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旭东
龙泉市天工青瓷 浙江龙泉 323700
龙泉窑区古代烧制陶瓷历史悠久,龙泉窑区的缙云陇东遗址,包含上山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等的堆积层。龙泉窑青瓷萌芽于商周时期,云和显圣湾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大型遗址上,已有造型完美的陶豆、陶尊、圈足盘、双鼻壶、陶簋、陶罐等陶器。龙泉窑区遂昌的好川文化遗址,约距今4000年左右,属于良渚文化晚期遗迹,其中陶豆数量占出土陶器数量总和的57%。此外有盘、盉、鬶、鼎、罐、釜、尊、壶、杯、簋等类型的陶器,装饰中有少量拍印条纹、曲折纹、叶脉纹和圜底器、圈足器等,体现早期印纹陶的典型特征。陶豆形式多样,形制演变轨迹和发展序列均清晰明确。陶豆形体高大,盘底较浅,盘下方有垂棱,豆把造型以喇叭形圈足为主,镂孔装饰圆形、三角形或圆形与三角形组合。圆形、三角形镂孔是好川文化陶豆最显著的造型审美特征[1]。
龙泉窑区浦城的猫耳山窑址上发现3800年前的长条形窑炉2座,被人们称为龙窑的鼻祖。云和独山考古发现38处西周遗址,37处器物堆,出土了100多件原始瓷豆、罐、盂、磨石等器物。龙泉窑区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步入发展,出土的器物造型类别丰富,多与越窑、瓯窑、婺窑相近,造型趋于简朴,除传统器型和盘口壶之外,虎子、鸡头壶等器型以生动的拟物造型引人入胜。因瓯江流域佛教盛行,莲瓣纹成为青瓷器物的主流纹饰。南北朝至唐代时期,青瓷纹饰逐渐减少。至唐代,庆元黄坛窑是目前发现的龙泉窑最早瓷器窑址之一,其多角罐、碗、盘等瓷器为龙泉窑唐代瓷器的类型代表。内外施釉,瓷釉青黄或黄褐色,胎釉结合度不够紧密,釉面开细小纹片。碗壁略有弧度,碗口内敛,足底向内微凹,矮圈足,足端外棱斜削。盘则斜壁折胫,矮圈足,足底微凹,足端向外斜削。
《狮子香炉》郑旭东
远古龙泉窑多原始青瓷,造型古朴单纯,造器有审美要求,在显要部位进行装饰。先秦至两汉,审美风格由质朴趋于富丽奇特。一些器物除形式美化功能外还具有宗教意识、尊卑观念等的渗透。三国两晋,由简括至于逼真;拟物类创作中,如出土的西晋虎子造型栩栩如生,颇具气势。南北朝青瓷装饰简约朴素,唐代龙泉窑青瓷,刻纹细腻,花重线复,图案如真,装饰日臻繁复华美。龙泉窑青瓷造物的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前行,日趋成熟。
《哥窑直颈瓶》郑旭东
1.五代:龙泉窑自五代开始步入黄金期,是龙泉窑为宫廷皇家烧制青瓷的高光时代。南宋庄绰所著,成书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的《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这说明龙泉窑在五代已经为钱镠王烧制青瓷。据历史记载,景福元年(892年),钱镠占据浙西南数州之地,重视瓷器烧制,龙泉窑青瓷在造型创作和烧制技艺上均得到较大发展。天复二年(902年),钱镠进封越王。天佑元年(904年),钱镠被封为吴王。吴越国公元907年所建,直至978年灭亡。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这期间,吴越王朝占据两浙十三州,靠着青瓷与北方朝廷周旋,他不断地向北方朝廷及高层官员进贡瓷器。越窑和龙泉窑在这一时期,为吴越王烧制了大量的瓷器。五代贞明五年( 919年)龙泉金村、刘田等地制瓷作坊已经开始规模生产。因龙泉窑地处浙江西南多金属矿带之上,瓷土中含铁金属元素丰富,烧制的青瓷瓷色青翠,所以龙泉窑青瓷被称为“秘色瓷”。20世纪90年代龙泉人曾经以一只五代天复年间的淡绿釉温酒莲花壶换了一辆奔驰。
龙泉窑五代时期为吴越王朝烧制贡瓷,因此型制规整,端庄美观。制瓷人以朝廷皇家的视角审视青瓷造型,积极进行瓷釉研究和烧窑技艺的探索,促进了龙泉窑青瓷烧制技艺的发展。
