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仲景治疗烦躁的用药规律

2023-10-20 03:46刘玮琦
广西医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方剂

曾 焘 刘玮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1 急诊科,2 耳鼻喉科,广东省中山市 528400]

烦躁是心中烦扰不安与手足躁动不得安宁同时存在的一种证候[1]。在中医学记载的史册中,涉及“烦躁”一词的原文共有21条文次,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2],文中将“烦躁”释义为“心中郁热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六经病均可见烦躁证,其属性分寒热虚实,中医学将烦躁大致分为实热证和虚寒证两大类。西医学认为,烦躁一般与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伽马氨基丁酸或某些非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活动紊乱有关,治疗主要以抗抑郁、镇静药物为主,但西药容易产生耐药性,远期疗效欠佳[3]。研究发现,中医从五脏论治烦躁具有独特优势,疗效好,副作用小,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和停药戒断反应[4-5]。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一直是历代中医学家热衷研究的对象,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伤寒论》中与烦躁相关的症状主要以“烦躁”“躁烦”“烦躁欲死”“烦躁不得眠”等词出现[6]。《金匮要略》是《伤寒论》的杂病部分,其中亦有提及烦躁的相关症状,如“烦满”“烦喘”“烦乱”等证候。本文收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治疗烦躁方剂的条文进行用药分析,探讨张仲景临证治疗烦躁的用药规律,以促进其临证经验的传承,并为烦躁的现代中医药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烦躁”为检索词,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相关条文进行检索,将检索到的原文、相应方剂及其组成导入Microsoft Excel建立表格。病名词包括“躁烦”“心烦”“虚烦”“微烦”“烦疼”“内烦”“烦惊”等。 纳入标准:为治疗烦躁的内服方剂,且方剂组成明确、完整;治疗的病症兼有心中烦闷并手足躁动不安。排除标准:重复出现的方剂。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录入:用WPS Office 软件记录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名称及其组成,建立数据库,数据由双人录入、复核。

1.2.2 分析方法:采用WPS Office软件的Excel组件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方剂中所用药物的使用频次、使用频率、药物类别属性等信息进行统计,获得药物的分布情况。使用频率=药物使用频次/方剂总数×100%,药物类别属性包括药物种类、药性、药味、药效。

1.2.3 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作为数据挖掘工具,采用Apriori算法对录入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65%,前项最大值设为5。提取药物2项及3项的关联规则结果,作为张仲景辨治烦躁的常用药对与药组。

1.2.4 网络链接关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进行网络链接关系分析,强链接下限设置为2,弱链接上限设置为1,最大链接数设置为110。通过软件分析得到药物的网络分析图,显示张仲景治疗烦躁的用药规律,筛选核心药物。

1.2.5 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在频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药组、药对的配伍规律。聚类分析采用ward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似度树状图描绘。通过系统聚类法,明确张仲景治疗烦躁药物组成的特点。

2 结 果

2.1 药物分布情况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符合纳入条件的方剂共14首,包括大青龙汤、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小承气汤、吴茱萸汤、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栀子豉汤、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涉及中药共25味,其中使用频次≥2次的中药共13味,分别为桂枝、甘草、石膏、生姜、大枣、大黄、枳实、厚朴、芒硝、人参、干姜、附子、芍药,见表1。

表1 张仲景治疗烦躁相关药物的使用情况

2.2 药物类别属性 25味中药涉及温性、寒性、热性、凉性4种药性,以及辛味、苦味、甘味、酸味、咸味5种药味,其中以温性及甘味、苦味药物使用最多,见表2;药物功效可分为8类,使用频次位于前3的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见表3。

表2 张仲景治疗烦躁相关药物的性味分布情况

表3 张仲景治疗烦躁相关药物的功效分布情况

2.3 药物关联规则 将25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得到14组二联药对与3组三联药组,见表4、表5。进一步分析发现,部分药对经前后项对调后与其他药对重复,剔除重复药对,最终形成10组二联药对和1组三联药组,其中,二联药对包括“厚朴-枳实”“大黄-枳实”“大黄-厚朴”“干姜-附子”“甘草-桂枝”“大黄-芒硝”“大枣-生姜”“甘草-石膏”“甘草-干姜”“甘草-人参”,三联药组为“大黄-枳实-厚朴”。

表4 张仲景治疗烦躁相关药物的二联药对(支持度≥10%,置信度≥65%)

表5 张仲景治疗烦躁相关药物的三联药组(支持度≥10%,置信度≥65%)

