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红 王景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在“三全育人”的时代语境下,影视艺术自身所具备的艺术教育作用使影视思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一、“三全育人”是思想观念教育的全面推进育人模式
“三全育人”政策是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创造性地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017年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政策方针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施途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全员育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课堂思政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思政教育以学校思政课堂为主、相关思政活动为辅。这样的思政模式局限于授课时常和授课方式等因素,所取得的效果也参差不齐。全员育人是思政教育模式的最新成果。从狭义上讲,全员育人是指高校内所有教职人员共同参与育人工作,包括管理人员、行政人员、科研人员等,而不是将育人工作局限于专职教师。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讲座时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3]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广大教师”则是指高校内所有参与到育人工作中的高校成员即狭义的全员育人。从广义上讲,全员育人是指全社会成员对青少年进行思政教育,而不只局限于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曾强调:“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少年一代的。”[4]既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青年一代的努力,那么社会各成员则有义务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三全育人”从时间维度提出“全过程育人”。育人之全过程是要求从时间发展的角度去应对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思想观念是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观念都不是与生俱来或根深蒂固的,而是不断的在学习和积累中完善观念的建构。思政育人工作不能仅仅停留于青少年的在学阶段,而是要以一种连续性、不间断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变得触手可得,这其中不仅包含有价值的、积极的信息,而且包含着诸多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即使青少年在短时期内可以对信息进行鉴别和取舍,但是随着消极信息的积累难免会引起质的异变,从而导致青少年出现扭曲的观念。同时,育人的“全过程”要求教育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少年。育人的全过程要全时段地关注青少年和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变化,既要关注到教育对象主要观念的变化,也要关注细微末节处的变化,防止他们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功亏一篑。
最后,“三全育人”从空间维度提出“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从空间维度应对青少年或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可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下的轨道问题。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不再是点对点的接受模式,而是接受主体无时无刻不处于信息传递的中心位置,被动地接受来自全方位的信息传递。毛泽东认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5]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诸多曾经也是立志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干部在诱惑下走上犯罪道路,思想观念也逐渐在社会各种观念的影响下逐步“异变”。正如冯小刚在电影《私人订制》中通过范伟所定制的“领导梦”讽刺了诸多官员如何从廉政清官的角色逐渐在形形色色的“贿赂”中迷失掉自我。这种迷失一方面是受到来自社会各方位所提出的“利益诱惑”;另一方面是范伟所饰演的司机在这种“诱惑”面前,思想观念逐步偏离初心,最终思想产生“异变”,迷失了方向。由此,“全方位育人”就是要求“从空间方位上把控育人之社会、学校和家庭等不同层面,以及育人之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等不同区位,以实现育人之‘全方位的目的”[6]。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是“三全育人”围绕“育人”所提出的三条措施。它们之间并非是相互割裂或重复的,而是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三全育人”以“全员育人”为育人主体,通过“全过程”教育和“全方位”引导实现“育人”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影视艺术思政的必要性
影视艺术作为大众艺术,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无论是电影艺术、电视剧艺术还是网络文艺中的网络综艺、网络电影及网络剧,均是通过影像画面、声音等元素以潜移默化、以情感人、寓教于乐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在“三全育人”政策的引导下,影视艺术无论是从历史渊源、与青年受众的亲近性还是从艺术自身的媒介属性都具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一)题中之义:思政教育与影视艺术
