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英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广西南宁 530216)
伴随1+X 证书制度的提出,传统人才培养体系已很难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明晰1+X 证书制度的内涵,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以1+X 证书制度指导意见为依据,探寻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构建“课证融通”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使其符合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夯实教育教学基础。
“1+X”证书制度的提出与实施可有效引导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一方面,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管理制度能够显著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效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资源并不能有效满足市场、行业的发展需要,而“1+X”证书制度能够有效结合高校和行业,并推动二者交流和协作,从而达到高职学校课程体系与职业要求之间的高效衔接。其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之间也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衔接,以此加强人才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契合,解决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1+X”证书是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和评估方法变革的主要方向之一[1]。首先,高职院校通过推行“1+X”证书制度积极地协调社会资源,使其参与制订课程目标、基础知识培养计划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并主动投入学校培训活动;其次,此机制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育训结合,使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功能等同,使二者相辅相成;最后,“1+X”证书制度实施可精准培养优质人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标准制定。
学历证书是学历教育认同的学习凭证,而职业技能证书更多体现职业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诉求的不同之处。是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认证制度虽彼此独立但又内在融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职学校要通过学分认证、培养和转换机制,疏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的融通渠道。“1+X”认证体系意在构筑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认证间的纽带,加强不同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水平的规范培养。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速度加快,要求高职院校跟随产业变革趋势进行专业和课程动态调整。“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工作实施前应注重培育目标、科技发展现状及市场人才需求相符,学校、企业多方参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重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
“1+X”证书制度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进校企产教结合,采取建立产教结合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方式,使企业管理者参与培养的全过程,负责专业教学方案制定、专业结构建设、课程的教学和课后考核,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双元”教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原有单一的工作岗位逐渐被机器取代,新增一些多领域交叉的岗位群[2]。“1+X”证书制度要求培养同时具备通用能力和专门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与之相应的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将单一产业发展为专业群,通过探究专业群平台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提升此专业群要求的综合素质,将“X”证书贯穿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了解本职业动态变化及岗位需求等信息,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的。
目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分为道路养护与管理、路桥工程无损检测、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检测三种。道路养护与管理职业技能证书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测验检测、项目管理等知识,具备施工与组织管理、养护工程测量、试验检测等能力,还应了解安全法律知识。路桥工程无损检测技能证书涵盖理论知识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采用机考或笔试,初级和中级专业技能考核采用实操形式。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检测职业技能的初级和中级证书应具备相应检测标准和规范,初级证书包含水泥试验、砂试验、碎石试验等7 个模块,中级证书包含水下混凝土试验、高强混凝土试验等5 个模块。
当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工程应用性内容占比较少,未结合市场对本专业的就业需要。具体而言,该专业课程内容以交通土建施工为主,与道路养护与管理、路桥工程无损检测联系较少。课程设置任务未完全包含职业技能,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在参与职业等级证书考试时往往出现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考核的局面[3]。
在1+X 证书制度下,当前学校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结构性问题显著,往往依据施工人员岗位工作内容而设置,譬如路基工程施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等专项能力课程。然公路功能检修课程被认定为专业拓展类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选修课程。而该门课程是该行业X 证书,又叫作衔接课程,因此高校应将其设置为专项能力课程。
学生只有反复学习、摸索才能不断自我提升,在自身领域闪闪发光。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前提是有效掌握工程力学、道路工程制图、桥梁工程等课程,还应具备岗位职业能力、复合能力、信息化能力等。然此类课程分布不集中,课程间隔时间久,分布学期各不相同,以致知识内容衔接度不足,难以达到最优教学和培训效果,为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带来困难。
高职院校的道路桥梁专业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繁多,学校虽已精简教学内容,但是仍存在内容繁杂且与实际工作不相符的情况。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仅重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未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以致教学质量偏低。
在传统课程体系下,虽然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学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以工作任务完成进度作为考核标准,对任务过程的操作情况和操作结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但目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涉及施工类等操作性课程,以目前校园设施而言,很难实施实践性考核,因此专业课考核方式还是以笔试为主。当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除理论知识外,实践操作占比也很高,因此校内考核方式还需进一步优化。
高校可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加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内容,设置个性化学习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学习兴趣选取不同的选修课程,不断丰富自身知识,考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鉴于课程包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知识,我们可运用“工作手册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任务与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密切相连,高校可依据证书考核类型对内容进行调整。另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学离不开师生共同努力,高校可邀请有技能比赛参与经验的学生担任教学助理,聘请证书考试组织人员作为教学指导员,通过双方努力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其一,高校应平衡公路工程检测课程和其他专项能力课程的占比,其中还应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实践课时,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4]。其二,除学生在课堂参与实践操作外,高校还应开设室内实验室,使学生在课中课后都可依据自身情况参与操作训练,教师以现场、远程操控或电话形式进行指导,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间的联系。其三,高校可将工作场景转化为场景教学,其中应注意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学习场景设计应呈现平衡、递进关系,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场景还应依据企业岗位动态变化不断进行更新,保证形成连贯性知识体系及紧随行业变化的课程体系。其四,高校课程设置应转变以往“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职业通用核心能力、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职业方向能力和职业方向拓展四个模块来优化课程设置。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模块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交流合作等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课程模块培养该专业的岗位能力;职业拓展模块提供相关知识和专业拓展,围绕建设项目加强施工管理技术。
首先,高校应加强与对口专业的沟通,依据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开展多样性教学,达到最佳育人目标。例如,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理论知识,通过为学生带来感官刺激,并留下深刻印象,助其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后,在课堂中通过视频形式向学生展示道路桥梁施工案例,提出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的话题激起学生求知欲,锻炼其思维、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5]。其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点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因此高校应时刻关注企业发展最新动态,与优质研究结果有机结合,开发校本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最后,高校还可依托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引入企业标准,创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以当前高职院校的路面施工技术课程为例,依据施工人员道路岗位能力需求,参考“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标准,依据岗位能力制定课程内容,并以现场路面施工能力培养为重点,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路面基层施工、沥青混凝土路面构造与施工、水泥混凝土路面构造与施工、路面排水设计与施工4 个“学习模块”,以保证教学效果。
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其一,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应集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备课。其二,课程内容讲解应做到深入和广泛,对专一技能深入讲解,考虑不同技能间的联系和区别,保证学生从各个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此外,高校应积极参与市场调研活动,亦可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制定,帮助高校制定完善的课程标准,从日常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通过多方反馈结果创新课程体系。
“1+X”制度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提升学生学历水平及职业技能等级水平的认可度。其一,高校可将教师、学生和企业作为评价主体,增强评价主体的专业性。其二,课程应将学历和证书内容相互串联,要求课程考核包含证书考核内容,将证书考核工作纳入最终成果考核要求。其三,课程评价体系应根据工作任务进行改进,将工作任务过程和工作成果的评价相结合,重视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评价[6]。其四,依托“1+X”证书制度要求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将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挂钩。高校可为获得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证书的学生提供申请课程免修机会,促使学生在获得更高等级职业证书后申请对应课程更高分数的重新认定。
“1+X”证书制度下,开展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是十分需要的。该措施既可保证课程体系的职业能力适应性,同时又能帮助学习者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形成伴随终生的职业能力系统。是以,中国高等教育将在“1+X”证书管理体系下,积极推动高职道路桥梁与工程技术学科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以实现职业素质教育应有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