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医教康结合”课程体系探析

2023-10-24 21:01刘秀梅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特殊教育学校

刘秀梅

摘  要:自2009年上海率先进行“医教结合”尝试后,“医教结合”“康教一体”便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热议话题。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医疗与教育分属两大系统缺乏有效的整合,“医教结合”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推进,尤其在特殊学校校园之内、课堂中如何渗透“医”“康”的元素,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文章从“医教康”的重要意义及问题出发,对构建“医教康结合”的课程體系提出具体做法,以期为广大学者、特教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医教康;课程体系建设

一、特殊教育现状分析

(一)特殊教育学生学情复杂多样

特殊教育学生残障类型十分多样,包括听障、视障、智力障碍、肢体障碍等多种残疾类型,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并非单独某一种障碍,而是多种类型并存的多重障碍学生。在一个班的特殊学生中,几乎是人人情况不同、障碍程度不同,存在多个层次的水平。因此,缺陷补偿就成为每一堂特殊教育课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特殊教育学校面临教学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残疾学生能够被诊断、被治疗的数量越来越多。康复效果好的学生多数跟随普通教育学校进行随班就读,最后留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往往是多种障碍类型并存、残障程度不一的特殊学生。学生素质水平低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在同一个班级中,往往看到许多混编的学生,例如一个班级中有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多种残疾类型,他们学习起点不同、学习需求不同,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难以兼顾。

(三)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强调“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2009年,上海首次提出“医教结合”,强调“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教育部自上而下推动医教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领域学者也对“医教结合”的有效性开展讨论。但时至今日,教育部对此的要求仍然只是提倡与推进,并没有对学校层面应该如何去做提出硬性要求,各学校虽然在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但如何实现、清晰规划、周密布局仍然还在探讨中。

二、“医教康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特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传统的特殊教育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水平被假定为“医学的终结”,忽视了医疗和康复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辅助作用。在现代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被赋予新的内涵。除了与字面意义相关的身体康复外,还全面扩展到心理、社会、认知、语言等领域。

(二)促进形成全方位的社会支持

特殊教育应该是多个部门共同关注、支持的领域,通过特殊教育为残障学生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医教结合就是医疗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为特殊学生提供医疗服务与教育服务,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是教育、财政、医疗、民政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过程,分别在政策、经费、环境、人力等各方面为特殊学生提供保障,并在社会层面内营造关怀的氛围,形成全方位的社会支持。

(三)提高特殊学生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在医院和康复机构之间奔波,对残障儿童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医学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只着眼于“补缺”,还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关注学生心理、认知、道德等方面的发展,运用医疗和教育手段支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减轻家庭负担。通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走上更高的平台,进而整体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医教康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

(一)“医”与“教”的矛盾机制

近年来,医学和教育的结合一直被讨论,虽然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都是支持态度。即便如此,医学教育的结合模式也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可推广性的模式,根本原因在于医疗和教育分属两个系统,容易形成管理缺失或多头管理,管理水平难以统一。

(二)缺乏专业整合的有利契机

医疗与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似乎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但长期以来它们是两个系统,有着不同的专业术语、概念、措施、程序等。在医学和教育的结合中,经常会出现貌合神离的问题。首先,在人员沟通上,教师和医生鲜有交流;其次,在工作环境上,治疗和教育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的,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工作内容。在制订教育和康复目标时,很难从对方的角度进行全面考虑。

(三)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承担,但目前特殊教育教师往往没有医学背景,更不懂医疗手段。因此,医学专业知识与课堂教学的相关性不大。作为一种非刚性需求,教师和医生对对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较低。整体上专业人员少,学校聘请专业康复治疗师的经费不足等困境,导致这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

四、“医教康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遵循原则

1. 整体关注学生各项发展

坚持全面地看待学生的成长,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放在重要地位。课堂教学环境中,主导人还是教师,因而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应当将学生整体看待,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所在,又要明白学生哪些地方需要补偿、哪些地方需要发扬。在教学和康复中有的放矢,为学生制订全面的发展计划。

以“点数数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的身边事物入手,比如从学生喜欢的食物或者是玩具进行点数教学,在点数的同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还要关注学生语言发展、运动康复、肢体协调、手眼协调等各项能力。可通过让学生仿说数字对学生进行言语语言矫正;也可以与运动康复结合,让学生通过动手数豆子、数糖果游戏,让学生练习点数的能力的同时练习手眼协调能力,进行肢体运动的康复。又或者在聋教育的语言康复训练中,教师不能只将目光放在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上,而应当以语言康复为主要目标,按照认知、安全、艺体等多主题开展教学,在语言康复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将语言康复有机融入各项学习中,整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针对学生问题进行教学