2.4 核心药物挖掘结果 将上述关联规则录入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并进行网络链接关系分析,绘制张仲景治疗烦躁药物组合的网络分析图(见图1),其中,链接强度>2为强链接药物配伍组合,链接强度≤2是中等链接药物配伍组合,见表6。结合链接强度药物分析,张仲景治疗烦躁的核心药物有大黄、芒硝、桂枝、石膏和甘草。

图1 张仲景治疗烦躁药物组合的网络分析图

2.5 聚类分析结果 将此次纳入研究的张仲景治疗烦躁的25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绘制聚类树状图,最终得到14个聚类组合,包括6种单味药物、6组药对聚合组、2组多味药物聚合组,聚类群功效主要涉及清热泻火、滋阴、解表化气、温通经脉、燥湿除满、消积散痞等方面,见图2、表7。

图2 张仲景治疗烦躁药物聚类分析谱系图

表7 张仲景治疗烦躁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3 讨 论

西医学将烦躁定义为心理紊乱状态,多数患者脑部磁共振成像并未显示脑功能出现异常,治疗上以镇静、抗焦虑、心理疏导等为主[7-8],但西医治疗容易出现药物依赖,远期疗效不佳,治疗方法较局限[9]。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六经辨证论治出发,采用中药治疗烦躁,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得到世代中医学家的推崇。书中处方所使用的药物多为甘平,为温性药物,用药平和,安全性高,且有些药物为药食同源,如甘草、生姜、大枣,长期服用对人体无危害。

烦躁的病种繁杂,按属性可分为寒热证和虚实证,若只使用镇静安神、清热泻火药物,短期内或能奏效,但停药后易使证候加剧,或生变证,杂病繁出。本研究对张仲景14首治疗烦躁的经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经方用药有解表散郁、通阳除湿、通腑泄热、温补心阳、祛寒止燥等药效配伍组合,体现了治病求本的中医思想[6]。张仲景用药采用分经论治,如表实郁闭、四肢烦疼者,多采用麻黄、桂枝以发表解郁、通阳止痛而达到不治烦而除烦之功,即“治烦躁中医八法”之发汗解郁法[10]。如少阳气郁、烦热内生者,为少阳之热上扰心神所致,呈情绪烦扰之态,而无肢躁,常使用芍药开气分之结、黄芩泄气分之热;凡阳明有热者,亦可上扰胸膈作烦,外扰四肢作躁,而石膏味辛能散、性寒能清,用之能清实热、降虚热,故能解肺胃之热所致的神明烦扰状。三阴病,阴盛于内,中焦虚寒,阳气大虚之时,心神失养,出现“躁烦”,表现为神志不清,肢体躁动,干姜附子温中能散寒、回阳救逆,故阳衰阴盛所致烦躁可止。

从病机角度,烦躁在属热证者多见于太阳病,主要为热扰心神,治当解表清热,方如大青龙汤。若太阳病大汗伤津,胃中干燥,见于阳明,当通腑泄热,如大承气汤之属。属热厥者,为热邪深伏,阳气被阻,治当清热和胃除烦,如四逆散加黄芩之类。烦躁初期在太阳经,但因正虚邪陷,痰水互结而导致实热结胸者,当泻热逐水,用大陷胸汤。烦躁在虚寒证者也不少见,病机为寒浊上逆,或虚阳上越,心神被扰,烦躁不安,用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浊。病机属阴阳俱虚者,心烦,小便数,阳虚浮越,烦躁吐逆,则使用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复其阴阳,烦躁自退。人之阴阳贵乎平衡,故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11]。本文分析发现,虽然烦躁的病机各不相同,但张仲景的用药规律仍有迹可循。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张仲景治疗烦躁的经方主要包含麻黄、桂枝、黄芩、石膏、栀子、大黄、干姜、附子、芍药等中药。烦合并躁者多见于阳明里热及里虚寒证,张仲景用药涉及阳明及三阴等药味,采用清热药与补气药、解表药与温里药组合,体现了治病求本的中医思想。

综上所述,张仲景治疗烦躁以辨六经为先,辨方证为次,以顾护正气为根本,善用解表化湿、疏泄解郁、温里散寒等多治法进行治疗。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医学各个学科,通过对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进行用药规律分析,可以发现药物组合中的共性和处方规律,今后应从数据分析中进一步加强辨证论治的经验传播。

猜你喜欢
张仲景伤寒论方剂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