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敏 刘丽娜 梅运东 丁 祎 田晓光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 焦作 454950
近年来,各高校均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机械制图》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强,并具形象性、抽象性、渐进性等特点,初学者难度较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和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掌握相应的技能,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围绕学生来实施课堂教学,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均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教与学”效果的双重提升。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展开探究。以下先分析在高校《机械制图》课程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再来剖析《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最后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倡导学生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因此在教育领域得到推行。但要想把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教育者理解其内涵,把握其精髓,对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展开深入探索。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及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教育教学不仅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1]。换而言之,高校不但要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更要重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教学的开展要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素质形成,一切教学活动需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来考虑,以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高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双重需要[2]。通过教学模式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丰富、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布置任务增加课堂实践等措施,能让以往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而吸引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既能改变以往灌输式理论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现象,又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3]。
目前,一些大学生普遍理论知识掌握得不错,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这与高校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密切关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于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有余,能力不足,缺乏创造性,难以适应时代变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领域展开了教育教学的改革,让教育者意识到学生素质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之中[4]。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强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开展。知识的传授不再是灌输式而是启发式引导式提问式,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以激发其思考,活跃其思路,发散其思维,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帮助学生不断锻炼和提升多方面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其将来更好适应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既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又是推进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中,但有些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并未完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担心影响教学进度。高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不足。
从高校《机械制图》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在教学形式上存在相对单一的现象[5]。制图知识的传授要么借助尺规工具来手画,要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机件,这样的教学形式虽然有助于学生识图,了解制图规则及标准,培养手绘机械零件图的技能,但形式未免过于固化,缺少新颖性,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及探索性,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趣之感,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
《机械制图》课程中包含很多的知识点,抽象性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基础差的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有些教师为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将课堂上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知识点和演示,给予学生随堂练习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必然无法及时获知学生课上学习的效果,了解其动手实践能力如何[6]。由于随堂实践训练不足,留给学生当堂练习的时间极少,学生课上得不到应有的动手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也难以提升。随着课程的加深,学生感到学习难度更大,易产生畏难甚至放弃学习的心理。
《机械制图》课程相较于其他学科课程,本身内容缺乏生动活泼性,对于课程中的叙述性内容,教师如若照本宣科,课堂氛围难免沉闷,学生听起来单调乏味,直接影响其学习兴趣,同时,这对教师教学也是极大考验。需要教师在绪论课的教学中,采用举例子,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实物等方式来开展教学,以避免课堂氛围的死气沉沉。
《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大多固定在教室内,加之课后的作业也仅仅只是针对知识点进行绘图等练习,未能与具体的实际工作如测绘、拆装机械零部件相联系,课后练习任务未能做到具体化、工作化。如此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实践应用,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均得不到有效培养,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要想让高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技能均得到双重提高,需要优化当前教学模式,以保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为此,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展开如下探究。
《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机械自动化类专业学生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初学者而言生疏而未知。如何引领学生进入这一未知世界,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把握其心理,运用其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如在教学初始将知识点与学生喜爱的物品或教室中、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实物相联系,说明其制作安装过程,以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其求知探索欲望,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热情,顺利进入所学内容的知识海洋之中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去探究,为教学开一个好头。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在机械制图教学中,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能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概念、机件以实物模型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将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转化为直观、具体的印象。同时,再以具体的实物为例,引出应用实例,针对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空间—平面—空间”的想象,在分析实例时,教师可让学生以橡皮泥切割、制作形体模型,用笔对照模型画图,从平面到立体。通过学生亲眼看、亲手画、亲手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制图能力、空间想象力,还有助于沉闷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主要起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机械制图》本身就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本着“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原则来开展教学实践[7]。即用于讲课的时间要少,要精,课堂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随堂练习,而不是一味追求课程教学环节的完整。很多知识点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多遍地讲,反而不如学生亲手做一遍来得记忆深刻、印象牢固,学习效果更佳。教师可在完成某一知识点或重难点的讲解后,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随堂练习并完成。学生只有通过课上的充分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随堂练习还有利于教师当堂了解和掌握学生知识理解消化程度,绘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情况,检验教学效果,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实现《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同步提升。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相互支持与互动,才有利于知识的传递、问题的解决、困惑的消除。教师一方独角戏般的讲解,学生往往想听就听,不想听便思想开小差,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机械制图》的课程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互动。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入案例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就所学知识发表个人见解,或就某一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如此不仅让机械制图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变得活跃热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让学生在各抒己见的讨论中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拓宽其思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而教师也能及时收集到学生所反馈的有关教学方面的信息,在后续教学中,便可根据学情来调整教学方式,如差异化教学,针对性教学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机械制图的随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课后的任务布置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8]。因此,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可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绘图任务,并结合机械加工类行业实际工作中的机械零部件,让学生独立完成绘制,实现知识由输入到输出的转换。对于课后实践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给予引导,师生双方交流沟通,以帮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来独自完成。此外,课后实践应保持常态化、任务布置趋于工作化,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以致用,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中,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均离不开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来实施。既要以学生的发展来制定教学规划,又要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和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爱上《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推动教与学双重效果的提升。本文从立足学生实际,把握学生心理,点燃学生求知欲;实物展示直观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机械制图随堂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互动化,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课后实践常态化、任务工作化,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等几个方面,探究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提升技能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