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2023-10-21 00:44俞泽泽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俞泽泽

(集美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进入高校深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对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时代背景下,寻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与时俱进地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凸显出时代意义[2]。

一、新时代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从适应到接受,认同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3]。发挥有效沟通的桥梁作用,将民族团结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有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塑造健全人格,助力心理调适教育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强力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作为发展民族地区的战略支撑,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和活力。以开设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新疆与西藏内高班为依托,推动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培养计划的实施,将少数民族大学生打造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力军[4]。对此,通过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育人、心理育人的有效性,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思想教育阵地

互联网时代,更新换代的信息技术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据数据表明,高校学生是使用网络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一部分,凭借互联网平台自由自主规划工作内容、与人沟通交流和安排学习时间。网络的便捷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打下深深烙印。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改进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各种挑战也随之而来。

应合规合矩利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抢占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开展主题鲜明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成长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新时代青年。

二、新时代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存问题

(一)传统文化差异较大

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扶持下,考入高校深造的少数民族学生日益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原有居住环境,与汉族学生居住在一起,语言和生活的适应都具有挑战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宗教信仰、传统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带有各自民族的背景特征,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因文化差异易形成融合的距离和情感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及理想信念,从而产生纠纷与矛盾。

(二)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遇到学习环境、生活习惯、语言文化等不适应情景时,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如学习基础薄弱,跟不上专业课程的进度,出现挂科、重修的现象,引发抑郁、焦躁、沮丧等心理情绪;日常交流具有地域性方言特征,沟通不畅通,缺少倾诉对象,无法融入集体,从而封闭内心,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当这部分学生面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压力等难题时,如何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亟须突破的困境。

(三)新媒体带来新挑战

来自信息闭塞、经济滞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在接触网络之后,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被信息化的网络空间所吸引,呈现出沉溺、痴迷的倾向。网络平台成为不良思潮的孕育载体,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少数民族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受影响,从而出现思想迷茫、价值扭曲等状况。

三、新时代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路径探索

(一)汲取民族精神力量,突出文化育人效果

中华民族精神发源于人民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合了无数代人的心血与汗水,蕴藏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应以认同和尊重民族文化为前提,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看待并学会接受文化之间的多样性。

面对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据不同民族文化特点,构建生活化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给予风俗习惯一定认可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和尊重文化多样性。一方面,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感受文化内涵和累积文化知识,促进中华民族文化有效传播,增强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在平时,秉持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知悉文化荣辱观,使其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深入学习和认可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汲取新的知识,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合进课堂教学全过程,以真心换真情,触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利用传统节日、校庆、升旗仪式等特殊时间节点,组织和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将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兴趣,自发主动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互动交流、互相合作中,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认知,让自身的精神文化得到不断充实。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参与度。通过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使其熟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切身体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增强团结互助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发自身聪明才智为党和国家发展服务,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者与接班人。立足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让中华民族精神反映时代发展需求,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高度自觉的爱国热情,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力,从其中汲取精神力量,时刻保持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增强自我抗压能力和提升个人自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凝聚成为我国各民族发展史上共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实力量,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应围绕民族政策,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整合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育人作用

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注重心理健康辅导,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打通沟通交流渠道,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培养尊重、包容、理解的心态。一是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借助校园网站、公众号、刊物等媒体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主题党日、团日、班会等场合推广心理危机预防以及应对措施,营造心理健康育人的良好氛围。二是拓展心理教育手段,团体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缓解精神压力。三是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主题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兴趣,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活动与少数民族特色的节日、文化、体育等相结合,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调节人际关系,适应大学生活,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增强心理治愈能力。

健全完善心理评估和咨询体系,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之初,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早发现早介入早干预,避免心理问题严重化。定期开展心理问题筛查,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咨询档案,从中发现共性,有侧重、分阶段开展心理辅导,定期回访与持续跟进。构建学生、党政干部和心理教师联动机制。设立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协助心理咨询教师,回应和关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工作、生活等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操,使其情感上有所依托。发挥家校育人合力的作用,辅导员定期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状态,协助家长参与心理疏导,引导家长平时多重视和关注学生在校情况。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网络育人阵地

高校是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须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合理利用学堂在线、MOOC、智慧树等网络信息资源,建造校园网络育人空间,创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排除网络带来的不利因素,防止网络思潮的侵袭,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人心。高校应加大网络平台构建投入力度,针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充分利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依托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搭建网络平台,创立线上社团,突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人翁地位,建立专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掌握舆情动态,培育网络道德素养。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与便捷性,因势利导地宣传先锋党员、优秀团员等先进人物,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身边榜样,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自身必须具备学网、懂网、用网的能力,把握网络思想政治育人规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强化自身的网络知识素养,自觉参加校内外组织的网络知识学习和信息技术培训,真正了解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思想状态和行为特征,熟练使用微信、QQ、钉钉等主流媒介主动关心关爱关怀学生,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线下与学生互相联动,线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更快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要不断掌握网络发展的动态,站在互联网的视角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新问题,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提升处理网络舆情的能力。此外,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需求,辅导员也须努力树立立体育人网络思维,即立足空间、时间和人员等维度,牢牢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熟悉所带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情况,以发展眼光和多重思维来表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好承担起新时代学生引路人的责任。

(四)创新思政教育机制,优化服务育人方式

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完善学工、教学、统战、后勤等多部门互相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因势利导,回应实际需求,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困境、就业压力、生活情况等现实性问题。

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意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骨干、党员培养和教育,注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用身边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鼓舞人心。学生党团组织是高校常见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服务育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好、管理好、发展好学生党团组织,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党的先进理论和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既帮助各民族大学生共同成长,又能促进民族团结。学习方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对于薄弱课程,组织专业教师定期指导,并建立学习帮扶机制,让思想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和完成学习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就业方面,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积极就业的主动性,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支持,了解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就业与创业意识,引进专场就业招聘会,提供优质岗位,打破就业困境。同时,结合各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家乡贡献青春力量,实现自我人生意义与价值。

生活方面,首先构建多场域融合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整合学习、宿舍、校园活动等场域,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拓展至宿舍生活,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风俗。结合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践育人基地,开展少数民族研学、风采展、歌舞剧等系列活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促进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其次,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工作,指导符合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的学生进行助学金申请,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缓解生活压力。再次,发挥朋辈帮扶作用,营造和谐宿舍氛围,组织以宿舍为单位的课内外活动和竞赛,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自信心、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最后,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在学校食堂新增民族特色餐厅或开设清真窗口,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饮食习惯,切实提升服务管理质量。

四、结束语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准确把脉,引领方向,深刻认识到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正向作用,从文化、心理、网络、服务育人等角度提出改进措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