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管理中的效果及满意度调查

2023-10-23 11:20:46姚琳尚丹梅赵慧刘新宇刘永伟姜涌
中国全科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慢性病条目依从性

姚琳,尚丹梅,赵慧,刘新宇,刘永伟,姜涌*

1.121001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医科大学生物信息工程学院

2.121001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

3.121001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中心

随着疾病谱从急性病到慢性病的转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管理已经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3]。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重点,加强老年慢性病在线服务管理[4]。同时,中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指出,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已达约3 亿,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6.6%[5]。65 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7.3%、38.9%和12.6%,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较低水平[6]。老年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不可逆性疾病,其预后改善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血压管理、防控心脑血管并发症,社区为其主要管理场所[7],但至今未形成普遍认可、科学、有效、可复制的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模式[8]。

将信息技术融入慢性病管理,推动慢性病管理模式向信息化、智慧化方向变革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9]。根据第三届人口与发展论坛调查,我国65~69 岁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占比超过50.0%,82.2%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视频聊天[10],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应用移动网络进行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成为可能。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移动网络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老年人的满意度,为实施相关慢性病管理和院外智慧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 年1—7 月选取锦州市凌河区下辖4 个社区650 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高血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便于老年人交流和社区管理,在知情、自愿前提下,按照居住位置就近优先原则将老年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25 例。

纳入标准:(1)根据《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11]诊断为高血压;(2)年龄≥65 岁;(3)社区长期居住住户;(4)有智能手机并掌握基本使用;(5)生活自理,有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清晰;(6)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患者;(2)存在精神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3)存在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恶性高血压、终末期肾脏病、脑卒中等病变;(4)无法配合研究的干预措施;(5)正在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6)正在接受其他临床研究。剔除标准:(1)配合度低,资料获取不完整;(2)研究过程中自愿主动退出;(3)因其他不可控因素无法继续参与研究。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社区慢性病管理方式,每2 个月面对面随访1 次,共随访3 次,内容包括测量血压、高血压疾病知识教育、用药指导、生活方式管理等。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移动网络管理方式,干预时长6个月,具体方法如下。

1.2.1 建立管理团队,团队包括1 位老年医学主任医师、2 位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2 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主治医师、2 位副主任全科护师、1 位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团队负责移动网络后台管理,以1 次/周的频率向干预组老年人通过管理小程序推送高血压相关知识、用药管理、血压监测等内容。

1.2.2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根据获取的一般资料和日常行为信息建立老年高血压电子档案,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患者的健康状况、治疗记录、用药情况等信息,医护人员根据健康档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处方和自我管理方案,便于长期追踪监测。

1.2.3 使用血压管理小程序引导老年人规范自我管理,每日“打卡”用药及血压定时监测;以文字和视频形式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健康讲座,每周推送科普文章,内容包括膳食指导、运动推荐、行为调整、心理疏导等;以1 次/月的频率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咨询、视频诊疗等远程医疗服务,指导老年人正确使用药物,方便老年人与医生实时沟通。

1.3 资料收集

(1)基于文献[12-15]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自行编制调查问卷收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体格检查信息每日6:30~9:30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集,也可在家中自行完成。

(2)使用土耳其学者ERKOC 等编制的高血压知识水平量表(HK-LS)评价高血压知识掌握情况[16],该量表包括6 个维度22 个条目,其中定义2 个条目、药物治疗2 个条目、治疗依从性2 个条目、生活方式6个条目、饮食5 个条目、并发症5 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是、否、不知道”计分,答对得1 分,答错或不知道0 分,总分为0~22 分,得分越高,表明高血压知识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10。

(3)使用唐红英等[17]编制的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量表(TASHP)评价治疗依从性,该量表包括4 个维度25 个条目,其中遵医服药行为5 个条目、不良服药行为8 个条目、日常生活管理行为10 个条目、烟酒嗜好管理行为2 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没有或极少时间、少部分时间、一半时间、大部分时间、全部时间”计1~5 分,总分为25~125 分,得分越高,高血压治疗依从性越好,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62。

(4)使用赵秋利等[18]编制的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HPSMBRS)评价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包括6 个维度33 个条目,其中饮食管理10 个条目、用药管理4 个条目、情绪管理7 个条目、工作与休息管理5 个条目、病情监测4 个条目、运动管理3 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总是、经常、有时、很少、从不”计1~5 分,总分为33~165 分,得分越高,高血压自我管理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14。

(5)干预过程结束后,通过查阅文献[19-21]并结合对干预组进行满意情况的访谈结果分析,设计满意度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从医疗服务(病情监测、科学用药、并发症预警)、护理服务(高血压知识、饮食管理、科学运动、情绪调节)、便捷性(方便就医、节约就医成本)3 个方面调查满意度,从设备因素(软件操作难、手机文字太小、设备不够智能、电子血压计不准确、遇到问题自己不会解决)、身体因素(视力、听力、关节炎、颈椎病)、心理因素(害怕误操作、担心网费贵、认为长时间使用不利于身体健康)和安全性(泄露个人隐私、网络安全)4 个方面调查影响因素。研究过程中相关资料数据由接受过统一培训的研究人员收录,为老年人详细讲解填写说明,所有数据经过复核后输入,异常数据由患者或其家属再核对,保证数据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650 例,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25 例。末期对照组患者315 例,失访10 例,失访率3.1%,干预组患者294 例,失访31 例,失访率9.5%。最终有609 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共失访研究对象41 例,总失访率为6.3%。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病程、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两组高血压知识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高血压定义、药物治疗、治疗依从性、生活方式、饮食和并发症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高血压知识水平评分比较(x-±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hypertension knowledge level scores

