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荣
(甘肃省镇原县新城初级中学,甘肃镇原 7445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7 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开展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要重视课程育人,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有利于开展德育渗透工作,其紧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需要一定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语文学科则是开展德育渗透最有优势的科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便于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将德育渗透作为了教学目标。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也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开展德育渗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探究和感受所学文章的深刻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素养非常有帮助,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其中就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创造素养,这与德育教育中所强调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认知完全一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能够实现相互促进的作用,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无论对学生成长还是对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有积极意义。
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其思想认识的直接反映,如果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其行为习惯也会逐步得到改善。新的统编版语文教材突出了时代性、生活性和教育性,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和育人功能二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思想的教育与洗礼,从而提升思想认识。如学生通过对《散步》一课的学习,就能够对责任担当和亲情伦理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在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课后,学生也就知晓了友善的价值与意义,这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帮助。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它包括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部分内容,其中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都与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德育渗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思想认知,这就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够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新时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学科教学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被称为初中课程体系中“三大主科”之一,更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全面育人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也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因为受传统应试主义教学思维的影响,在教学中依然以知识本位为教学的第一要素,不重视对德育教育的渗透;部分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存在应付的心理,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思考和科学设计,导致德育教育渗透低效甚至无效。
部分教师虽然在备课环节把德育渗透纳入了教学目标中,但缺乏对德育渗透内容的深度挖掘和细致准备,特别是新的统编教材中对教学篇目进行了重新删减和调整,这更需要教师进行深入了解,但部分教师缺乏这样的主动性,导致在进行德育渗透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和表面化的问题,如在讲授诸葛亮的《诫子书》一文时,一些教师仅仅强调要聆听父母的教诲,但并未从勤奋勤勉、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角度进行深入挖掘,导致德育渗透难以真正产生实效。
有效的德育渗透一定要争取获得学生的共鸣,并且能够逐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但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实际,也就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程度,只是进行抽象的理论性说教,这就导致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教育和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教师的德育教育内容存在脱离时代需求的问题,有时候会引发学生的质疑;另外,德育教育的渗透既需要语文教师的言传更需要身教,但部分教师不重视身教的影响,这也会弱化教师的德育教育渗透效果。
根据新课改要求,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在开展德育教育渗透时也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需要语文教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语文教师要逐步摒弃应试教育的育人思维,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具体要求,进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育人观,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逐渐内化到教师的教学行动中。其次,语文教师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近几年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变化较大,新的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实施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都给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挑战,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强化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究,在领会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为后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语文教师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努力形成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同时要强化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提升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为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课堂是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首先,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体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能够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因此,为了顺利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创设能够唤起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情境,实现教学艺术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双重效果。例如在讲授《老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这样来设计导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被一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所感动,‘小人物’身上往往蕴含着‘大能量’,那么同学们眼中有这样的人吗?他的哪些品质打动了你呢?”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教师用板书呈现“善良震撼心灵,平凡闪耀光辉”这八个字,再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人物老王,这样学生就能品悟出凡人小事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
其次,结合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新的统编版教材强调从四个方面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即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革命传统教育、突出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新教材在选文过程中既保留了一些经典的传统篇章,又增加了一批契合时代需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新文章。这些课文中的人物,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如在《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到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而在《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知晓责任的重要性。
再次,通过适度拓展来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避免不切实际的抽象说教,而是要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恰当地予以渗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涵,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这篇课文时,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文言文一直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在历史科目中学习的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介绍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从而使学生理解主人公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
最后,重视课堂小结,总结升华。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小结也是教学的环节之一。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突破重难点,还能够进一步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深化,从而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因此,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完《秋天的怀念》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课堂小结:“母爱像敞开怀抱的大海,是宽容的、无私的,母亲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成长、如何去生活。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身处逆境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应是好好活下去,不负母亲所望。只要有信心、不畏挫折,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应减少单纯、机械的说教,而是要丰富语文教学的方法,把德育教育巧妙渗透其中,从而提升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首先,可以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变化之一就是鼓励教师开展群文阅读,同时新教材的编排特点也为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了便利,语文教师可以在教材单元主题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以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都与亲情有关,教师就可以以“至爱亲情”为主题,适当补充一两篇课外阅读篇目开展群文阅读,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其次,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它具有便捷、丰富、形象、直观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便利,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例如在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课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呈现我国航母“辽宁舰”夜间训练的相关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在强军路上的成功,体会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借助角色扮演深化学生的认识。角色扮演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而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代入课文之中,这能够很好地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扮演“莎莉文老师”和“海伦”,然后利用课文内容开展对话交流,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不仅能够品味语言,还能够把握情感,逐步体会出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师爱的强大影响力。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路径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积极寻找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引导学生在收获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