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滢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教育考试中心)
“安吉游戏”基于本土教学资源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实现了幼儿游戏教学模式的成功创新。游戏场所位于户外,教师充分开发利用本地材料资源,自主设计搭建游戏场地,将滑梯、甬道、游戏箱以及攀爬梯架进行自由组合来构成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组件,幼儿可在其中穿梭钻爬、奔跑跳跃,充分开发身体机能培养规则与分享意识,并针对思考力与创造力进行教育启蒙。经过多年的本土化实践,“安吉游戏”已在学前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得以创新改进。文章深度聚焦游戏本身,剖析“安吉游戏”的教育意义与推广价值,进而探寻更加契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模式。
对于3 到6 岁的幼儿来说,游戏是开发智力、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思维与反应能力的第一步。这一时期的幼儿思维仍停留在具象把握阶段,能够对生活中真实的人与物产生反应与记忆,但抽象逻辑思维尚不成熟。因此,学前教育通常以直接的实践教学为主,在生活行为与游戏中对幼儿的基本能力进行开发。幼儿能够在游戏活动中释放天性,呈现出放松、自然且真实的状态,对于接触的物品与同伴则表现出专注、好奇、试探等情绪,因此需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而游戏过程中的奔跑、跳跃、攀爬等行为能够促进肢体力量的增长,锻炼开发幼儿的平衡、协调能力及灵敏度,为运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游戏过程中,幼儿能够与同伴达成初步的契约共识,学会理解、遵守规则,并能通过表达自身的想法进行平等交流来解决矛盾与冲突,逐渐学会分享、谦让、合作、秩序等具有社会性的优良品质。
“让游戏点亮儿童生命”是“安吉游戏”开发之初便一直坚守的教育信念。随着中小学应试教育影响的不断渗透,学前教育也不断呈现出“小学化”趋势,教师与家长将教育中心转移至文化课课程教学,剥夺了幼儿通过游戏释放天性的权利,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在行政推动与学前教研引领下,安吉幼教人坚持教学实践,因地制宜运用沙水、竹木等本土自然资源,搭建户外教具组件,为幼儿提供自由结伴、探索挑战的游戏空间;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交流、不断冒险,培养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认真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为游戏模式的改进积累经验。在不断革新探索下,“安吉游戏”已走向全国,在各地幼教领域实现本土化创新,成为“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前教育典范。
世界经济论坛于2020 年1 月发布了《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报告,“安吉游戏”被收录在内,是其中唯一涉及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契·瑞斯尼克如此评价“安吉游戏”:“为了明天的社会而培养今天的孩子”。未来教育事业将以个性培养与核心素养开发为重点,“安吉游戏”为幼儿提供自由组合教具、自主选择玩伴、自己创新玩法的创造空间,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形式,充分开发幼儿的肢体与思维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行动判断、辩证思维与合作精神;而幼儿在“安吉游戏”中所呈现出的自由、主动与冒险精神,也恰好证明其广泛推行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时下,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发与创新,应建立在“安吉游戏”的本土化运用之上。安吉县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盛产毛竹,故有“世界毛竹看中国,中国毛竹看安吉”之说,凭借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县域内幼儿园多以竹子为原料将其加工为竹梯、竹桥、竹台、竹栏等,组合搭建成攀爬区、探索区及运动区;部分幼儿园还在活动区域内布置竹林,将其用矮桩围栏圈起,以供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户外场地宽敞开阔,活动器材丰富多样,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自主探索、想象及实践的空间。由此可见,“安吉游戏”的活动环境创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进行深度挖掘、解析及改造,既可节约成本又可发展特色;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器材的多样性与多变性,应将户外活动器材设置为大小适中可拆解、可拼接形式,并结合水、沙地、草坪等自然环境元素,为幼儿提供多种器材组合、变换及拼接的可能性,以此构建幼儿对事物的实际认知,培养秩序整合能力。