2.3 两组高血压治疗依从性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遵医服药行为、不良服药行为、日常生活管理行为和烟酒嗜好管理行为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高血压治疗依从性评分比较(x-±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ance scores for hypertension treatment

2.4 两组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干预前,两组饮食管理、用药管理、情绪管理、工作与休息、病情监测和运动管理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在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对参与移动网络社区高血压管理的294 例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其中275 例(93.5%)认为移动网络辅助高血压管理方便了就医,254 例(86.4%)认为能节约就医成本,237 例(80.6%)认为有助于病情监测,大部分老年人在高血压知识、科学用药、饮食管理、科学运动、调节情绪、并发症预警等方面表示满意,见图1。进一步调查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145 例(49.3%)认为手机文字太小,133 例(45.2%)害怕误操作,124 例(42.2%)认为软件操作较难,其余影响因素数据见图2。

图1 移动网络老年高血管理满意度调查Figure 1 Satisfaction survey on elderly mobile network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图2 移动网络老年高血压管理影响因素Figure 2 Factors influencing elderly mobile network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3 讨论

近年针对老年人高血压社区慢性病管理研究一直在持续,国外主要研究方向有志愿者参与、管理模式、控制率调查等[22-25],国内主要有心理干预、同伴教育、药物干预、影响因素分析、自我管理、医防融合等[26-29],对老年人使用移动网络进行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效果调查研究较少,本研究探究移动网络慢性病管理应用于老年群体的可行性,结合老年人的实际感受和需求,分析管理中的问题,为老年社区慢性病管理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移动网络开展的社区老年高血压管理能够有效提升老年人高血压知识掌握水平、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高血压自我管理水平,与宗明灿等[30]研究基本一致,但其研究对象年龄为26~79 岁,并未针对特定的老年人群体。本研究中微信搭建了社区管理者和医护人员与老年患者之间即时通信的桥梁,加强了老年患者的健康管理,促进其与医护人员的交流和互动,降低了就医和治疗成本,提高了患者的医疗体验,与周玉玲等[31]研究结果一致。微信群、公众号、视频直播均为老年患者创造了新交流平台,扩展交友范围,在答疑解惑、及时发现疾病问题的同时,帮助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各种生理参数的改善,与廖生武等[32]研究一致。

调查数据显示(图1),老年人对移动网络社区慢性病管理满意度较高,认为能方便就医、节约就医成本、有利于病情监测、增加高血压知识,对于用药、饮食、运动、情绪和并发症管理也均起到积极作用。老年群体不愿意使用网络化慢性病管理的首要因素是“手机文字太小”,其次为“害怕误操作”,可以发现老年人对科学规范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并不抵触,究其原因还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在听力、视力、思维、手指敏感度等身体功能方面均有所下降,新技术在适老化方面还有待提升,需要不断完善。老年信息鸿沟不可忽视,在医疗信息化进程中决不能将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排除在外,社区及老年人亲属应当投入更多精力,“细心”“耐心”引导老年人跨域信息鸿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只针对能使用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老年高血压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对不能正常使用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群体无法进行移动网络的干预和管理。同时本研究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对于影响效果的因素并未深入探讨,老年人的信息素养、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支持、行为习惯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干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社区老年高血压管理,能够有效提升老年人高血压知识掌握水平、高血压治疗依从性、高血压自我管理水平,有助于控制老年人高血压。在方便就医、节约就医成本、病情监测,了解高血压知识及用药饮食、运动、情绪和并发症管理方面也均起到积极作用,老年人满意度较高,同时也能改善传统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缺乏专业指导、不便捷、依从性差、问诊途径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国内对于老年人慢性病开展移动网络管理的研究仍然较少,此研究为老年人社区高血压干预项目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探究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借助移动网络进行老年人慢性病社区管理是未来慢性病管理的趋势,但现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管理路径,逐步完善和优化。

本质上说,通过移动网络开展社区老年高血压管理,能够满足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三大重要诉求:打破依从性、场景家庭化、决策精准性。老年患者可以在网络引导下开展自我疾病管理,从传统的被动依从治疗转变为自我主动开展疾病管理;开展网络化疾病管理,针对老年人设计“友好”互动界面,为老年群体提供近似家庭医疗服务场景;网络化疾病管理能够针对老年患者本人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疾病决策,增强了信息采集全面性,使随访方式更加灵活机动,更利于健康大数据的收集,间接促进社区管理规范化。

作者贡献:姚琳提出主要研究目标,负责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撰写论文;尚丹梅、赵慧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学处理,图、表的绘制与展示;刘新宇、刘永伟进行论文的修订;姜涌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与审查,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慢性病条目依从性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08
癌症只是慢性病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