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龚心怡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320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新时代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此外,企业注重新增进员工实践能力,而“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它的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劳动者。”[1]因此职业教育的特点符合企业用人标准,这些原因综合导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在此,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剖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并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应对措施。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数量匮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在校学生人数猛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最大的挑战是辅导员队伍人员匮乏。2017 年10 月1 日起施行已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 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实际上达到该要求的高校很少[2]。本科院校也不能保证按照相应比例配齐专职辅导员,而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和资金等因素限制,专职辅导员数量更少。一个辅导员负责过多班级,加上额外的行政工作,辅导员精力难以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难上加难,用在学生管理上的时间相对较少,无法全面覆盖每一个学生,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差。因此辅导员数量的匮乏,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辅导员队伍质量参差不齐。这将会制约着学生管理工作整体业务水平和管理方式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集教育和管理为一体,一些辅导员较好地担负起了学生日常管理的职责,但对思政教育工作缺乏重视,他们既不熟悉学生,也不熟悉学生所学专业,没有真正理解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没有认识到辅导员岗位是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成为推动学生深入学习的良师外,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益友[3]。同时,部分辅导员困于日常繁琐事务,缺乏专业学习,导致业务水平跟不上时代要求。
首先,受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以及各地职教分流政策的影响,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生源素质相对而言具有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不像普通本科院校生源那么单一,来源主要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以及中职的毕业生。由于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在中学阶段所学内容不同,职业高中的学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已经对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接触。因此,知识结构差异将导致学生个体专业学习的状态不同,学生个体就容易在学习心态上滋生心理问题,加大学生管理工作难度。
其次,学生个性特点突出,心理问题彰显。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父母疼爱,进入学校相对宽松的环境后,身边缺乏父母管教,容易感到迷茫无助。此外,大多数学生缺乏生活历练,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无法很好地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增加学生管理工作担子。
最后,学生学习目标不强、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进入高职后,不再是教师督导学生的学习模式,学生自我支配时间更多,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律性,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但是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仍旧习惯在老师催促下进行,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不强,学习自主性不高,这也加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
一方面,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导致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大。主要表现在很多辅导员觉得岗位压力大、责任强、待遇低、发展空间小,且大量承担行政事务性工作,导致辅导员岗位缺乏吸引力。还有部分人员以辅导员岗位为跳板进入高校工作,他们大都认为辅导员工作只是过渡性工作,几年后就转岗,从内心深处缺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热情,甚至有的辅导员厌倦学生管理工作。此外,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职称评定、人员编制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与专职教师相比具有较大差别,导致很多员工不愿意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虽然每年都会有引入新员工,但是新员工引入的数量无法完全与学生扩招比例同步,容易出现年轻辅导员补给不足,有经验的辅导员陆续转岗,学生管理队伍出现断崖式发展的现象。而且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的年龄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大,无法紧跟时代步伐,无法与“00 后”学生同频共振,这也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1.足额配置岗位人员,提高管理效率
针对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在校人数不断增加,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和教育部规定比例相差较大的问题,建议高职院校足额配置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让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有时间、有精力去关心每一个学生。
首先,整合学院职工力量,从行政、教学岗位抽调人员到辅导员岗位,并对以上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让以上人员明确岗位内容,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岗位的重要性,并且对主动走上辅导员岗位的员工给予奖励。
其次,向外招聘、引入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建立规范化的辅导员准入机制,在内部人力调动不足的情况下向外招聘。这既有利于充足学生管理队伍后备力量,又可以通过招聘,从学历、工作经历、知识结构、表达沟通能力等角度全方面考察入职人员,筛选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好员工。
2.建立学习交流平台,强化业务培训
第一,高职院校要为学生管理队伍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使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平台相互交流、学习彼此工作经验。可通过定期举行辅导员交流会等方式,提高学生管理队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第二,完善学生管理队伍培训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管理岗位的特点,制定队伍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的培训内容和培训体系,对于优秀学生管理人员开展学历培训和骨干培训,通过专家授课、在职培训、专业技能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让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有方式、有方法,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1.增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首先,针对学生来源素质的差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困境,建议高职院校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开展不同类别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学习报告会等素质教育活动。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开展阅读会,让学生们从丰富多彩的书本中汲取各种知识,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专业技能知识,增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应强调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知行合一的本领。这就需要学生管理人员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行业动态,与专业任课老师配合,帮助学院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细化日常管理,提高学生自控能力
首先,针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不强等特点,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我管理环境,要营造民主、团结、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自我管理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并与家庭、社会相互整合形成合力。通过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学生自控能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其次,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等特点,高职院校应开展如点对点心理咨询等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工作中也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案例分析、心理访谈等使学生学会心态自我调整,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1.完善管理队伍建设机制,强化队伍管理
针对学生管理队伍体制不健全、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大、队伍断崖式发展的情况,高职院校要从思想层面提高对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在人事制度上,要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给予重点关注。在上升渠道上,要严格落实“双线晋升”政策。在职称评审、科研项目立项审核上适当给予辅导员照顾。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多与一线辅导员交流,传授工作技巧,缓解工作压力。从组织、制度、人文关怀等角度,完善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机制,让学生管理队伍拥有强有力的后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积极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2.建立职业化的发展模式,强化岗位认同
很多辅导员认为学生一届又一届,正所谓“铁打的辅导员、流水的学生”,因此淡化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这一届学生管理工作认为是临时工作,缺乏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正确的观念,高职院校要从选聘、奖励、晋升等角度提供制度保障,在岗位设置、奖励机制、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从而提高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和认同感。
1.强化“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强化“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拒绝用“家长式”的管理方式管理学生,要关注学生发展,从道德和人格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具体而言,就需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实施人性化教育、尊重学生人格、理解个体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以信任、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以及生活信心[5],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强化与学生之间的坦诚交流,提升学生自信心、自尊感和认同感,让学生成为自身真正的管理者。
2.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优化工作方式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优化工作方式,随着科技进步,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了解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方面比老师知道的还要多。网络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也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途径[6]。例如,QQ、微信、贴吧、电子邮箱的使用,方便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与学生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主动运用网络教育平台,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契合“00”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很多共性问题,而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不仅在学校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结合学生特点、时代要求,准确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应对措施,才能把学生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