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芳娣 陈婉晴
【摘要】近十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越来越能体现其压舱石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振兴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而越来越受到国家与人民的重视。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其与民宿产业的融合发展既能给乡村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解决诸多城市化带来的农村弱势发展的问题,又能使传统文化在产业融合中活化与新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繁荣。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宿;传统文化;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4-008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项目名称: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文化与民宿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L2022C10170103)。
2023年以后,国内旅游业又迎来逐步的复苏与繁荣,我国居民又重新燃起对旅游的热情和追求。与以往不同的是,随着国家对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教育力度加强,越来越多游客在选择旅游地点时开始向有文化内涵的地方侧重。再加上对“暂时逃离大城市”的渴望,同时具备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的乡村就成了假期出游不错的选择,民宿则是这一旅游形式中行使接待功能的主要载体。乡村民宿的开展能够实现对农村传统建筑、乡村环境和产业景观的多元利用,创新的文化旅游业态能够融合历史人文的多种元素,形成全新的文化体验[1]。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资本城乡流动、人口转移等在盘活乡村经济发展、复苏乡村人口资源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传统文化发展的机会,因而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石作用
(一)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脉与基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悠久文明历史的演化集成,能够反映特定民族特有的思想与精神风貌,新时代高度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的独特战略资源应用。当社会需要重新调整制度、道德和社会规范时,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并更新现有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尤其需要从特定的文化和价值观中汲取智慧,以寻求解决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包含诸多对现今社会发展极具意义的内涵,激发我们改造世界并建设未来,追求更美好、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推广优秀卓越的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职责,是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亦是当前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乡村与传统文化的发展机遇与困境
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几经跌宕,国家与社会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与转型。在这些过程中,乡村命运曲折、变数不定,经历了从“乡土社会”到“离土社会”的变局,又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后再次迎来兴盛的希望。人们对于乡村的态度也几经变化,在否定与肯定间几次折返,但最终走向肯定;对乡村的认识也逐步走向全面与理性,开始多视角、多向度看待乡村的价值[2]。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农村的生态功能、文化传承、乡土情感和农业生产生活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这种了解并不仅限于“以经济为导向”的思維方式,而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中的优秀文化的意义,包括其历史承继性、发展多元性和民族根基性。华夏文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智慧,都被保存在文化的精华中,传统文化有着完全的可能被传递并通过活化和创新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3]。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文化自信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体现在各类主体的实际行动中。作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乡村振兴,文化自信也理应体现出其重要性、主动性,新时代的传统文化已经更加开放与包容,被更多主体共享和传承。
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国对当下乡村现代化发展困境的回应,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与觉醒。乡村的繁荣离不开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在城市文明的渗透下,社会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化社群,而乡村则处于现代化进程不充分的时期,一部分原始村貌还在保留,一部分已经开始朝城镇化发展。对于那些仍保留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的乡村而言,如果能够把建筑景观、民俗节庆抑或是信仰仪式,乃至传统技艺等源于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精华融入现代化的事业中,保存于乡村的传统文化则将迎来一次大的进步与繁荣发展。事实上近年来兴起的各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已经展现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农村发展的关注。
二、民宿是地方经济发展
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民宿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膨胀的城市解构了众多乡村,这是城市文明对弱势地区的发展形成的强势影响,一方面形成带动作用,但实际上也逐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城市以其巨大的张合力对乡村表现出强大离心力,带来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而表现为世界范围内的乡村经济与文化的衰退和凋敝。在后现代社会里,乡村的功能已经不同于早期工业时代的以农产品产出为全部,而是已经开始承担包含农业生产在内的娱乐休闲、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多方面的功能。民宿作为乡村接待“非乡村”主体的重要载体,综合了地方文化、生态及自然美等优点,可打造出独具韵味的休闲景点,从而产生经济及社会价值,是乡村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
与传统的住宿形式相比,当地居民利用自己的闲置住宿、生活和生产等相关资源经营住宿场所,给游客带来具有当地特色自然文化、生活、生产等方面的感受[4],蕴含了地方独特的人文、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相关要素。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体验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能够有效吸引大量的游客。十八大以后,国家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在乡村旅游中,加强民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在民宿设计与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更能增强民宿的生命力,进而促进产业振兴、文化振兴。
(二)民宿产业在乡村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平台优势
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旅游中最具有前景的构成部分,对旅游产品的创新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鼓励民宿产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政策[5]。推动民宿业发展能够实现延续和重塑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形象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还可以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的资源来吸引青年人口返乡,从而实现农村人口的增长,减少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民宿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因此应该将之视为保护和恢复乡村社会及乡村文化的有力手段。
三、多元民宿经营模式
在产业融合中的积极作用
(一)民宿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地位层级跃升
