以服务社会为载体推进课程思政在医学教育中的发展

2023-10-26 03:36宋佳佳王玉洁乔增正杨俊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思政

宋佳佳 王玉洁 乔增正 杨俊全

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作为“白衣天使”成长摇篮的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更承担着培育德才兼备医务人员的重要使命。医学生是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确保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探寻出医学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路径是当前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议题,服务社会理念的引入为破解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教育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2]。2018 年教师节之际,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4]。结合以上要求,近年来各高校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根本任务,在教学各环节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其中,不断探索建立长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机制。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形式是将价值理念、道德品质、精神追求、使命任务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元素付诸各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加班人。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过程中,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课程思政融入医学教育的各门课程和各环节,从而提升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的职业精神,树立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大医精诚的职业理想。在医学发展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先哲还是现代社会,医生都始终秉承着服务意识,为社会、为人类贡献力量。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简短而洗练地向世人公示了几条戒律:尊师重道,知恩图报;尊重患者,患者至上;谦虚态度,诚实精神;尊重生命,一视同仁;不谋私利,严守秘密[5]。美国版医学生誓言开篇写道:我庄严宣誓,我会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人类服务[6]。中国版医学生誓言也铿锵有力地强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7]”可见,我国医学教育极为重视医生的服务和奉献的重要性。医生以救死扶伤为职责,问诊治疗就是服务于患者的过程,在医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服务社会理念,对医学生未来从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将服务社会的理念作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医学教育有机融合,进而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2 服务社会的基本问题

面对课程思政融入医学教育的创新研究问题,将服务社会的理念引入当前医学教育,是推动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的尝试,在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受西方较为完备的服务社会理念的启发,积极开展实践探索,能够将课程思政理念潜移默化地熔铸于实践过程,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课教学目标。

2.1 服务社会理念的具体内涵

服务社会,是公民参与理念的内在组成部分,是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体现。在高校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理念,可以大力提升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同时是推进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平台。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社会方面来看,能够增进感情,传递爱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服务社会打破了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壁垒,加强了交往互动,通过爱心的传递,提升了社会成员间的感情,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第二,从高校方面来看,能够很好地履行教育学生成为公民的责任与使命,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三全育人”教育改革目标。第三,从学生方面来看,能够提升自身社会实践经验,在服务中履行公民义务,丰富个人社会阅历,提早感受职业角色。

服务社会过程也是学习实践的过程,因此服务社会也兼具服务性学习的功能与特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率先提出“服务性学习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学习方法,是基于学校和社区间的合作,将学习目标与社区服务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参与有组织的服务行动,将学习课程中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其中,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升知识技能及沟通协作和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8]。因此,也可以将服务性学习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服务内容必须满足社区需要;其次是服务内容必须满足学生学习目标;再次是良好的学校与社区关系;最后是合理的反思方式与及时的反馈评价[9]。

2.2 服务社会理念在西方发展启示

西方国家很早以前就产生了以服务为高等教育主旨的理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率先动员全国开展志愿服务运动,1989 年,美国布什总统创立了“全国服务办公室”,以此启动志愿者服务行动,2002 年,美国成立了“学生服务美国”(Students in Service to America)组织成立,在全美推广了志愿者精神[10]。时至今日,历任美国总统都曾呼吁全民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也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10]。不难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西方社会所倡导的志愿者活动,就是服务社会理念的生动展现,由此也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参考借鉴。

首先,服务社会理念的产生与西方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相关。西方传统生活习惯、教育模式、宗教信仰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休养生息促进了服务社会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如今已发展为制度化的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体现出西方社会对公民参与性、责任感和整体素质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西方社会也认为可以依托社区发展来解决国家社会现实问题,社区内部的互帮互助是稳定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为社区服务提供大力支持。其次,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高等教育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借助与服务社会相关的课程教学、规章制度、会议发表、服务评奖等要素予以支持,同时提供具有激励性的政策支持,并积极扩大宣传的覆盖范围。因此,服务社会的所有参与者也成为连接各个环节的关键要素,对参与者的选拔也体现了最大限度的包容性,不区分性别、年龄、种族,既可以服务于人,也可以成为被服务对象。再次,服务社会中所形成的团体、联盟、组织机构能够发挥出积极有效的组织联动作用。这些组织可以及时协助高校处理相关事务,进行人员培训,筹措运营经费,并推动非营利性、公益性组织机构的不断完善发展,同时也成为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的纽带,积极推进了政府、学校、社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最后,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促进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可以从实践过程中获得一手的实证资料,从而推动学科发展深化相关研究,而自然科学类研究,特别是医学类相关学科,可通过服务活动获取详实的数据资料和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因此,服务社会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

