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莉
自古至今,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思想浩瀚如烟,数不胜数。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时常学习新理念,并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反思,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让孩子喜欢的教育?当我最初看到"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范梅南教授和教育现象学知名专家李树英先生合著的《教育的情调》时,我就被这个特别的题目深深吸引,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教育可以是一件很浪漫、很有情调的事业,这让我感到很新奇。“与孩子相处,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什么该提,什么不该提?”“对孩子们而言,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黄色腰封上的这两句话,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两位智者的引领下尽情探究浪漫的教育情调。这本书本身并不厚重,但在这185页中承载的教育之道却重如泰山。它让我认识到真正让孩子喜欢的教育,应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挖掘爱的源泉,開启机敏的智慧,拥抱教育的明天。作为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体现教育的温度呢?在深度阅读《教育的情调》基础上,我形成了以下三点认识。
一、教师的尊重,让儿童敢于表达
在《教育的情调》中提到“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这让我意识到要点燃教育的温度,就要回归到生命的本身,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就像书上说的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每个孩子对同一个事物或许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件事或许不同的情绪表达。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以经验主义或自己的认知直接反驳孩子的观点,自以为是地将知识和习惯以填鸭式的教学强加于孩子。而是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以同理心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这才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这让我想起曾经开展的绘画活动中,孩子们发生的小冲突。当时,我让孩子们观察模型并进行绘画。在成果展示时,美美的画因为形状和模型完全不同,遭到了几位同学的取笑。美美红着脸辩解:“我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的!”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注意,我并没有阻止孩子们的议论,而是走到了美美的位置上,蹲下来她的高度去观察那个模型。我发现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模型所呈现的形状的确是美美所画的样子。之后,我并没有直接说出我的观察结果,而是邀请每个孩子在美美的座位上亲自观察。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错怪了小美美,都真诚地向她道歉。甜美的笑容又回到了美美脸上,我也很庆幸自己没有因为经验主义而不信任孩子的话。正是因为教育的温度,让孩子感受到了尊重与信任,他们才会更愿意向老师袒露自己的内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相信很多老师都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感受:班里的孩子我都在关注,但是为什么总有孩子感到自己被忽略了呢?《教育的情调》给予了我们指南——“去观察、去倾听孩子,并向他们学习。从这个角度说,孩子是我们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到”,不论是遵守规矩的乖孩子,还是调皮捣蛋的小淘气;不论是孩子完成了一个引以为豪的作品,还是他取得了微不可见的进步,每个孩子都希望能被老师看到。当我尝试以孩子的视角去体会“看到”的含义时,我发现从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开始,他们的一举一动就都在老师的目光下,但老师的“看到”只停留在了自己的层面,并没有将这种影响通过积极地回应,延伸到孩子的心里。孩子需要的“看到”,不止是视觉上的看见,更是老师发自内心的真诚回应。教育的温度应该体现在与幼儿相处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当意识到这一点时,老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过去对孩子的各方面表现都是很传统的给予小红花奖励。现在,应该认识到这种一致化的奖励并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特别的重视。所以,可以更注意用有指向性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者一句话,满足孩子们渴望被看到的需求。例如,对每个孩子的作品给予一句恰如其分的点评,对每个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但是孩子们在听到“航航的画有好多种颜色配在一起,真鲜艳”、“俊涵的手可真巧,你有一双善于创造的巧手”、“晨曦的想象力可真厉害。老师都要向你学习!”这样差异化的评语时,他们会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表现得更加认真,更加积极,也更愿意与老师分享感受,这就是被“看到”的力量。
在幼儿园生活中,老师几乎时时被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包围。“这是什么?”“为什么天上会下雨?”“为什么秋天叶子会从树上落下来?”当孩子们对事物表达好奇时,老师会很快地告知孩子们简单的答案;有时候会因为问题不好回答而以别的话题打断孩子的提问、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有时候会在孩子一遍遍追问时感到厌烦,表现得充耳不闻。这些做法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因为提问本身,是孩子在用他们稚嫩的视角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自然规律的过程。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答案,而是“期待成年人谈谈自己的世界”,期待探索事物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与世界的联系。《教育的情调》中指出,真正的教育者应始终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的源泉。即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成为一个亲密的陪伴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教育的智慧,保持教育的敏感性,陪伴着孩子一起跟随着这份好奇心,沉浸在探索答案的快乐中。教育的智慧,让孩子们保持活跃的思维,保持提问的兴趣,引领着孩子们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获得美妙的成长。
教育之大,不仅在于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在于教育为孩子们提供了选择的特权。教师之大,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还在于传递爱和希望。每个孩子都是春天种下的一粒种子,充满了可能性。只有充满温度的教育,才能让每个生命得以成全,让种子向阳生长,像花一样自由绽放出不同的光彩,这才是真正让孩子喜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