以甘肃省盐官镇为例。盐官镇隶属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农作物种植以小麦为主,因此当地农户及镇区幼儿园均存有丰富的麦秆。因麦秆成本低廉,可塑性高,且质地柔韧,安全性较高,因此当地幼儿园在设计户外游戏活动场地时,将麦秆作为主要建设材料,将其进行捆扎、编织及整压,形成形状与用途各异的游戏器材。如镇幼儿园教师将麦秆扎成稻草人的形状,将其置于户外活动区中作为点缀;又将麦秆捆扎成高矮不同的草桩,以此将活动区域进行分割,构建迷宫,以供幼儿奔跑追逐,进行探索;还将麦秆进行加工制成草绳、草环等轻便活动器材,带领幼儿进行多种户外游戏。经过对麦秆活动器材、活动空间及周边环境的元素整合,教师在园区内构建起“欢乐城”,在欢快的音乐中带领幼儿穿过“迷宫”来到场中空地,空地中放置了小草桩、草垫、草绳及草环等多种器材,教师为幼儿布置任务,要求幼儿凭借自己的想象搭建一座草房子或麦秆城堡。多元游戏资源与形式的开发,为“安吉游戏”的地方性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同盐官镇对麦秆资源的充分运用,让孩子们在麦秆中快乐嬉戏,在想象与探究中进行实践,在交流与讨论中实现成长。
本土特色材料的开发与运用,是践行“安吉游戏”推广实践的基础。各地方幼儿教育应注重乡土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将材料之“形”与游戏之“神”充分结合,通过多元化材料与多形式活动,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为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开发提供环境基础,促进幼儿身心共同成长。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自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虽无法对周边环境进行明确的言语诉求,但会对客观活动环境及氛围产生情绪上的感知与回馈。因此,早期教育中对幼儿活动环境及氛围的构造至关重要。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能够充分解放幼儿的天然感知能力,在好奇心、探索欲的指引下进行与外界的接触与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构建逻辑思维与想象能力,为日后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应注重宽松氛围的营造,充分汲取“安吉游戏”轻松快乐、多元自主的构设理念,为幼儿搭建起自由想象、自主探索的游戏空间。
以“海洋世界”主题活动设计为例。教师提前准备荧光材料制成的深海鱼类、海星、珊瑚、扇贝等海洋生物绘制、粘贴于活动教室的墙面和黑板上,并进行灯光布置;而后将教室遮光帘放下,降低室内能见度,构建幽暗神秘的海底世界氛围。在进入教室之前,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思维引导:“小朋友们了解大海吗?大家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在得到“大海很大,很深,有水母、有鲨鱼”等回答后,教师则进行下一步的引导:“听了小朋友们的回答,老师可以感觉到大家对海洋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那么接下来就随老师一同进入‘海洋世界’,看看广阔的大海中到底住着哪些生物,我们一起去与它们交个朋友吧。”随后带幼儿进入活动教室。在教室内,教师先带领幼儿进行初步参观,展示灯光随着脚步移动亮起,教师对常见的海洋生物进行故事化讲解;在第一轮参观结束后,教师则可打开室内灯光,放幼儿进行自由参观及活动,并为其深入讲解并解答问题。幽暗的场景布置与海洋生物形象展示,一方面充分契合幼儿对海洋的初步认知与原始想象,为其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氛围感知,另一方面则更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自由参观及讨论环节将活动主导权交还给幼儿,使其能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加深对讲解内容的印象,拓宽思维,深化想象。尽管活动区域设置在室内,但其设计理念仍延续了“安吉游戏”的“寻真”精神,通过精心环境布置与自主活动环节设置,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本能与探索欲望,以轻松快乐的氛围构建,充分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