2.宋代龙泉窑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继承五代翠绿、淡绿瓷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淡青釉,为龙泉窑南宋初研制粉青釉奠定了基础。据南宋庄绰的《鸡肋编》记载,北宋“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即北宋中后期,龙泉窑继五代之后,龙泉窑再次为北宋朝廷烧制宫廷用瓷。龙泉青瓷及其烧制技艺第二次得到皇家认可,继续为朝廷烧制青瓷,并因此在烧制技艺和青瓷创新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宫廷烧制青瓷,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按照宫廷“制样”烧制,不仅外观要美,青瓷烧制质量必须达到朝廷要求,来不得半点马虎。瓷泥要反复细磨、反复漂洗、反复沉淀,经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真正让青瓷成为如玉而胜于玉的高端艺术品。宋代青瓷是宋代审美文化的真实写照。
《祥云茶器》郑旭东
龙泉窑南宋时期初研制出粉青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梅子青釉。此外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显示,大窑垟底一带发现南宋早期(绍兴初年)地层中的黑胎青瓷。龙泉溪口瓦窑垟窑址也发掘出了表明龙泉窑黑胎青瓷即哥窑瓷在南宋初就已烧制成功,大窑遗址上也发现南宋早期就已经开始烧制哥窑瓷器。其后的小梅镇瓦窑路窑(时间约为1130年左右)遗址进一步证实,这些哥窑窑址不同于一般青瓷窑,做工精致细腻,瓷器类别多属于皇家宫廷用瓷类型和祭器,判别窑场有专属于官家单独设立的专烧窑性质。龙泉窑南宋瓷釉的研制成功,包括哥窑釉、粉青釉、梅子青釉、豆青釉、米黄釉等青瓷单色釉。是审美艺术的重大突破,是青瓷烧制史上的巅峰杰作,是青瓷审美艺术与青瓷烧制技艺的伟大成就。
此后,龙泉窑元明两代继续为宫廷烧制青瓷,《元史》“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大明会典》“定夺制样……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明初洪武前后的龙泉官窑瓷烧制尤为突出,其烧造的瓷器均非一般民间生活用瓷,全是按照朝廷样本烧制的青瓷,其出土的瓷器型制可以与景德镇官窑瓷一一对应。说明当时的朝廷烧制青瓷一类是青花瓷,另一类就是龙泉官窑青瓷。因此永乐期间,龙泉官窑窑场直接改称“御厂”。龙泉明代官窑窑场直烧至成化年间停烧。《明宪宗实录》卷一记载:成化元年正月乙亥,诏:“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役烧造瓷器。诏书到日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这段文字说明明代龙泉官窑一直在烧制青瓷,直至成化元年(1465年)官窑才停烧。正是龙泉窑官窑瓷器的烧造,带动龙泉青瓷的改革创新,龙泉窑五代和宋元明四朝为朝廷烧制青瓷,促进了龙泉青瓷审美艺术的代代发展。
龙泉青瓷自宋元明三代以来得到青瓷烧制技艺稳定发展,审美艺术稳步前行,在青瓷审美艺术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宋人尚青重意,喜淡雅柔和,讲究质朴无华和如玉的品格。元明讲究形态神似,继承宋代理学观念,讲究和“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雅俗共赏,审美趣味呈现多元化。在人文情怀、高品位审美文化、社会时尚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龙泉青瓷造型美、瓷釉美、装饰美、烧成美的日趋发展,使龙泉青瓷登上了青瓷烧制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