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诗的偶然与必然

2023-10-25 16:53宁延达
诗选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偶然性场域秩序

宁延达

中国著名的室内设计师邱德光先生,是这样来形容他对自己设计空间中陈设的处理方式的——他说:我总是喜欢退一步,微调,哪怕是一个花瓶或画作的位置,有的部分需要抽离一点儿颜色,或是挪动一点儿多余的装饰。我突然感觉到一种境界,就是整个空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艺术的王者,此时,或许房间的主人也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一个饰物。

就如同设计师一样,诗人的诗歌可以为多数人来写,也可以为少数人来写,更多的时候他都是在为自己而写。所以在诗歌的写作中,那些鲜活而独特的真实个体,独具个性的个人兴趣引爆点以及个人的生活思考,往往更能够反哺诗人自身的表达,甚至一首诗歌的创作者也许不是这首诗的主人,诗歌本身才是。就像我们古人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而造成某种偶然性的出现,其背后又往往存在着一些事情的必然。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连带关系或者因果关系。从很多思想意义的角度去看待一件偶然事件,我们能够拽出更加深远的,或者是其背后更为宏大的问题或者意义。

一首诗歌的出现,往往都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或偶然的火花闪现,最终成型,从而成就了这首诗歌独立的生命,而其中的偶然作用力,也生发了诗歌生态的多样化。

也有非常多的作家,他们都讲述过自己的写作中出现的灵光,他们通常形容那灵感来源于一种非常神秘的突然间的触动,大概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这本书里面提过的:就像闪电的产生一样,有时候需要一种类似于电流的刺激,这种刺激大概就是作用于偶然性的灵感的结果。

我不相信有一个万能的神设计了世界,我相信是我们通过发现或者创造的偶然性,最终成就了这个世界。诗歌的生命介于偶然与必然之间,它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来不会出现一边偏重的天平,诗歌运行的意义正在于将偶然与必然保持了平衡。

我们总能看到,诗人大体会分成两种方向的写作模式。一种,主要靠灵感的启发,另一种就靠日常勤奋地对技术的锤炼。两种模式最终都会通过各自的通道,到达诗歌的终极呈现。不同的诗人对事物的敏感度和感受力有所不同,以至于他们写出来的作品和写作方式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有的是灵感派,有的是技术派,有的是实力派。

诗歌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我个人更倾向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灵感获取,即通过深度锤打锻造,而最終自然呈现的结果。当然,每个诗人都有灵光闪现的时刻,也许这样的时刻能创造出经典,但大手笔、大制作绝对不是依靠瞬间的偶然灵感就能够表现得出的。那些大诗人早已经为自己锻炼出了一种非常可靠的获取灵感的方法,那是经受千锤百炼后的结果。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也同时处于一个由芯片构成的具有极高极强综合存储力的知识环境中,这个知识系统相当混杂,我们可否用这样的混杂来要求到诗歌?

我特意提出这样的思维,是因为现代人早己习惯将影像以及不同标准的各种世界相连接,它们有时候并没有非常强烈的关联性,甚至可能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事件,但是当它们媾和到一起的时候,突然让我们感觉它成就了另外的一种真实,而这种由事件与非事件,由时间与非时间,由空间与非空间,甚至是由非偶然与非必然所组成的拼贴性的产物,也非常像是一种被解构了的诗歌。

经由一种混乱,在它内部使其构成新的秩序,经由多种的不协调和变性的偶然因素,使所有不相交的事物进行相交,我们可能会突然发现,我们的世界并没有因此而显得破碎,反而建立了一种新的秩序。这样一种关系,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工具化和媒介化的关系,但是不妨以诗歌的角度和视野来看待和理解。我们不能取代日常语言叙述中对急性模式进行的语言处理,那么打碎与重构也不能产生作用吗?

显然是有可能的,通过读一首诗歌,我们通常从虚拟的场域回到一种相对现实的场域,有时候我们又会从一种相对的现实进入虚拟的精神世界,这是诗歌这样一种轻媒体带给我们的真实触感,它可以传达感知,也可以传达印象。我们甚至在这样的感知或印象下,不必为我们自己的感受或者思想确立一个中心,或者是一个轴心,也不必非要与我们当下或过去以及未来产生契合,仅仅以我们个人审美来对照它,即可享受它所带来的新秩序与新标准,这或许是我们审美中的突破,也或许是为我们的传统审美、惯性审美增加了一层新的薄膜。

猜你喜欢
偶然性场域秩序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选择(外一首)
秩序与自由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孤独与秩序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