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东
酸菜,在东北是一款再普通不过的食材。说它普通,是因为在东三省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吃酸菜,而且要吃自家腌制的酸菜。这就奠定了这款食材首要的神奇之处:个性化。
白菜,在民间俗称“百姓之菜”,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但唯有经过霜打后的白菜,味道才特别鲜美。于是,每年立冬一到,就是北方冬储大白菜的时候。
早些年,一车一车的白菜推到家里,摆满了整个院子,晒过一两天之后,又一颗颗地码进地窖,心里就踏实了:一家人冬天不再愁没菜吃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逐步改善,纷纷搬进了楼房,一起搬进来的还有楼道里挨墙根整整齐齐码放的白菜垛,上面先盖一层稻草帘子,再盖上不同花色的棉被,以此区分不同的人家。
这些白菜,除了日常炖、炒、做馅要用新鲜的,一大部分都进入了北方人家的腌菜缸,脱胎换骨变成了酸菜。家家户户都有一套腌制酸菜的秘籍:放多少水、多少盐、什么时候能开缸,全在脑子里。每家每户的腌菜负责人,作为酸菜缸的主人,从放菜到出缸,一律亲力亲为,旁人不得插手。
这些神秘的民间手艺人,只要吃上一口你家的酸菜,就能把优缺点评判得头头是道。但是要让他们给出一套标准化的腌制方法,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也只能分享一下我家以前腌酸菜的技法。
首先,要干净。酸菜缸在使用前一定要清洗,保证干净无油渍。其次,白菜要备制。先将买回来的白菜晾晒一下,跑跑水汽,再用开水或者米汤烫一下,之后整齐码放进缸里。再次,开水入缸。将准备好的开水加到几乎没了所有原料的量,再加入一点盐和几粒花椒,封上口。几天后,一缸闻之销魂的酸菜就自然发酵成功了。
酸菜走出东北三省,火遍大江南北,是随着一首歌“翠花,上酸菜”唱红的。但它没有昙花一现,而是广受喜爱,究其原因,取决于这款食材的第二个神奇之处:多元化。
酸菜虽然普通,但它可搭配的食谱可不少。在东北,平常的做法是酸菜炒粉条、炖粉条、炖豆腐(必须是老家亲戚自制的粉条和老豆腐)。奢华的做法是酸菜白肉,最地道的吃法是加入血肠和棒骨。
这其中,以酸菜白肉最为出名。这道烹制简单的菜肴,之所以出色,也得益于酸菜的这两个特点:天寒地冻,当砂锅热气腾腾,酸菜自然发酵的酸味直冲鼻腔,连带刺激出口水的分泌,酸菜鲜明的味道立即让人食指大动。然而,酸菜又极具包容性,当放入肉片炖煮,酸辛的味道裹挟着五花肉片的油渍,二者俨然融为一体,香气四溢、鲜美无比,配上乳白、渐近金黄的汤,一口下肚,暖意随之而来。
深刻理解了酸菜的这两个特点,就可以在菜品升级上做文章了。如果想让酸菜走上宴会的餐桌,首选方案是要为它搭配一款优质的食材,来替代白肉这种过于民间的食材。酸菜和白肉的拍档,源于酸菜的辛香可以充分融合白肉丰富的油脂,达到肥而不腻的口感。这款替代食材,同样需要富含一定比例的脂肪,才能压得住口感,避免酸菜喧宾夺主。
这样看来,最佳选择就是雪花牛肉。所谓“雪花”,是小牛从出生到十个月期间,通过每天喂到十成饱,快速改变骨骼和肌肉的成分,让脂肪沉积到肌肉纤维之间,形成明显的红、白相间,肉质呈现出状似大理石的花纹。雪花牛肉虽然脂肪含量高,但是胆固醇却很低,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脂肪酸,营养价值比起普通牛肉来说要高不少,也成为近年来广受追捧的高端食材。
顶级的雪花牛肉,源于日本的国宝级“和牛”。这种牛通体黑色,大理石斑纹的肌间脂肪分布均勻,是高端餐饮的上品之选。除了日本和牛,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本土培育的雪花牛也越来越普及,让这种贵族食材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
牛肉选用了最好的,对酸菜自然也要有一些标准。我国盛产白菜,在各地都能看到不同的品种:山东的胶东大白菜、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阳城的大毛边等。这其中,最驰名的就是胶州大白菜,菜帮嫩薄、汁乳白、纤维少,制成酸菜以后汁水丰富、口感有韧性。这样的顶级酸菜才配得上顶级的雪花牛肉。
制作酸菜雪花牛肉相当简单,酸菜切丝后,用大砂锅加鸡汤沸煮。雪花牛肉切成拇指大的方丁放入砂锅中,加入胡椒粉、醋、香油、盐简单调味,再放上一点香菜,剩下的就交给酸菜和牛肉两种食材自然产生化学反应了。
待牛肉的香气飘散出来,这道创新菜肴就完成了。用汤盅分盛,家常的酸菜立即随着雪花牛肉抬高了身价,即使在高等宴席上,也一点不显得朴素。
专注于食材的特性,发现其在菜肴搭配中的风格,再进行一点改变,就这样,完成了酸菜的阶级跨越,也成就了一款独特的创新菜肴。
酸菜雪花牛肉
主料:酸菜丝,雪花牛肉。 调料:花椒,葱,姜,蒜,盐,胡椒粉,味精,香油,骨汤。
制作方法:
1.将酸菜丝清洗干净控干水分备用;
2.雪花牛肉切方丁备用;
3.砂锅上火加入底油,放入花椒炸香,放入葱、姜、蒜炒香后,再放入酸菜煸炒出香味;下入骨汤烧开调好口味炖煮六七分钟,下入雪花牛肉成熟后出锅,放入香油即可。
口味特点:酸辣鲜香,肉嫩多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