電影艺术作为影视艺术中最早与政治结盟的艺术类型,它在艺术自律和艺术他律之间较好地平衡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启迪民众、教化育人方面做出了贡献。正如学者安燕针对早期电影传统所提出的良心主义和德性伦理,她认为:“在中国早期电影的历史上,良心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的过剩模式,成为指导早期电影创作的基本理念和原则”[7]。这种良心主义不仅体现在各电影公司经营宗旨的表决中、电影刊物的办刊宗旨中,更体现在导演从事影视创作的意识形态动机上。正如郑正秋所言:“每一个片子里面,每插得进一分良心上的主张,就插一分,此种一贯的主张,还是始终不变。”[8]这种良心主义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以一种振聋发聩的救世之音将沉迷于“鸳鸯蝴蝶梦”中的民众唤醒。此外,电影艺术早期在宣扬国事和启迪民众的教育上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9]自1895年电影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电影先后出现三次发展的黄金时段,分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50年代(“十七年”电影时期)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从三段时间节点中不难发现,中国电影的三次黄金时段与中国家国命运的步调一致,均是处在国家重大事件发生节点上。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各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一方面为了摆脱商业困境、吸引观众;另一方面也由于广大电影工作者抗日救国的要求,在左翼电影小组的领导下发动了左翼电影运动、国防电影运动等,摄制了诸如《春蚕》(1933)、《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姊妹花》(1933)、《三个摩登女性》(1933)、《小玩意》(1933)、《都会的早晨》(1933)等进步电影。这些电影与抗日革命统一战线相呼应成立文化战线,在推动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觉醒、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工作上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等方面问题的廓清,正式确立了电影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如毛泽东所言:“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为艺术的艺术,超越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10]从电影史与中国发展史的关系到当代新主流电影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可见,电影艺术在艺术思政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艺术的历史不仅是一部纯粹的艺术史,更是包括了思政工作在内的艺术思政发展史。
电视剧与网络文艺亦是与艺术思政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河南电视台制作播出电视单本剧《周总理的一天》,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播出《中原突围》,上海电视台制作播出《孙中山与宋庆龄》,四川台制作播出《朱德》,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序幕由此拉开。”[11]在半个世纪的电视剧发展长河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中宣部和广电总局的领导下,收获了较为不俗的成绩。2021年《觉醒年代》的播出不仅在青少年圈层获得口碑,更是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党史文化的热潮。它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时间线索,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觉醒年代》不仅真实生动地描摹了早期共产党员的真实风貌,更是为青少年乃至全国观众讲了一段生动的党史思政课。
(二)应担职责:青年群体对影视艺术的亲近性
“三全育人”的主要接受者为在校大学生群体,他们大多是出生于1995年-2009年间的一代人,也即“Z世代”人群。他们因为出生在互联网时代,自带网络基因,所以又被冠以“互联网世代”“网生代”等称谓。作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群体,Z世代拥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均呈现出与之前的“X”世代、“Y”世代不同的样貌。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受到时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量和物质基础更为雄厚,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多元化的时代给了他们多元的选择,以及思考和批判视角;另一方面,作为生长在媒介网络影响下的一代,他们的思维方式、思考习性、话语模态和心理特征受到网络这一特殊介质的影响。作为正在成长的一代,Z世代不置可否地成为“三全育人”政策面向的主要群体。与此同时,Z世代还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葉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他们既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目标的责任,又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部署的中坚力量。面对这一世代的特殊性,高校教育应该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而非照本宣科、按图索骥。
针对以“Z世代”为主要群体的在校大学生思政工作开展,影视艺术拥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就接受群体本身的特性而言,Z世代对影视艺术带有天然的亲近性,“Z世代是被互联网的奶水哺育成长的一代,自带网络基因,他们的世界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世界”[13],他们热衷于通过短视频、网络剧、影院观影的方式娱乐或社交,甚至日常的交友话题也是围绕着当下火爆的IP剧进行讨论;另一方面,影视艺术自身寓教于乐、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获得这一世代群体的认同和接受。因此,通过影视艺术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是践行“三全育人”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
(三)文以载道:“三全育人”与影视艺术的媒介特性
影视艺术自身的媒介特性是“三全育人”政策实施的载体和保障。中国传统文论讲求“文以载道”,将“文”与“道”之间的相互关系视为文艺评论的基本价值判断。“如果‘文是‘道的载体,即为有价值;如果‘文脱离了‘道的规范与约束,往往被视为无价值。”[14]例如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虽然孔子没有明确指出“文”与“道”之间的二元关系,但是在诗歌作品对人的教化作用上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这可谓是孔子的“诗教”观。影视艺术与“三全育人”政策之间的关系即为“文”与“道”的关系。影视艺术自身的媒介特性能否承载“三全育人”政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要求成为影视艺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评判标准。
