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承接视角下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以大湾区与广西为例

2023-10-23 07:35丁益陈雨馨景悦竹凌峰通讯作者
中国商论 2023年19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大湾广西

丁益 陈雨馨 景悦竹 凌峰(通讯作者)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柳州 545006)

1 引言

“湾企入桂”作为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现实形态,广西应进一步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科学主动承接粤港澳地区产业转移。但广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区域产业承接能力尚有差距、产业承接营商环境待改善、产业转移发展成本高、产业配套与基础设施不健全、思想观念未完全转变,各级政府为追求政绩,对项目引进存在些许盲目性,这些给广西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带来一定挑战。为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和“二十大”重要思想,促进广西与大湾区创新主体顺应时代潮流,发挥自身优势,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更好地从企业战略导向、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规划、高校人才培育、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为湾桂两地提供可行决策咨询。因此对“湾企入桂”政策发生前后的两地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对双向优化两地产业布局,实现粤桂经济高质量共同发展提供些许理论与实际支持。

2 分析方法简述

1953年,Malmquist指数由瑞典著名统计学家马奎斯提出,马奎斯基于面板数据,将静态的DEA评价方式升级为动态分析方法,让综合效率提供的信息含量更大,利于效率评价分析。随后著名运筹学家Fare于1994年对Malmquist指数进行改进,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ECH)与规模效率(SECH)。具体模型如下:

用(xs,ys)和(xt,yt)分别表示时期s和时期t的投入产出向量,用D0(s)(xs,ys)和D0(s)(xt,yt)表示以技术为参照的,时期s和时期t的投入产出向量的产出距离函数。s时期基于技术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为:

从t到t+1时期,质量全要素生产增长的Malmquist指数为:

其中,(Xt+1,Yt+1)和(Xt,Yt)分别表示t+1和t时刻的投入、产出量,dt0和dt+10分别表示t时期技术为参照,t和t+1时刻的距离函数。以t时期技术Tt为参照,基于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可以表示为:

3 指标选取

本文首先运用DEA模型中的BCC模型对广西和大湾区2016—2021年进行测算,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精准性、真实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参与本次科技资源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关联性。因此在投入指标选取方面,考虑到人力资源投入与财力资源投入,在产出指标方面,以产业规模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而作为影响中国创新指数的专利授权量也能较大程度地反映科技资源产出效益。

综上,本文最终选取两个投入,三个产出作为指标体系。广西区内DMU个数为14个(广西区内各地级市),投入指标为两个,产出指标为三个。大湾区DMU为9个,投入指标为两个,产出指标为三个。综合评判了数据的可获性、关联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本次评价的投入指标:X1:R&D经费(亿元),X2:R&D人员全时当量(人)。本次评价的产出指标为:Y1:全区专利授权量(件),Y2:主营业务收入(万元),Y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个)。本文数据来源于2016—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对广西区内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

4 广西区内实证分析

4.1 广西区内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测算结果

根据以上投入与产出指标,运用deap2.1软件对指标进行处理,得出malmquist生产指数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本文将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对广西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解。为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探讨广西区内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演进过程与变化规律,以2016年为基准年测算出各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情况,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图2 广西区内综合效率分解图

表1 广西区内malmquist指数分解表

表2 广西区内综合效率分解表

表3 大湾区内综合效率分解表

表4 大湾区内综合效率分解表

由malmquist生产指数分解公式tfpch=effch*techch可知,malmquist指数的变动主要原因是综合效率与技术进步指数两个指数变化。2019年是“湾企入桂”政策实施的第一年,该年malmquist生产指数可见由产业承接带来的科技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效果较为明显,科技资源不仅得到了合理的配置,还形成了技术层面的有效提升。该年技术进步指数增长程度非常大,但综合效率增长幅度却并不大,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广西地区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方,本地企业对于吸纳的核心技术仍处于模仿阶段,单纯的技术模仿不能替代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其原因在于技术发展无论在产业转移的哪个阶段,都不可能是完善的,需要模仿者对现有技术实现成果转换并加以创新,才可以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单纯由产业承接带来的“输血功能”未能有效转化为“造血”功能,因此该年的综合效率增长程度并不明显,综合效率与技术进步的变化过程并不协调,产业承接的后续工作未能有效跟进。

