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代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将“核心素养”提高到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自贡市解放路初级中学校(以下简称“解中”)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缺少变通。学生大部分能跟着教师走,但也有很多是随声附和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基本上没有,有的同学即使得出了正确答案也不愿意上黑板讲给同学们听,胆怯,怕讲错。在习题课上,教师总怕自己讲得不完整,因为考试中考题实在太多,千变万化,教师想要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教给学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问题,所以凡题必讲,于是“讲授”占据了课堂教学时空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也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没有创造性可言,学生就成了一个单纯的“容器”,只会接受知识,这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在考试的时候,有些题目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很多遍,但是学生还是不会做,这种现象无疑说明了,当老师在讲的时候,学生没有真正做到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基于此,解中于2012 年开启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探索,2022 年《课标》发布之后,解中基于前十年的实践成果,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教学模式升级探究,创新出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学-究-讲-用”课堂教学模式。
“学-究-讲-用”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要讲解-学以致用”的简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以马蹄形围坐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小教师,以导学案为校本教材,以小组间竞赛为激励机制,在课堂上推行。“学”即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分群独立地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究”即合作探究,是小组内学生互相质疑、一起讨论、参加讲解,老师答疑解惑。“讲”即精要讲解,一是学生讲,二是教师讲,精讲核心知识,精讲典型例题。“用”即学以致用,就是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能力运用到课中练习、课后作业和生活实际中去。
“学-究-讲-用”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为理念,让学生独立地学习、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动心,快乐地“动”起来,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之中学习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在平等对话和沟通中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自我提升核心素养,促使学科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学-究-讲-用”课堂教学模式非常重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一方面,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所想所获,此时人人都是老师,往往因为“一言不合”争吵不断,学生的数感和数学猜想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老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活动,解学生所惑,讲解例题,让学生了解重点难点,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于课前将设计好的学案发给学生,主要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对课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类似于布置课前基础性作业。为了保证自学、探究的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做适当的讲解。此环节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恰好可以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获得新知。数感较好的学生可以类比得出答案,增强学生获得新知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 章“数据的分析”中,学习“方差”时,可以设置如下学案:我校生物组老师在学校生物实验园地开展七年级小麦种植活动,为比较各班麦橞产量,从七年级1、2 班各采摘10 株,了解每株产麦粒的数量,结果如下(单位:粒)。
1 班:42 38 37 43 35 39 45 41 40 40
2 班:33 46 47 41 34 39 48 32 30 50
你认为哪个班种植的小麦更好?
①计算两个班采摘的10 株小麦麦粒平均数和极差。
②由此就能断定两班麦橞的好坏吗?
设计这个课前作业,可以促使学生复习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了解当平均数相同时,怎么衡量两组数据的好坏,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老师根据当堂课内容设定2-3 个探究任务,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课本阅读、自我思考,分小组(6-8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完成这几个探究任务,期间,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质疑争论,如有需要,教师可适当引导。小组讨论后,教师根据课堂设定,可派代表上台展示小组成果,与全班同学交换意见。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气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此环节也类似于课前发展性作业的小组课堂探究。
例如,基于上一个部分的课前作业,设置如下探究任务一:结合上题内容,①求两组数据的极差;②求每个数据减去平均数所得的差的平均数;③求每个数据减去平均数所得的差取绝对值的平均数;④求每个数据减去平均数所得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⑤把1、2 两班的10 个数据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探究任务二: 分别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比较1、2 两班采摘的麦粒数量与平均数,断定两班麦橞长势谁更好(衡量数据谁更稳定)。
设计这两个探究任务,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为引入方差打下基础。探究后可以让学生知道方差的定义与意义。
精要讲解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案后,教师串讲主要内容,表扬和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精讲例题,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醒,对方法进行归纳。
例如,精讲基础性作业例题一(填空题):
(1)一组数据3、2、0、-1、a 平均数是0,则a=______。方差S2__________。
(3)已知a1、a2、a3的平均数=15,方差S2=2,则3a1、3a2、3a3的平均数为_______,方差为_______。
精讲这个例题是为了强化相关概念,熟悉方差的计算公式,同时加强学生对方差计算公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
也可以精讲发展性作业例题二(选择题):
(1)一个样本的方差是0,若中位数是3,那么它的平均数是()
A.等于3 B.不等于3 C.大于3 D.小于3
(2)已知样本数据10,8,12,11,9,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3)有一组数据,若把原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减去a(a 不等于0),则得到一组新数据的()
A.平均数等于原数据的平均数减去a,方差不变
B.平均数不变,方差等于原数据的方差减去a
C.平均数不变,方差不变
D.平均数等于原数据的平均数减去a,方差等于原数据的方差的a 平方倍
精讲这个例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公式和意义,并学会运用公式对数据变化和对应方差的变化规律进行简单推理、总结归纳。
完成前面三个环节,同学们已经略有“知”了,但“知”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因此,最后一个环节,可以设计几个与知识相结合且富有层次的习题,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起来,体会成功的感觉。
1.已知一组数据为3.2、3、-1.5、2.8、4.5,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________。
2.我校特色体育活动中,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7 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8 7 5 6 7 8 8乙:4 10 5 9 7 6 8
甲、乙平均数分别为_____、_____,方差分别为_____、_____,故_____发挥更稳定。
3.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成1,2,3,x,4,5,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3,则方差为_____。
4.如图是某射击运动员在训练中10 次射击成绩的统计图,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众数是8 B.中位数是8
C.平均数是8.2 D.方差是1.2
5.(拓展延伸)有n 个数据x1,x2,xn,平均数为x,求证:
提示:运用方差公式、平均数公式进行证明。
设计这几个作业,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进度,灵活安排完成时间,可在课堂内完成一部分,也可全都在课后完成,让学生经历由“学”到“用”的过程。
总之,“学-究-讲-用” 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手脑并用进行探究、求索, 自我训练,完成自己和小组的观察分析,获得直接经验;可以通过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协调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变化,教师的教风有了新的改进,学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