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3-10-25 01:09:51覃丽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双减背景活动课新课标

覃丽莉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多项能力及素养也与活动课挂钩,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并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活动,在活动课中全面融入核心素养理念,让学生参与活动课,提高其各方面素养与能力.文章围绕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提出了展开活动课的六项策略:注重兴趣激发,创设趣味情境;强调实验探究,力求实践强识;提倡寓教于乐,多样化设计与实施游戏活动;顺应教育信息化趋势,灵活导入活动内容;遵循人本教育观念,利用评价增“效”;整合多方资源,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

【关键词】新课标;双减背景;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南宁市“十四五”教育科学“双减”专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课题立项号:2022SJ103)研究成果

受授课时长、教学观念以及教材内容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很少会开设数学活动课.可以说,活动课是“双减”背景下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与具体教学内容,以活动教学实践问题为导向,多样化、多元化地挖掘与整合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生动、体验丰富的数学活动实践课,切实用活动课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善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让活动课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热点、亮点.

一、由兴而起,随兴入境

激趣,是活动课实施的第一步.“兴趣”不仅是学习的动力,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既隐藏于知识内涵中,又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大多是在兴趣或探究欲的驱使下,而数学活动课也是.学生学习兴趣越强烈,探究欲望也会越强烈,进而积极参与活动,对数学问题、概念、现象等展开研究与分析,积极利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所以,在活动课上,教师要以兴趣激发为前提,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各种思维活动中体会活动乐趣,更好地孕育、提升数学素养,在活动课中真正“动”起来.

例如,探究“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一课中.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好不好?

学生们(兴致勃勃):好!

师:双手拿起笔并立一起画直线,看看两条线是否平行?

(学生兴趣盎然地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实验)

生1:是平行线.

师:思考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画出两条平行线呢?

生2:可以把两支笔绑在一起画直线.

生3:可以先画一条直线,再画两条垂线.

……

(板书:平行线,并出示画平行线的视频)

如此一来,问题和活动充分融为一体,此次活动课中,教师并非仅承担讲解知识点的工作,而是启发、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投入数学教育活动中,从实际运用到探索,从发现到表达,以达到对知识的认识与掌握,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数理素质.

二、“验”为重点,实践强识

在活动课上,数学教师必须着重强调基本经验的掌握和重构,这和数学活动课本身的实践性是相对应的,使学生掌握活动经验是数学活动课的主要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过程、动脑思索、动嘴探究,使得学生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充实自己的知识经验,使自身的逻辑思维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升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折纸项目1:用正方形纸张分别折成60°,30°,15°的角.教师参与:教师发出题目后,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巡视、检查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最后展出部分学生作业,并指导学生展示过程.学生参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并利用折纸理解知识.

折纸项目2:折出一个黄金矩形.教师参与:首先,教师在课件中展示生活中的黄金矩形,并给出具体概念;其次,教师给出折纸过程,给足学生思索、探究、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折纸工作;再次,教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和学生共同验证作品是否达到黄金矩形的标准;最后,教师介绍行动提纲,并协助学生总结并整理实验心得.学生参与: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深入思索、共同探究之后完成折纸活动,师生一起完成验证、总结、提升.

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引领学生由知识储备向知识创造过渡,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建立意识和人格.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设计集体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在自主思考、探究、交流之后,主动分享所学的知识、积累的经验等,进而不断地丰富其学习体验.上述案例中的折纸实验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实用性和数学性,能促使学生人格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寓教于乐,思维拓展

寓教于乐,提倡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使得学生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乐趣、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由此通过精神上的激励和愉悦体验,進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得教学更高效、更富有趣味性.基于寓教于乐观念,在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在主题凝练上,还是在内容选择上,抑或是方式确定上,都要以学生喜好、心理特点、学习现状为基础,尽可能地引进各种游戏形式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多元化的活动过程中快乐自主地探究知识、拓展思维.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前,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将寓教于乐观念践行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实践体验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并针对活动内容提前做好铺垫,让学生既不反感活动、提前了解活动内容,又能对活动主题产生兴趣、做好准备.

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还要从学生思维发展入手,切实将学生喜欢的智力游戏和思维导图类的思维工具引入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与探索知识的同时,学会利用工具将新旧知识点联系起来,或充分利用天马行空的创造力,通过智力游戏进一步发展并完善自身的逻辑思维,逐步提升其对数字知识的处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仅仅只是学生获得认识与提高技能的重要手段,而并非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教师单纯地重视综合实际活动的兴趣,而缺少对实用性的认识,就很易导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增强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教育的效果,其实质就是提升初中教学活动中数学知识的思想价值,并充分利用综合实践中的问题引导等环节,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良性成长.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围绕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设计数学探究活动,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以及每一条定理对应的条件,并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在不过河的情况下,精准计算出河宽?”学生先是观看PPT,了解具体的判定定理,然后建立河流三角模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进而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参与思维价值较高的应用型探究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实践应用水平.

