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

2024-03-08 09:20蔡悦炜张嫄怡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3期
关键词:室颤心梗内径

蔡悦炜 张嫄怡

室颤是急性心梗的常见并发症, 可加重患者病情,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是急性心梗患者的高危并发症和急性期死亡重要原因。急性心梗并发室颤患者病情进展快, 预后极差, 因此有必要尽早识别室颤, 明确其临床特征, 积极采取干预对策, 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1]。近年来,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研究逐渐增多,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治疗该类心梗的可靠疗法, 临床应用较多, 但是患者PCI 血管开通前发生室颤与未发生室颤的临床特征尚不明确, 有必要探明其相关特点, 为ST 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2]。为此,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276 例ST 段抬高型急性 心 梗 患 者(2013 年1 月1 日~2021 年12 月31 日),对比PCI 血管开通前发生室颤患者和没发生室颤患者的临床特征,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 年1 月1 日~2021年12 月31 日收治的276 例ST 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行PCI 治疗。276 例患者中, 男198 例, 女78 例;年龄52~80 岁, 平均年龄为(65.98±5.85)岁。根据患者PCI 血管开通前是否发生室颤分为室颤组(50 例)和非室颤组(226 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胸痛至入院时间≤24 h;心电图检测相邻导联ST 段抬高≥2 mm;符合PCI 指征, 且在本院完成PCI;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非首发、首诊的ST 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既往有阵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合并肝肾疾病者;亚急性心脏病;合并主动脉夹层者;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近1 年内有手术史者;合并严重外伤者等。

1.3 方法 入院即刻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分析患者病史, 抽取静脉血进行常规生化检查, 做好PCI 术前准备,同时给氯比格雷和阿司匹林;持续心电监护, 观察有无室颤;采集患者血样, 检测患者入院即刻CK-MB、NT-proBNP、cTnI 等心肌损害相关生化指标。入院后均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 测定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E/A[3]。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资料, 心梗位置与冠脉病变情况, 心功能指标与心损指标, 预后。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心房纤颤、入院时心率、Killip 分级(用于急性心梗所致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级, 分级越高则心力衰竭程度越严重)>Ⅱ级、入院时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 并统计患者心功能指标与心损指标水平, 包括CK-MB 峰值、NT-proBNP、cTnI、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A;汇总心梗位置(前壁、下壁、侧壁、后壁), 经冠脉造影观察患者冠脉病变情况, 包括病变部位(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左主干)和病变数目(1 支、2 支、3 支);追踪患者预后, 统计两组死亡率[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 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室颤组和非室颤组性别和入院时舒张压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室颤组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占比、合并糖尿病占比、入院时心率、Killip 分级>Ⅱ级占比、合并心房纤颤占比和入院时收缩压显著高于非室颤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s, %)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s, %)

注:与非室颤组比较, aP<0.05

项目 类别 室颤组(n=50) 非室颤组(n=226) t/χ2 P年龄(岁) 69.58±11.02a 59.03±13.25 5.241 0.000性别 女 28.00(14/50) 28.32(64/226) 0.002 0.964男72.00(36/50) 71.68(162/226)合并高血压 72.00(36/50)a 50.44(114/226) 7.669 0.006合并糖尿病 36.00(18/50)a 22.12(50/226) 4.246 0.039入院时心率(次/min) 89.36±5.28a 78.63±8.23 8.819 0.000 Killip 分级>Ⅱ级 34.00(17/50)a 19.03(43/226) 5.395 0.020合并心房纤颤 20.00(10/50)a 2.65(6/226) 22.555 0.000入院时收缩压(mm Hg) 135.26±25.13a 120.36±14.25 5.701 0.000入院时舒张压(mm Hg) 78.69±7.69 78.71±8.11 0.016 0.987

2.2 两组心梗位置与冠脉病变情况比较 室颤组心梗位置中前壁占比显著高于非室颤组, 下壁占比显著低于非室颤组(P<0.05);室颤组冠脉病变部位中左前降支占比显著高于非室颤组(P<0.05);室颤组冠脉病变数目3 支占比显著高于非室颤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梗位置与冠脉病变情况比较(%)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与心损指标比较 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颤组CK-MB 峰值、NT-proBNP、cTnI 显著高于非室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显著大于非室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A 显著低于非室颤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与心损指标比较( ±s)