首先,电影艺术之“全员育人”。在影视艺术纷纷由“大屏”转“小屏”的时代,电影艺术以大银幕、沉浸式的体验追求与电视艺术和网络文艺相区别。这样的媒介特性一方面限制了电影播放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全员育人”构建了特殊场域。无论是电影院还是家庭影院,观影者往往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去理解、观摩影像。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使观影者接受和学习影片的价值观念,也为艺术思政的开展假定了前提——电影艺术的“全员育人”过程即在这种前提下开展。一方面,“全员育人”要求电影制作者和从业者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等人员在电影制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全员育人”要求影院、教室等观影空间中的人员沉浸式地引导受教育者去理解、学习思政相关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构建积极的价值观念。
其次,电视艺术之“全过程育人”。电视艺术与家庭的结合是电视艺术得以高速发展的一大条件。家庭通常是电视收看的主要场所,与电影、戏剧戏曲不同,“家庭收看的方便感、自由度、随意性、选择性和情感体验的个人化,与观赏电影、戏剧、戏曲时的消费感、制约度、强制性、梦幻感、群体行、交流感、视听感大不相同。”[15]电视艺术常以连续性的长剧集模式播出,长时间、高参与性以及广泛的传播方式使电视艺术在思政育人的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以《觉醒年代》为例,剧集播出后在短时间内在社会上形成关于学习党史的热潮,而李大钊那句“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更激发了国人心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百年来发展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这种影响是长期性的,而且在追剧的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更是在无形中强化了这种影响。
最后,网络文艺之“全方位育人”。实时性、碎片化、传播力广、参与性高成为网络文艺的代名词。无论是网络剧、网络电影还是网络综艺,都实现了“大屏”向“小屏”的转换,电脑、ipad甚至是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成为信息接收终端,接收最新的网络信息。这种接收并非是单向被动接受,而是双向互动,接收者可以实时地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去,强化了信息的传播和接受。同时,这种随意性为影视艺术的“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保障,上至街头广告牌、公共屏幕,下至手机、电子手表等个人设备,都可以成为网络文艺的传播媒介,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影视艺术的思政策略
近年来,影视艺术在思政教育工作上取得了不俗战绩,制作播出了诸多令人称赞的影视作品,例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2019)、《八佰》(2020)、《长津湖》(2021)、《狙击手》(2022),电视剧《恰同学少年》(2007)、《我们的法兰西岁月》(2012)、《觉醒年代》(2021)、《山海情》(2021),网络文艺如网剧《血战松毛岭》(2022),网络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等。这些影视作品在思政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艺术作品之间无法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建构等。由此,在“三全育人”政策的引领下,影视创作者应有意识地从事文艺创作,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恒定作品的价值,建立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
(一)影视创作者要有意识地从事艺术创作
“三全育人”讲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方式,这要求影视艺术思政教育不能将目光停留于艺术作品,更应从创作角度思考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其他文艺作品高度个人化性质相区别,影视作品往往是团队合作的成果。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团队中的所有工作人员,而“三全育人”则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包括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乃至幕后所有人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能只专注于本职的工作和市场收益,而是要关注影片对观影者的思想观念带来怎样的影响,能否引导观众或受教育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价值观念,能否达到以美育人、文化化人的美育效果,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形成制发播一体化的教育机制。所以,影视创作者在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应秉持一份教育理念,有意识地从事艺术创作。
(二)作品要扎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优秀的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6]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下诸多影视作品假借复兴国学之风,建立了一种“伪国风”现象。所谓“伪国风”就是指“在文艺创作中冠之以‘国风‘古典之名,貌似借用了历史典故、经典作品、经典人物形象等元素,实以无可考证的服装造型、无可考证的语言修辞、无可考证的历朝历代进行不知族群的‘恶搞‘细说”[17]。这样的现象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误导,使其误以为古代封建社会应是如此才子佳人遍天下、千古佳话永流传的美好图景,却不识“最是无情帝王家”“弱肉强食”的残酷法则;另一方面,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侵袭,徒有其表的作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由此,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清醒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影视艺术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坚持以“美学的历史的”标准衡量影视作品