四、灵活导入,多元教学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诸多数学教师已然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对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性,但仍未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中,这并非教师本身素养、能力不足造成的,也并非教师观念转变不及时,而是教师缺乏活动经验———信息技术的定位是什么?信息技术如何融入实践活动之中?为什么要使用信息技术?这些问题才是阻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难题,也是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不得不解答的问题.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发现: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初中数学活动课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成为一种常态,如不少教师会用多媒体播放微课视频或PPT来引入主题、讲解知识点等,为后续实践活动做好铺垫,也有些教师会采用电子白板、教育软件将课内与课外串联起来,使得活动课不再单一、孤立.因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活动课中的应用,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立足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针对主题、内容与形式等掌握好信息技术引入活动课的频率与实际,切实从学生思想、思考、思维入手,将抽象内容具象化、系统化,助力初中生完成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由此体现出活动课的独特性.

二是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师开展活动课的工具,是客体,不能喧宾夺主———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学生是信息技术的服务对象.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活动课上使用信息技术之前,要做好学情调查与教学内容分析,明确各个阶段中是否要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使用的目的等,并让学生参与课件、视频制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活动课的参与欲,让教师能够针对活动内容、学生学情,使信息技术在整个活动流程中更有效地发挥辅助性功能.

例如,在“三视图”互动课上,教师可以提前通过微信群或QQ群,发布征集生活中物品三视图的活动告示:让学生在活动课开始前利用手机或相机等,拍下从不同角度观察物品的图片,并上传至QQ群或微信群,教师根据学生上传的图片和反馈的想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课件或录制视频,并在活动课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投影一些复杂的立体画面,引导学生自己完成三视图的绘制,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活动时间,让学生利用教师所给出的思维导图模板,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梳理,使学生学会自主建构知识.

五、整合资源,活动多样

在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数学教师还需要从各个领域、层面挖掘与整合资源,灵活地使用各种场地,让学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吸收、理解、掌握知识与方法,落实三维育人目标.除了在校内开展实践活动以外,教师还要积极与学生家庭、社区互动,多样化地导入资源、设计活动过程,做到与校内外实际活动的有机融合.

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进程,与数学组其他教师合作,在校内展开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活动,如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态,开展一题多解、图形绘画、数学知识抢答等活动,针对初中生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类研究活动,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周边建筑物中各类图形的应用情况等,即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识别、发掘和运用学生的校园生活资料,为校内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又如,在教学“统计学”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统计类专题活动,每天或每周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主题,在生活实际中挖掘并收集相关数据,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如开展关于家庭每周开支或能耗情况的调查,通过收集生活中的相关数据,来挖掘、利用这些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掌握绘制条形图、折线图等的方法.然后,再通过家中的每周开支或每月用电量,绘制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像,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统计、函数内在联系的认识.由此,教师通过发掘、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顺利开展学生数学的实践与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数学实际运用水平奠定基础.

六、以人为本,评价增“效”

活动课评价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过程性评价:以评价对象个体的自身状况作为参照物,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过程性评价综合了以下四种层面的评价———自身看法、教师眼中的你(来自教师的评价)、同学眼中的你(来自同学的评价)、家长眼中的你(来自家长的评价).

反思性评价:教育专家斯宾塞认为:“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推论.对学生说的应尽量少些,但指导学生自己发现的应尽可能多些.”在学生活动课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自身成绩做出反思性评价,指导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身、提升自己.

展示性评价: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课结束后展现学生优秀作品,让学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往往比直观的评语效果更佳.

在活动课实施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层面的指标:一是在数学项目过程中个人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思想能力,學生对研究活动目标、有关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与深度,及其进行研究方法和活动目标的意志、技能和信念等;二是个人如何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行为得出数学推测,从而寻求并证明推测的合理性等;三是个人如何运用正确的数学方式,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等.这一类问题往往是在进行一种“做数学”的过程,或猜测和验证一种数学原理,或建立一种关于事件(问题)性质的数学模型,抑或是寻求一种问题解决的手段与方法.并且,还要求学生能利用实践运用、对比归纳、探究推理、证明结论等积累并掌握初步的数学活动方法,在此实践平台上解决难题也是中考命题的趋向.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意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即从学科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科素养的培育者,切实围绕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灵活、多样、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秉承核心素养理念、生本教育理论、寓教于乐理论,切实将核心素养细化、具化,并融入活动课的具体过程,不再随意地开设活动课或忽略活动课,而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为目标发挥活动课的价值,使初中生高效、自主、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继中.“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5):26-28.

[2]王笑,栾庆芳.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以“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为例[J].理科考试研究,2021(20):28-31.

[3]高清霞,杨蕾.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20(05):4.

猜你喜欢
双减背景活动课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布置探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5:26
活动课
孩子(2019年3期)2019-03-12 22:36:46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