4.2 广西区内综合效率及分解测算结果

广西区内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一直达不到有效。在政策实施初期,企业对于资源的管理能力的提升属于“被动管理”的情况,即在大量科技资源与技术涌入广西区内时,企业会不得不想方设法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进而让资源流入最适的生产部门,因此在2019年广西区内纯技术效率有较大的幅度提高。次年,纯技术效率下降原因是广西区内老旧的管理理念未有发生改变,管理模式仍属于产业承接前的固有模式,但被承接企业存在相当大的“区域粘性”,使用陈旧的管理理念无法做到精益生产,这时如果不及时革新管理理念,实施“主动管理”,资源流向便会出现问题,无法实现高产出。从规模效率的角度观察,广西区内规模效率一直未达到有效,说明广西地区生产未达到最优生产规模,随着投入比例的增加,产出却未实现比例增长。“湾企入桂”政策实施以来,广西区内规模效率呈现出小幅度上升,而后趋于平稳的情况,这正是一种产业规模优化的过程。

5 大湾区内实证分析

5.1 大湾区内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解结果

2017—2019 年综合效率的持续下降反映出大湾区对于科技资源的协调管理水平有所下降,面临转型升级以调整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正是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在2019年的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针对不符合大湾区产业发展规划的产业进行转移,以期改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断下降的局面。2019—2020年,综合效率出现上升态势,虽与基准年相比对科技资源的协调水平尚有不足,但该年为产业转移的第一年,大湾区仍处于调整阶段。这说明在产业转出的短时间内,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内生机制较为稳固,具备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由产业转移带来的资源再配置不会影响整体产业发展稳步向好的态势。2020—2021年,综合效率仍在上涨并已经超过基准年数值,说明大湾区在不断转出不再符合其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调整得当,通过不断进行科技资源的配置与重组,以求更合理更高效的配置各类资源,科技资源的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5.2 大湾区内综合效率测算及分解结果

从图3可以发现,2019年以前大湾区的纯技术效率呈现出缓慢下滑的态势,幅度不大说明大湾区内生机制的稳固使其拥有较强抵御风险能力,但下滑的整体态势说明大湾区面临着产业升级难题。在此背景下,2019年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产业转移写入,在此之后纯技术效率的上升态势正说明了产业转移可以有效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转出部分产业以重新整合科技资源,使资源流入最适生产部门,重新激发科创活力。从规模效率的角度观察,同样以规划产业转出的2019年为节点,此前大湾区规模效率出现下降趋势,说明实际规模正在逐渐偏离最优生产规模,部分不符合发展规划的产业挤占了发展空间。在产业转移政策实施之后,大湾区规模效率不再出现下降趋势,连续两年持平,说明大湾区在转出产业阶段仍处于调整期,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部分产业陆续转出,大湾区在不断寻求最优生产规模,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所以在此阶段规模效率不断变化。

图3 大湾区内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图

图4 大湾区内综合效率分解图

6 政策与意见

6.1 拓宽资源投入渠道,统筹规划招商引资

科技资源投入是产业承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如何实现有效的资金集聚,带动资源从产业转出地流动至产业承接地也是关键问题。只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营造科技、金融和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良好势头。拓宽中小型新兴企业融资条件,鼓励金融机构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物业资产证券化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以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渠道引领带动创新人才及科技信息、条件、成果资源向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流转集聚;加强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

6.2 探索转移新模式,加速各产业融合

大湾区作为高技术、高资源富集区域,高校众多,具有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使得其生产性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其技术水平不是当前发展的劣势。而广西地区拥有较多传统工业城市,有着较为成熟的制造业基础,因此在“湾企入桂”过程中更应发挥其自身优势,将技术与资源流动至广西区内,在广西区内使得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从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广西区内传统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价值整合,而制造业的内部支撑性行为有产品研发、技术拓展、财务规划与企业生命周期管理等,协调好湾区知识密集型企业与广西传统制造业,形成良性循环,从系统因素的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层面促进广西产业集聚发展。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大湾广西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