“安吉游戏”将“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作为其核心发展理念,发掘本真、寓教于乐也由此成为“安吉游戏”的特性与优势所在。传统学前教育观念下,幼儿的行为活动与能力开发均以教师为主导,依照统一安排提前进行文化课程教学,课堂形式以单向传授为主,幼儿需克服活泼好动的天性;课外活动也带有教学规划的目的,为“识字”,为其“算术”而进行的游戏活动,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开发潜在能力。而在“安吉游戏”视角下,幼儿园教学及游戏环节的设计理念均发生了主体上的转化,幼儿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设计主导者,教师需依照幼儿的客观成长需求,充分尊重幼儿的天性,为其提供充足的自主选择空间,将大部分时间的教学活动转变为指导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而安全的活动器材及空间,教师在旁进行陪同、看护、答疑与指导,以巧妙的游戏环节设计,充分开发幼儿的行动及思维能力。
以“大灰狼与小白兔”主题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为例,教师拟定的主题仅仅作为案例进行示范,实际的话题选择权则交给幼儿。教师可扩大活动的组织范围,将不同年级的幼儿集中到一起进行混龄合作,高年级的幼儿参与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游戏经验较丰富,可以由他们带领低年级幼儿共同进行游戏选择与设计,既能开展活动,又可促进交流。本次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主题有“狼捉兔子”捉迷藏游戏、“翻山越岭去做客”越障闯关游戏、“动物捞月”攀爬接力游戏等,教师将幼儿提出的方案进行整合优化,并带领他们进行场地布置。高年级幼儿则可担任游戏的“组织者”,为其他伙伴讲解游戏规则,其他幼儿则在倾听之余提出疑问或进行补充,以而实现规则意识的培养与交流能力的锻炼。待三个活动小组组建完毕,则可自由进行活动(内部的组队合作或分组比赛):“做客游戏”中由高年级幼儿带领低年级幼儿进行“跳坑”“过桥”“爬山”等越障运动,在比赛过程中互帮互助,培养协作精神;“捉迷藏”游戏中“狼”与“兔”阵营则各自调动智慧,合理利用地形进行躲藏与寻找,充分激发幼儿的探险精神与思维能力;“攀爬游戏”中幼儿以接力形式进行比赛,在追逐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激励,强健体魄,培养自信。
在“安吉游戏”理念指导下,教师将三种游戏的选择权与规则设定权教给幼儿,依照幼儿的想法帮助其进行游戏环节设计及场地布置,充分尊重幼儿的教育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在玩耍中实现身体机能的锻炼,还能够在游戏选择与设计环节中开发思维能力与创造性,部分幼儿的领导与统筹能力也由此显现,为日后的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教育奠定基础。
经前文叙述可知,在“安吉游戏”视角下,教师与幼儿在活动教学中的地位已发生转变,教师成为幼儿游戏与活动过程中的观察者、记录者与引导者。教师需以上三种角色定位进行明确区分,并能够在游戏与实践活动中进行灵活转化。如在“安吉游戏”户外体育器械区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则需转换为引导者角色:户外游戏区域内设置多种游戏器材,如独木桥、攀爬架、平衡板、S 型通道及其他障碍设施,一方面教师需在活动前向幼儿讲明游戏规则,强调游戏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事项,保持礼让不可出现攻击性行为,不可干扰其他同伴;另一方面则需在幼儿使用器材进行游戏时进行安全保护及指导,防止幼儿因器材使用不当而受伤。
“安吉游戏”作为本土化幼儿游戏教学模式的成功典范,对转变学前教育理念及形式,提升国内幼儿游戏教学质量,促进学龄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吉游戏”模式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天性,寓教于乐、个性教学,以坚定的教育理想坚决捍卫幼儿的游戏权利,最终得到国内及国际学前教育界的高度认可。在“安吉游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前教育者充分开发本土教育资源,以多元游戏材料及形式,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营造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激发幼儿的主体意识并巧妙设计游戏环节,尊重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最终在教学中创新演绎教师角色,以观察、记录及引导等角色定位,实现游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