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莉 指导专家/樊民
患者故事
45次电除颤上演“生死时速”,最终战胜“死神”
55岁的钱先生在急性心肌梗死的“鬼门关”走了一回。他在工作期间突发持续性胸痛近一小时、出冷汗,竟独自来到上海岳阳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快速、有序的检查,医院确诊其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需马上进行介入手术治疗,但由于钱先生独自一人前来看病,没有家属陪同和签字。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岳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樊民当机立断决定立即手术,并开通绿色通道;从钱先生到达医院,到决定手术总共历时10分钟。也就是这番雷厉风行,给钱先生带来了“生”的希望。
心脏中心医生和护士准备将钱先生转运至介入中心手术。可此时,刚出抢救室,“电风暴”就来了,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医生立即电击除颤,使其恢复窦性心律;5秒后,钱先生再次出现意识丧失。整个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持续予以胸外按压及除颤6次,将其护送至介入中心。
一上手术台,钱先生又发生室颤,面色青紫,口吐白沫,意识丧失。医护人员立即予以除颤、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同时,樊民及姚望副主任医师为其施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术);术中造影发现钱先生心脏右侧冠状动脉中段血管完全堵塞,经血栓抽吸、植入支架后,成功开通血管。心电图显示,其恢复窦性心律,钱先生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整个造影及手术过程中,钱先生反复发生室颤,手术在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反复电击除颤达39次以及气管插管人工气囊辅助呼吸下完成。术后,钱先生转至心脏中心心血管内科CCU病房继续观察治疗。由于抢救及时,钱先生预后情况良好,并康复出院。
专家解析
关注自己是否心肌梗死高危人群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胆固醇等脂肪物质附着在冠状动脉壁上形成斑块,会使管腔变窄甚至形成血栓并且堵塞,血流急剧减少甚至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导致坏死。发生坏死的心肌失去了收缩能力直接影响到心脏的正常工作,称为“急性心肌梗死”,可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樊民主任 (左)为患者行介入手术
高血压、抽烟、糖尿病、缺乏运动、肥胖症、高胆固醇血症、营养不良、摄取过量酒精等人群,是发生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而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暴饮暴食、饱餐、感染、手术等都是该病的诱发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胸痛,为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多为闷痛或绞痛,可伴压榨感及濒死感,可向左肩、背放射,也可向左臂、左手小指、咽部、牙部放射。此时含硝酸甘油无效。
专家提醒
这些易被误诊或漏诊的心肌梗死
日常生活中,有三大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不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急性而剧烈疼痛,易被误诊或漏诊。
消化道症状:有约3 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部胀气、呃逆、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主要是因为心脏病变刺激迷走神经,或病变在心脏下壁,引起胃肠道反应所致,易被误诊为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呼吸道症状: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只感觉胸闷、憋气,或自认为气不够用。主要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下降,造成肺部淤血,易被误诊为肺或气管疾患。
神经精神症状: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突然言语不清、一侧肢体瘫痪、意识不清、抽搐等。主要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尤其是原本就患有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更易发生脑循环障碍,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
Tips:
心肌梗死易发时间
“一年之中冬季多发”:天气寒冷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液黏度增高易形成动脉血栓,堵塞冠状动脉,造成心肌梗死。春秋季由于气候多变,血管适应能力差也容易发生心肌梗死。
“一天之中上午多发”:上午引起血管紧张性增高的物质增多,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量降低;这些物质使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一面是心肌需氧增加;另一面是供氧减少,造成心肌梗死可能性就大些。
家人突发心肌梗死,记住4点保性命
急性心肌梗死多在医院外、患者家中突然发作,家属或身边人员该如何处理呢?应分秒必争,急送医院!
1.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就地抢救,松解领口,室内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不可搀扶患者走动或乱加搬动以免加重病情。有条件的可立即吸氧。
3.如患者发生休克(面色苍白、手脚冰凉、意识恍惚、血压下降),应把患者头放低,足稍抬高,以增加头部血流;暂不给食物,少饮水,要保暖。
4.如患者突然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同时尽快联系120急救人员,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尽快送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