注:与非室颤组比较, aP<0.05

指标 室颤组(n=50) 非室颤组(n=226) t P CK-MB 峰值(U/L) 356.36±25.13a 275.13±31.25 17.184 0.000 NT-proBNP(ng/L) 1856.56±425.26a 958.37±142.01 25.989 0.000 cTnI(ng/L) 15.26±1.25a 7.45±1.76 29.742 0.000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mm) 51.73±5.26 50.26±4.97 1.873 0.06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mm) 39.02±4.25a 31.25±5.13 9.975 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 46.45±9.68a 54.02±11.52 4.320 0.000左心房内径(mm) 44.07±5.69a 35.29±7.24 8.039 0.000 E/A 0.89±0.17a 1.23±0.24 9.498 0.000

2.4 两组预后比较 追踪患者预后至2023 年5 月,室颤组死亡率16.00%(8/50)显著高于非室颤组3.54%(8/226)(χ2=11.640, P=0.001<0.05)。

3 讨论

室颤是急性心梗的危险并发症, 可增加患者不良反应风险, 近期死亡危险升高, 但是其对临床特点的认识有限[5]。因此, 应识别ST 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并发室颤患者, 通过其临床特征, 辨别患者是否存在相关高危特征, 便于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尽早控制患者病情,降低患者的病死率[6]。

当前,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的PCI 术开展率较高, 及时开展PCI 术治疗, 可促进闭塞血管开通, 改善梗死区血供, 治疗效果可靠[7]。但是, ST 段抬高型心梗患者PCI 血管开通前发生室颤患者占比较高, 对于PCI 术治疗较为不利, 患者死亡率有所升高, 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 提升该类患者防控水平[8]。本次研究统计了276 例急性心梗患者中的室颤发生情况, 结果发现ST 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PCI 血管开通前发生室颤50 例(18.12%),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PCI 血管开通前没发生室颤226 例(81.88%), 可知ST 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PCI 血管开通前发生室颤的风险较高,需高度警惕, 及时发现其特征, 尽早采取有效的措施。

目前, 该类患者临床特征尚不明确, 为此本次研究对比分析了PCI 血管开通前发生室颤患者和未发生室颤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发现, 室颤组和非室颤组性别和入院时舒张压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可知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PCI 血管开通前舒张血水平与室颤的发生无关。但是, 本次研究发现, 室颤组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占比、合并糖尿病占比、入院时心率、Killip 分级>Ⅱ级占比、合并心房纤颤占比和入院时收缩压显著高于非室颤组(P<0.05)。室颤组CK-MB峰值、NT-proBNP、cTnI 显著高于非室颤组,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显著大于非室颤组, 左心室射血分数、E/A 显著低于非室颤组(P<0.05)。可知合并室颤患者多存在收缩压升高、合并慢性病、心率较快等心血管健康危险因素, 同时患者Killip 分级>Ⅱ级、合并心房纤颤占比升高, 心功能下降更为显著, 心损指标明显, 提示发生室颤患者心力衰竭更为显著, 容易伴发心房纤颤, 患者病情较为危重, 可增加急性心功能不全、心脏骤停等不良预后风险。此外, 本次研究还发现,室颤组心梗位置中前壁占比显著高于非室颤组, 下壁占比显著低于非室颤组(P<0.05);室颤组冠脉病变部位中左前降支占比显著高于非室颤组(P<0.05);室颤组冠脉病变数目3 支占比显著高于非室颤组(P<0.05)。可知室颤组前壁心梗者占比较多, 下壁心梗者相对较少, 冠脉病变左前降支占比较高, 病变数目较多, 具有一定特征性, 提示存在该表现的患者, 应警惕室颤发生、发展, 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改善患者预后[9-11]。

综上所述,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并发室颤患者存在一定临床特征, 应及时识别, 尽早干预, 以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室颤心梗内径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心梗猛于虎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心电形态学特征与心率变异性指标预测室颤能力的比较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特发性室颤射频消融后的心电图改变
不同导联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颤动的预测价值
心肌梗死常规检查漏诊率高,近2/3患者被遗漏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在急性心梗中预测死亡风险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