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艳 张换成 柳小花
河南城建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我国工程建设行业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人才是开拓和占领国际工程市场的首要必备条件,为国家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担负的重任。据任宏、晏永刚等统计,全国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但多数培养的是在国内就业的工程管理人才,能够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高校则为数不多[1]。因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理念的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文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新文科主要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培养国际化人才,在对外合作、社会经济、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文科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比较单一,“新文科建设在注重传统文科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新兴研究领域和跨学科研究”[2]。新文科“不仅要优化现有的专业设置,更要在文科内部打通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甚至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的边界”[3]。新文科建设以新时代为背景,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等途径,旨在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在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应该快速实现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设。
目前,国内特别是河南省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多数院校所开设课程主要涉及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工程信息技术等,此外在高年级阶段主要开设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管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以上课程对应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传统四大平台,即技术平台、经济平台、管理平台、法律平台。各个学校所开设的个性拓展选修课程也大同小异,主要有建筑类、管理类、经济类、计算机类。所培养的合格人才目标大多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这一点还可以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得以证实。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指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毕业生薪酬水平、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毕业生就业结构、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工程管理专业与社会需求吻合度较高,就业专业相关度较高,基本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是建筑、水利水电、企业管理运营等。总的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但薪资水平不高;能够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就业主要分布在水利水电、工民建等行业;毕业生整体比较勤奋努力,能够吃苦耐劳。但不足的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外语交流能力较差,暂时不能满足参与国际合作的目标。
随着对外开放市场的深入推进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正积极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人才。2010 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4]。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与国外合作逐步加深,涉外人才需求与现行人才培养目标应同向同行,及时跟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外合作交流日益增多,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不能仅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该熟悉沿线国家的法律制度、文化习俗、语言环境。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在国际化培养的深度和效度上都尚未达到要求。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语言能力较弱,不能与外方进行有效沟通,因此培养国际化人才以及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工程管理专业的重点。通过分析该专业当前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培养国际化的工程管理人才正是迎合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之上,课程设置应突出国际化视野。当前英语作为全世界主要通用语言之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国际化交流需要懂外语的专业人才,而现有培养方案对学生参与国际工程业务所需要的外语培养力度明显不足。如果融入新的外语平台,重构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制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突破原有工程管理专业的局限性,解决对外需求与现行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专业+外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需多维度进行,学生在掌握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需熟悉国际事务、具备国际视野。
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沿袭传统模式,虽然有多平台知识的学习,也加入了每学期几周的校内实习,但对学生实际能力提升帮助有限。现有专业的教学内容偏重于国内就业需求,国际化的教学内容不足,毕业生从事国际化工作能力较差,包括在承担国际工程项目时不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及商务谈判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最新的国际工程管理案例没有及时引入,学生不能及时接触理解国际工程全过程。由于高校教师实际操作项目的机会较少,工程管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知识不能及时掌握,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由于该专业具有极大的实操性,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靠课堂,还要在实习中强化提高。传统的实习在校内进行,很难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应及时转变实习模式,建立校企实习实践基地,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将各方机构联合起来,开设海外项目管理班、研修班,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举办国际工程研习会议等。
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包含专业课师资和外语人文类课程师资。由于专业课教师对国际工程项目的参与不多,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多局限于教材,对国际工程项目的教学流于表层,课程深挖开展不够,缺乏优质专业课师资力量。此外,工程英语、商务英语的开设需要外语师资。该专业外语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是工程管理专业老师,他们专业知识丰富过硬,但外语听说能力不足。该专业缺少外语人文类课程师资,同时缺少一定的外籍教师授课,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欠缺,师资暂时不能满足该专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及“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专业+语言”培养模式来提升培养质量和层次。当前传统文科培养目标过于单一。2020 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不仅仅注重传统文科知识的积累,还强调新兴研究领域和跨学科研究,强调打通院系、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构建新的学科专业结构。从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上说,借势新文科建设,进行“专业+外语”的跨学科融合,是对过去单纯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知识模式的超越。
“国家语言能力现已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软实力,而且也在转化为硬实力。”[5]在现有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制订“专业+外语”的建设方案,能够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语言铺路,人才先行”[6],在对外合作交流中,语言沟通是基础,语言能力缺乏会制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家语言能力的建设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支持,对培养语言人才和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外合作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对相关语言人才的需求以及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样的国际化人才既要具备一定语言交流能力,又能熟悉了解合作国文化习俗。“专业+ 外语”糅合了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在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基础上,让外语服务于专业,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专业人才。高端语言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相结合的培养路径,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具备较强跨界综合能力,既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技能,又能熟练运用外语工具[7]。
工程管理专业应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探寻外语学科的融入点和融入路径,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
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在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外语”(特别是“专业+英语”)等多样化培养模式相继推出。由于新文科强调的是跨学科研究,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开设专业和外语相结合的跨学科跨文化课程。通过跨学科合作,实现某学科专业与外语专业的复合、交融与渗透,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8],这与新文科建设的宗旨不谋而合。在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依托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结构的支撑,加强外语交流能力。
在优化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可重点建设若干门专业双语特色课程。从遴选一门或多门课程进行“双语”实验教学入手,根据课程特色及学生知识接受程度改进授课方式、完善授课内容、制作PPT 课件以及词汇手册等,使学生沉浸在外语学习氛围中,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进而达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重视专业知识学习,但对实践平台的建设力度不够。创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实操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国际化实践教学平台有助于学生在国际平台上与国外企业进行交流合作,从而提高人才创新能力,获取国际化资源,锻炼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动力,提高综合素质。
1.积极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用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
BIM 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BIM 可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由于其强大的可视化功能,BIM 可提供良好的可视化表达环境,降低监测信息理解的难度,提高监测系统的监测效率和交互性”[9]。BIM 技术实现了三维图形在计算机屏幕上的虚拟化、可视化,能够提供协作工作平台,共享信息,从而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协调运作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搭建BIM 平台,将极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维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更直观感受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基于BIM 的设计”已成为建筑研究中最广泛讨论的主题之一,在大学创建BIM 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10]。在BIM 建模阶段,BIM 平台能够扩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作为实践教学平台,在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推进BIM 技术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促进课程衔接,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掌握技能,提高就业率。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搭建BIM 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利用。
2.重视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引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促进企业与学校联合协作培养。在学校学习重要理论课程,与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途径。学校出面拓展外企和具有国际背景的国内企业作为毕业生毕业实习和就业基地。聘请企业优秀行业骨干担任校外指导老师,与校内指导老师建立联动机制,保证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水平,又能够参与一线工程实践。积累经验,攻克难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培养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同时拥有宽阔视野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远的持续工程,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解决人才质量的关键,应该着重培养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师资,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为加强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校内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校内可以通过对现有教师提供外语能力培训和进修的方法,提高教师外语素养与技能,使现有教师从转变为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外语能力。
(2)加强具有企业工作背景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进行跨行业、跨专业的合作。国际工程管理师资队伍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可以借助海外实践交流机会,提升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利用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不断学习培训。
(3)注重与国际化程度高企业的校企融合或建立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有计划派出实践指导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增强校企双方管理经验交流。
2.基于项目管理的实践特点,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文献荟萃法、案例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国际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完善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工程管理国际化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承担或参与国际工程建设项目,因而对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培养新文科背景下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时代的发展需要。工程管理专业的转型要适应国际化需求,要勇于打破固有模式,培养一批既懂专业又有良好外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助力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世界。新文科采用“专业+外语”培养模式,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加强沟通交流,并向世界展示中国企业风采。同时,积极创建BIM 实践教学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努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教师团队,强化现有师资培训,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