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宜宾本土红色资源是指宜宾的地方红色革命遗址及其文物,还包括一些宜宾地方红色革命事件,是体现宜宾本地百姓革命精神的载体。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宜宾本土红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宜宾市为例,其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可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提供多样化素材。在此,笔者就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意义及原则予以探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意义在于:(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阶段,人民的物质层次也日益提升。然而伴随人民物质层次的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天地也日益缺失,特别是经济网络的发达,使得享乐主义、崇拜金钱思潮腐蚀人类的灵魂。高中生的思想、生活方式、意识形态还没有完善,受享乐主义、崇拜金钱为主思想的伤害更重,如果不适时加以纠正,可能会致使其缺乏信念,缺乏兴趣,限制其未来发展。而通过融入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使高中生体会到革命烈士的良好品德和爱国情感,进一步充实学生的精神内涵,从而促使其端正三观的养成,避免错误思维的干扰,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投身到学校学习之中,成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2)落实立德树人。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作用,他能够有效的弘扬中国红色精神,促使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时能够感受到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学生从老一辈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学习到无私奉献,忠于国家的精神,从而能够潜移默化的熏染自己的情操。并且能够在回望过去,立足当下时牢记耻辱和教训,不忘初心,做到砥砺前行,不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树立他们正确的核心价值观。(3)丰富教材内容。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还能够丰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弥补教材中内容的不足,把丰富的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带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感知现在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震撼他们的心灵。例如,从烈士纪念碑到烈士雕塑,这些都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代表,不仅能够有效的让学生感受历史瞬间,还能让他们真正的体悟红色精神文化的重要性。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对优化、完善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五个原则
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应坚持五个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是坚持目标性原则。将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有利于学生了解宜宾的红色人物和革命历史发展脉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教师在运用这些资源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取得积极成效。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依托丰富的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立足于统编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等方面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同时,熟悉和掌握课本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每位历史教师都应该了解地方革命历史的发展歷程,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搜集和整理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三是坚持辅助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是符合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完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现实生活中个别教师为了所谓的课堂气氛,或者迎合学生的需要,过多地运用地方红色文化,以致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对此,教师要处理好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与统编教材的关系,既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也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要充分认识到前者是后者内容的深化和延伸,起到辅助的作用。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教师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感悟过程中获取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四是坚持真实性原则。教师在搜集和整理有关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料时,要学会去伪存真,确保素材的真实性。尤其是口述史资料,可能由于当事人记忆失真或不完整,使所获资料在严谨度和可信度方面有一定欠缺,这就要求教师需参考其他文献加以补充和完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融入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时,尽可能使用第一手史料,如留存下来的与宜宾本土红色革命有关的笔记、报刊、照片、调查报告、文物古迹等,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真实的历史,便于识记和掌握有关知识点。当然,对于失真的史料,也有价值之处。教师可根据课本的实际内容,围绕同一个主题引入几则失真和真实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培养学生理性求真的探究精神,努力实现史料实证这一重要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五是坚持体验性原则。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改进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历史课堂,教师要防止唱“独角戏”的现象,可设置某个主题,提前让学生搜集宜宾本土红色文化资料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或者通过各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后,再由小组推选代表发表意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收获知识、收获信心,使课堂教学更高质有效。与此同时,教师要精心打造第二课堂,可带领学生前往革命纪念馆(如赵一曼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要避免流于形式,只游不学,应带着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结合馆内的文物、图片、视频等素材在思考与交流中得出真正的结论。另外,教师可指导学生尝试扮演讲解员角色,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讲解与互动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