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斯琪
遗忘,有时候是件好事
记忆力依靠的是我们的思维器官——大脑,它就像一个容器,我们看到的畫面、听到的声音、尝过的味道、产生的情绪都可以在大脑中留下记忆。当我们需要时,这个信息就会以经验的形式在大脑中直接反映出来。
如果不加处理,天长日久,大脑里活跃的记忆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大脑迟早不够用。就像手机和电脑,如果内存空间被占用太满,使用起来就会很卡顿,调用信息会越来越慢,非常影响使用效率。
而且,相似的信息之间还会相互干扰,使我们需要提取记忆的时候无法将信息正确地匹配,比如背出左图中这样的乌龙诗来。
大脑的主动出击
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大脑把接收的信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假设你走进一片花园,几十种美丽的花朵映入眼中,就形成了瞬时记忆;其中一朵美丽的蔷薇引起了你的注意,让你忍不住凑过去闻一闻,这朵被特别注意的花,就成了你的短时记忆;突然,一只蜜蜂狠狠蜇了你的鼻子,让你此后看到蜜蜂就心有余悸,这段记忆被反复“唤醒”,就会转化为长时记忆,让你十分难忘。
那些不经常被“唤醒”的记忆,大脑自然会觉得无关紧要,在“清理内存”的时候将它们偷偷隐藏了起来,放到了低能耗的潜意识当中去。如果这些记忆长期不再被触及,大脑中链接它们的链条就断掉了,很难再提取。
记忆也有偏好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左脑负责理性思维,右脑负责感性思维。这个说法的基础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的左右脑理论——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左脑被称为“学术脑”,主管语言、逻辑、分析等,简单地说就是把事情条理化;右脑则被称为“艺术脑”,主管空间和画面记忆、韵律、想象、情感等。
实验发现,人类对记忆图像是速度最快、效果最好、保持时间最长的,毕竟人类作为动物的一员,记住野外的场景是原始刚需,右脑做这项工作可以说专业对口。
可见大脑记不住的信息,有可能是形式太过枯燥,缺乏画面感、律动和情绪,让人提不起兴趣。
记得牢,有妙招
1重复,一直重复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看,才过20 分钟,那些短时记忆就被大脑“清理”了一半。要跟遗忘赛跑,就要不断复习。但机械地按照遗忘曲线来复习很难坚持,反而可能陷入“绝望的曲线”。这个理论真正的意义是告诉我们——不断重复,可以对抗遗忘。不管什么巧妙的记忆方法,要想形成长久的记忆,“重复”这个基本功都是必不可少的。
2讨好你的右脑
受左右脑理论启发,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以记忆的信息转变成图片、声音、韵律等形式存储进我们的大脑,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大体量信息,我们可以采用列提纲、做思维导图等方式,构建我们头脑中的“知识地图”;此外,采用“联想记忆法”,对信息进行发散性想象,编口诀、造“谐音梗”都是不错的记忆小招数。
3选对时间抱佛脚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学习的知识既会受到以前记忆过的内容的影响(前摄抑制),也会受到以后学习内容的干扰(倒摄抑制)。用这个理论来审视我们的一天,最佳的黄金复习时间就是早上睡醒后和晚上睡觉前,这两个时间段正好“前后空白”。把这两段黄金时间用在复习上,就犹如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LINK
在《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在脑海中构建了一座庞大的图书馆,不同的案件信息分别储存在图书馆的不同位置上,在侦查时能帮助他快速回忆起破案的关键线索。这种记忆方式叫作“记忆宫殿”。
记忆力大挑战之缤纷海底
仔细观察以下5 只海洋生物,1 分钟后盖住它们,再在下面的海洋中找出它们的身影并圈出来,看看你是否能都找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