影视艺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政教育,需要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检验作品质量,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品影响观众。近年来,我国影视艺术发展迅猛,作品数量逐年上升,但作品质量却良莠不齐,更是出现了电影唯票房、电视剧唯收视率、网络文艺唯点击率、出版物唯码洋等现象,对于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质量讲求“艺术无标准论”。在这样的标准下,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评论就缺少相对固定的评论标准而变得持论漂浮,最终会走向不可知境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18]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长期践行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则是受到人民检验,对艺术作品既能入乎其内考察其内容、叙事、形式、节奏,又能出乎其外地考察其社会的、道德的、历史的效用。同时,这一标准并非是刻板、固定的,而是开放和谐、辩证统一的。例如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40年代将其归纳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19]。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概括“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①由此可见,“美学的历史的”艺术标准应是我们一以贯之且努力践行的标准,更是实现高质量影视作品思政教育的必要标准。
(四)要建立影视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
影视艺术思政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格局,需要将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之中,理清影视艺术各门类、行业、产业之间的关联逻辑,构建不同主体间的互助联动、协调落实机制,确保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仲呈祥先生曾提出“宝塔喻·氛围说·引领论”,他认为文化应呈宝塔状态,“塔座愈厚实、愈坚固,则愈繁荣”。在塔尖上,“应放置一些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真正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20],这样塔尖才可以起到引领文艺航程的作用。而“氛围说”则是在这些优秀文艺作品的领航下营造一种“看似不见、摸似不着,但每一位国民身入其中便不能自已地得到灵魂的净化、素质的提升、人格的完善的环境和氛围”[21]。具体来说,需要统筹协调影视行业各方资源,共同建立理念、平台、方向、队伍、制度“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打造育人氛围,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语
以Z世代②为主的当代高校大学生不仅是两个百年的建设者、答卷人,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重要力量。影视艺术与这一世代群体的天然亲近性是影视艺术配合思政课堂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政策的应有之义。当代大学生通过选择优秀影片赏析,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提高个人艺术修养,而且可以在影视艺术中感受时代精神、社会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影視作品中照见自己。这种艺术镜鉴与主流思政教育内外呼应,在感性与知性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更好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3-07-12].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张烁,鞠鹏.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4]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4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6]王习胜.“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 J ].思想理论教育,2019:56.
[7]安燕,虞吉.一种文化的过剩模式——中国早期电影的良心主义传统[ J ].艺术百家,2014:65.
[8]郑正秋.自我导演以来[ J ].明星(半月刊),1935(01).
[9][1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20.
[10]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7:70.
[11]李茂华.多元语境中革命历史的审美表达——新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发展综述[ J ].电影评介,2019:108.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4.
[13]敖成兵.Z世代消费理念的多元特质、现实成因及亚文化意义[ J ].中国青年研究,2021:103.
[14]张金尧.论文艺评论价值观与文艺评论标准[ 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4):8.
[15]张凤铸.电视艺术的三个主要审美特性[ J ].电影艺术,1998:93.
[16]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3.
[17]张金尧.当前中国网络文艺的三维探析[ J ].人民论坛,2021(07):93.
[19]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57.
[20][21]张金尧.自厚之,则天美之——访文艺理论家仲呈祥[ J ].中國文艺评论,2018(07):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