特殊教育学生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表现出了极大的特殊性和个性化需求,对某一种康复训练或者学习的需求相当突出。因而在实施教学、推进医教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瞄准主要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活动、教学手段要有针对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

在“10的分成”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置多种康复元素,如语言康复、认知康复、运动康复等。若有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障碍,教师可以设置情景描述的环节,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看到的信息元素。还可以为注意力缺陷障碍学生设计“摆一摆”“写一写”等任务群。在实施“医教康结合”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个别化教育原则,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评估和干预,让学生能够获得科学准确的评估。还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发挥潜能、弥补缺陷,让学生在目前基础上,提高某一种能力的康复水平,教师用专业化手段、针对性措施实现学生的全面提升。

3. 从生活化角度切入教学

特殊学生的终极教学目标和康复目标就是适应社会生活,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贴近生活、服务生活。在选择教学素材、教学主题时也应该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環境和事物中掌握抽象知识。

让生活走进数学最有效直接的办法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数字1时,可以让学生帮忙为教师找来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本书,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字的深刻含义;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寻找生活中的数字“1”;也可以融入学生所熟悉的环境中的人、事、物。

以“培智数学”课为例,可以做到“生活数学+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时运用拟声法,让学生在点数小鸡、小鸭时,模仿动物叫声,或者对学生所说出这些数学名词进行发音矫正,以期在数学课上达到语言康复的效果。还可以“生活数学+肢体康复”,在数学课堂中融入肢体康复,例如让学生通过用食指和拇指捡豆子,锻炼精细动作等。

“医教康结合”的实施应当在真实情境下为学生搭建最为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学生找寻最为熟悉的条件,从生活出发去探索知识,又将知识学习落实在生活中,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切实体会到知识学习、康复训练的最直接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授课模式及课程设置

1. 授课模式

(1)集体授课

在对特殊学生实施集体教学的过程中(此处主要涉及生活语文、生活适应、艺体学科等科目),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顺序,将言语矫治、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物理治疗、感统训练的康复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和学业水平。例如在培智生活数学课中,可采用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在集体课中给全班各个水平的学生进行授课,做到进度基本统一,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学。

(2)小组授课

集体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高度一致,甚至会在某方面出现共性问题。教师应在集体教学结束后,将集体教学中出现相同障碍问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小组训练的模式将集体教学中的内容进行细化和拓展,以达到训练目标。在划分训练小组时,可以有两种分组方式:一种是进行同质分组,也就是将相同特质的学生分到一组,或者将在某一方面训练中存在相同问题的学生分为一组,便于教师针对同样的特质或者同样的问题进行集中破解;另一种则是异质分组,也就是将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中,以优秀学生带动进步稍慢的学生,从而让所有学生取得相应的进步,整体达到较高的学习水平,充分发挥同辈作用,互帮互助、互相提升。

(3)个别训练

个别训练是在集体教学和小组训练的背景下,对没有办法解决的障碍问题进行个别干预,在短时间内提升某种技能水平。在个别辅导时,针对学生存在的语言问题及肢体精细动作发展不足等问题进行个别化的解决,还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图示法,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单独教学。

2. 课程设置

特殊教育中推进医教结合主要有三类课程:一是文化知识类课程,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沟通与交往等,为学生打好文化基础;二是康复类课程,如语言训练、运动康复、动作治疗等,帮助学生改善身体生理性障碍;三是劳动技术类课程,特殊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也就是将来能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因此对学生进行自我照护、家庭劳动、职业素养的教育十分必要,在劳动技能类课程中实现自我发展。特殊教育课程设置时间分配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曾荣,吴飞灵,颜建辉,等.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J]. 亚太教育,2016(10):264.

[2]唐木得,叶洪武,龚勇,等. 学龄前脑瘫儿童医学康复并教育康复的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05):439-442.

[3]尹岚. 坚持“医教结合”,构建现代特校新格局[J]. 现代特殊教育,2011(02):12-14.

[4]邓猛,卢茜.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J]. 中国特殊教育,2012(01):4-8.

(责任编辑:孙晓林)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建设特殊教育学校
关于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问题的调研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财经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探究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构建阳光体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