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收錄的解读季羡林《月是故乡明》的文章,仿佛对面是一个历经世事的人在诉说着故乡的一点一滴。同样写故乡,之前我们收录过解读鲁迅《故乡》的文章,同学们可以把他们的文章对比来读,读的过程中可以思考,如果你写自己的故乡会怎么写?比如《月是故乡明》开头引用诗句,充满诗情画意。你在写同类文章时要怎么开头呢?文章还采用了对比手法、衬托手法,详细分析如何运用的,那你可否也试着运用这些方法呢?再比如,好文章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除了这篇文章,你学过的哪些文章也符合这条标准呢?
本期关于整本书阅读,也收录了多篇文章。如有的文章提到,2022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它主要针对教材的“碎片化阅读”而提出,因为现行教材大多数是从经典文章、散文集或者小说节录而来,比方说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陆定一的《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课文节选的内容短小精悍,只能局部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主题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是针对精选教材局限性的一次突破性尝试,其意义是深远的。
再如,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基本要求。整本书阅读对于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速度、积累阅读经验、扩大阅读面、提升语文素养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期收录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建议文章,文中提到,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四大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一是整体来说,本书主要谈些什么?以此确定主题与关键议题;二是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以此确定详细内容,明确作者想法、思路和论点;三是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以此评判、明确整本书论证是否合理;四是这本书跟你有关系吗?以此联系现实和明确意义,突出个人阅读特色。这就是同学们要养成的阅读思考习惯。
在解读《我的“长生果”》一文中,作者写道:“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待上半天,构想种种神话传说。”这是读书给作者带来的回报,而且作者想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人们,阅读有助于拓展想象力。
关于写作的文章也颇有些启迪,关于古诗词、古文的赏析文章也是很有启发的,希望同学们能认真阅读,深刻体会,相信必有收获。
本期收录32篇文章,围绕阅读、写作、古诗词、古文等展开,文章都颇有启发意义。
如通过细细品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昆明的雨》,让同学们体会他对和谐、闲适生活的向往,学习他在平凡生活中善于发现趣味之美、平淡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