以前乡村民宿的经营主体大多为农户,农户把自己闲置的房屋、田园或庭院等资源租赁给客户使用,客户利用这些闲置的资源体验乡村生活,获得生活体验感。然而此种形式的发展能量不够、辐射性弱,很难将经济需求同文化传统有效结合,也无法实现农村产业间的融合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无论是政府还是投资者,都在向乡村投放更大的物质与精神力量,乡村民宿产业得以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多元要素,采用新业态新模式,延伸民宿产业链,使之具有强大生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民宿与农业的融通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的发展;民宿和教育以及文化融通可以促进乡村学校发展和文化提升;民宿与养生和养老的融通能够促进乡村养老养生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民宿开发派生出来的有民宿设计、施工、筹资、运管、饮食、销售、网络及其他配套行业,同时还包括文化创意、娱乐、度假、养生疗养、养老、运动、教育、环保等,这些服务产业共同引领乡村产业链的发展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多元民宿经营模式带来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光明前景
现如今,良好的内外条件已经加快了许多乡村的现代化速度,乡村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类鼓励乡村民宿发展政策的实施落实,推动了民宿产业进步步伐的加快。除开乡村居民利用自己房屋自主经营以外,乡村民宿经营合作方式还包括通过村上的试点资金或者产业发展资金进行投资,按照使用资金一定比例收取分红;或通过村上以土地、房屋等实物进行投资入股,按照投资额一定比例进行分红。多样的合作方式不但拓宽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渠道,丰富了经营方式和服务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让更多更有活力的主体涌入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改善了生活环境,带动了乡村居民就业,创造了稳定收入,实现了乡村从衰弱到逐步振兴的过程。乡村民宿业已经在提高当地人口素质、传承乡村地域文化、推动乡村创新创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全面实施乡村建设的行动中,城乡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加速流动,乡村的开放性日益增强,乡村文化的继承者和享用者突破单一群体,既有本地村民乡民,也有向乡村投资的新乡村主体和游客等,乡村活动参与者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休闲愉悦生活的向往、游客高质量体验的满足,都使得传统的乡村民宿与旅游的简单结合不再符合时代的需求。十年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区乡村旅游资本构成已由单一农户独立投资逐渐向多种资本参与过渡[6],乡村民宿在内涵上也有所拓展与延伸,已经成为在民居建筑、产业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利用和转化的重要的创新与发展动力。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
民宿融合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
文旅融合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地域文化与民宿发展中的运用融合,使得民宿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但当前民宿地域的特色还不够突出,大部分民宿未能注重民宿文化内涵,仅有个别民宿开始对当地文化进行系统探索与深入表达。传统文化在乡村民宿营建中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自身也缺少对地域文化挖掘与利用的动力和能力,多数民宿尚不能很好地融合与表达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尽管有经营者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但由于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正确认知与深入理解,难以进行深度提炼,也只能将之以粗制滥造的方式呈现。
(一)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與资源扶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7]在传统文化与民宿的融合发展机遇与困境下,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各地政府应尽快制定适用于本地民宿产业的管理规定,明确负责监管该行业的部门,并从服务规范、消防卫生、审批备案等多个方面推动民宿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以促进区域旅游民宿行业的规范化和特色化发展。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相关设施的完备性和功能性。政府可以利用当地自然景观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出资对民宿所在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和重建,包括改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道路交通以及民房民舍,同时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民宿经营。各级政府在财政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以推动民宿产业的发展。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城镇居民、专家学者、退休公职人员、设计师、建筑师、大学毕业生和社会资本等回到家乡参与民宿建设和经营。
(二)发展具有特色的民宿产业系统
民宿产业的发展活力来自与地域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于提高民宿吸引力和代表性而言,如何能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鲜明的特点而不断被游客所选择,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地方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充分挖掘,并展现在民宿设计与应用中。可以选择的方式有将民宿设计与地方名胜古迹、民宿村落相结合,从建筑风格上体现文化特色;更可以将民宿与更多产业结合,诸如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化课堂等形式,延伸更长的民宿传统文化产业链,让民宿本身成为值得发现和探索的特色地标,多方向扩大民宿与乡村影响力。将手工艺品、绘画、文学作品及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在民宿内进行宣传展销,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文旅消费方式;民宿业结合历史文化产业,创新性地引入特色工艺制作,地方美食烹饪体验项目,并提供本地旅游攻略、景区专车接送及民间艺术剧场接机服务,开创多元素融合的全新市场模式。
(三)渗透地区传统文化生态
乡村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内含着朴实的农村风貌和民俗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局限和落后的环境特征。选择到乡村办民宿要自觉肩负起促进乡村发展这一社会责任,主动参与重塑乡村肌理,增强文化认同感,并增强乡村振兴能力。把民宿融入乡村之中,让民宿与地域文化、乡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生活方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现代元素深入乡村民宿之中,以期彰显当代乡村文明、凸显传统文化魅力,促进乡土文化回归与振兴、赋予乡村振兴灵魂与力量。民宿是一种承载文化的媒介,是一种生态系统、一种生活方式,需要具备灵性和生命力。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可或缺,在乡村文化的发掘和深入研究方面,应加强对当地民俗、人文历史、传统艺术和乡土文化等方面的挖掘工作,提取出本地文化的核心精华,通过文化创意手段的精巧构思,结合具体情境与气氛来表现乡村文化中的核心要素。将民宿产业与传统文化融合,能够有效提炼本地区独特的乡村文化符号,展现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培育丰富的乡村民宿文化底蕴,推动乡村与文化的振兴。
参考文献:
[1]张海渊,虞虎,徐雨晨,等.中国台湾地区民宿研究特点分析——兼论中国大陆民宿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19(1):95-111.
[2]陈彪.乡土情结与振兴乡村:中国乡村人类学研究进路与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2020(06):99-100.
[3]陈彪,曹晗.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与进路——兼谈文旅乡建[J].社会科学,2022(08):52-60.
[4]黄冠华.乡土文化在民宿开发中的构建与表达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03):12-18.
[5]Chen Lin Kuo.Rural tourism: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he bed and breakfast industry in Taiw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3(32):278-286.
[6]徐林強,童逸璇.各类资本投资乡村旅游的浙江实践[J].旅游学刊,2018(7):7-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牛芳娣(1997.11-),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婉晴(2004.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