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分享·享用:构建支持自主实践的语文课堂

2023-10-24 10:49余浩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说明文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余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可以构建支持自主实践的语文课堂,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课堂学习形式的选择、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这三个维度,带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历经“享受·分享·享用”的实践过程。

1.教学设计立足“享受”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成长具有深广的影响,立足“享受”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与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触点,赋语言文字以生命。教师设计教学时要将学生的语文实践置于过程与联系中,融于个体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学习的愉悦感。

2.学习方式凸显“分享”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乐于与人交流”“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可见,“分享”是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习惯和能力,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更易对语言文字生成情感的碰撞与共鸣,获得自我实现和成功的学习体验。

3.教学效果指向“享用”

这里的“享用”既指向现代技术手段在语文实践中的应用,也指向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享用语文”努力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拓宽语文实践的领域,在多种交互中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1.目标观:三位一体

语文课程的目标必须摈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取向,也不能仅仅定位于依托教材的道德教育,《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三“享”语文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语文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养成,强调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观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学科育人的体现。

2.学习观:增量生长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可生长的,智力是可塑的。依据智力增量理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不断增长的能力看作自己的目标,鼓励他们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凭借坚定的意志,个体的语文学习能力与素养,以及智力是可以改进的。学生在积极学习动机的支持下,能在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情境中,通过对已知内容的评价反馈,应用所学知识去完成任务挑战。

3.学生观:语言文字的享受者,以教而学的分享者,寻找挑战的享用者

学生是语言文字的享受者。学生带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语言表达走进课堂,进而在教师的学习引领中发现自己、开掘自己、完善自己。学生是以教而学的分享者。“学习金字塔原理”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学习中主动教授他人则学习内容留存率高,愿意帮助他人,与他人探讨并分享学习成果的人,自身会受到更好的教育,能够增强学习的成就感与责任感。学生是寻找挑战的享用者。学生应当勇于解决学习中呈现的有深度的思维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完成阅读、表达任务,不断寻找新的挑战,享受成功的喜悦。

4.教师观:导学者、督学者、助学者、促学者

教师作为导学者、督学者、助学者与促学者,既要走进“文心”,更需要走進“童心”,帮助学生纠正语文实践中产生的不完整理解与错误观念,督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养成主动实践的习惯,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实践任务。

三“享”语文课堂以“自读—分享—质疑—合作—运用”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为主线,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真实情境下可讨论、可探究的问题或任务。学习任务、任务完成的实践过程和教育者的作用,这三个要素协同发挥效用,实现育人价值。

1.提炼单元主题,促进三维目标融合

教师需要找准一个单元、一堂语文课中三维目标的焦点或结合点,可以是内容精彩处、语言运用经典处,或者是学生学习困难处,教师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学习目标。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问》)描绘了孩子们校内和校外的学习生活,教学中非常适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对比中学习。教者课前设定“介绍自己的校园生活”这一真实的表达任务,要求学生做到选材“新鲜”,用词“新鲜”,这一实践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养成积累新鲜词句的好习惯,又能帮助学生厘清表达的方法,运用积累的新鲜词句表达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后来,教者提出新的实践任务,请学生转向身边的同学,用卡片介绍的形式,从同学的外貌、性格、优点、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运用富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介绍,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实现本单元的习作目标。

2.领略真实情境,让语言文字“活”起来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语言文字“活”起来,让学生从思考中得到思维的快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享受。

《花的学校》教材课后练习中列举了三个有新鲜感的句子:“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东风、树枝、雷云和花当成人来写。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与学校或学习相关的时间或者地点,请学生讲述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傍晚,放学回家的路上,圆圆的太阳……”“下课时,我偷偷地钻进密密的竹林,……”独特的校园生活必然挑动起学生的思维,引发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打开话匣子。

3.联系前知与后知,灵活选择组织策略

三“享”语文的课堂教学组织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已有初步实践体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带领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解决疑问。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松鼠》是一篇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小品文,它以准确说明为前提,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生动传神地说明了松鼠外貌漂亮,习性驯良,行为乖巧。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文体特点,课前通过“读课文,分条写信息”的实践活动,感受说明文说明事理的特点;课中引导小组讨论,整理信息条,发现说明文条理清楚,以“说明白”为成功的特点;最后,教师提供信息素材,引导学生选材、裁剪、合成一篇说明文。整节课学生在自读、合议、亲试中感受到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说明文语言文字语文课程
说明文阅读专练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