3 以服务社会为载体推进课程思政

将服务社会作为载体着力推进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深化发展,在教育教学改革、学习活动开展和实践效果具备较为突出的优势,在教学模式的创建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各学科也可以发挥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落实服务社会的具体活动措施,培养出既有扎实医学理论基础,又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医学高级人才。

3.1 服务社会理念在医学教育开展的优势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有机相统一的过程。同时,高校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因此,应充分发挥高校培育人才功能,各门课程形成合力,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医学教育中,与传统实践教学相比,服务社会理念的贯彻落实必然会显现出自身的独特魅力与优势。

第一,从教育教学改革来看,将服务社会理念付诸实践活动是教学创新的有力展现,能够推动教育改革的革新发展。服务社会不但在实践中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更是找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高效途径,并增强了学生的评估与反思能力。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拔高了医学课程的专业水平,在使医学生完成基础理论学习之外实现了教师教书育人、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通过社会服务使学生提早接触到社会,用实践来检验自己所知所学,及时查缺补漏,迎接了社会所提出的挑战,最终更好的勾勒出未来的职业蓝图[11]。

第二,从学习活动开展来看,以志愿者活动为主的社会服务突破了传统课堂模式,在活动中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服务社会打破了以往固定学习地点的束缚,师生关系也从原来的教与学关系转变为教师教授并指导监督学生的伙伴关系,而通过真实的实践体验,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识记从为应对考试的短暂认知与记忆转变为充分的认知和长效的记忆,同时能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在医学教育中也具有更加突出的表现:首先,服务社会理念本身体现了社会主义所弘扬的集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医者的奉献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落地生根的集中展现;其次,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搭建了最为真实的交流平台,为医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服务社会相关活动的开展,能指导医学生认清自身的职业定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也使医学生提早对未来从业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了清晰的认知,更培养了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帮助他人获得自我身心满足的同时,也理解了妙手仁心的真谛所在。

第三,从学生的实践效果来看,服务社会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为了完成实践任务,克服学习实践困难,激发出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在服务结束后,学生也会自觉反思,培育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践体验中,也是学生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过程。服务过程中,学生能够近距离与人接触,主动关爱、呵护他人,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也提升了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人翁意识。服务社会的实践为医学生走向临床奠定了较好的医患沟通基础,同时也加深了医学生对自身职业认同,夯实了职业精神[12]。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了解我国的国情、社情以及民情,磨炼自己的意志,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及改变我国医疗条件的决心和信心,为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3]。

3.2 服务社会融入医学教育的模式构想

当前,医学院校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尝试将服务社会理念融入教学环节,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混合式实践课程,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够以此理念提升医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效果,进而达成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以预留考核作业的方式完成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首先,根据各专业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课上讲解理论知识要点,设置出与服务社会相关的具体问题,通过选择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布置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内容,并规定完成期限及考核评价标准。之后,是学生完成考核作业的过程。实践主要通过进行调查研究、科普推广、疾病预防、爱心公益等线上或下线活动来完成对社会的服务,结合临床、药学、预防、护理等各专业学科的特点,也可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主题服务系列活动,同时寻找公众感兴趣的医学问题及时开展服务,最终达到学生完成考核作业收获经验,服务社会得以落实民众十分满意的效果。最后,在完成服务后要再次回到课堂,师生共同总结,反思问题,评价效果。在反思评价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对未来从事工作的职业代入感,完成了课程思政的任务[14]。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医学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也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但服务社会理念的提出却为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发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契机,若能形成具体化、制度化的实践模式,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5]的最新要求。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形成学校、社会、学生协同发展的格局。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