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课程群建设研究*

2023-10-20 18:23周慧张珉张量杨智航张忠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医学教育专业

周慧 张珉 张量 杨智航 张忠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沈阳 110034

0 引言

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及相关成果考核。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素质提升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改革,达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以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愈来愈多的高等院校开始进行课程群建设与实践。

课程群是与单门课程对应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是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为完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所要求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有机联合而成的课程体系[1]。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群的组合也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高效模式,它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一般由3 ~6 门课程组成,各课程在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互补性强,具有综合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2]。课程群通过对课程重新规划、设计,填补原先课程间的空白,删除重复内容,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整个课程群的关系,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1 打造适合课程群建设的一流教学团队

打造一流课程群,培育高质量教学团队,将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群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3]。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发挥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的优势,极大地调动了团队中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和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为强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各学科教学内容更好地衔接,基础医学课程群统一规划学科间的交叉性、延伸性内容,并制定教学方案,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课程体系。基于研究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与互补的原则,将过去各自独立授课的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各学科联合,组建基础医学课程群。由教研室主任牵头梳理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学大纲,改革课程群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点学科属性,将学科间重复讲解的内容统一划归至最适合的教研室集中讲解,避免相互间知识点遗漏、重复和先后顺序颠倒等问题,打破教学资源壁垒,对学科间存在争议或矛盾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及纠错,给出正确解释或形成共识,打通学科间相互隔离却又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容。

2 以提高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切入点,改革教学内容

医师资格考试是世界各国(地区)普遍采用的医师资格认可形式,此项考试主要考查考生临床(综合)思维和动手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评价医师资格申请者是否具备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也是考核评判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以考试作为试金石,对于引领医学教育改革方向、规范医师培养模式、科学评价医学教育质量以及严格医师准入标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使学生具有行业准入资格,是医学院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切实提升此项考试的通过率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动力与重要方向。

基础医学课程群比照医师资格考试等国家级执业准入考试大纲,对现有教学大纲进行删减、补充及修订,并相应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案,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收集历年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并编辑同等题型、近似难度的模拟题,建设考试题库及自测题库。控制单纯记忆性试题的占比,增强对应用能力的考核。通过在线测试、随堂测试和阶段性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方便学生提前熟悉考试题型,了解考试范围及难度,以测试督促学生学习。期末考试题型中,适当压缩主观试题比例,加大执业资格考试模拟题题型占比。

3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在线教学资源以层次分明的立体表达、生动形象的动画技术,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艺术化。在后疫情时代合理设计并加强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创新在线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做好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强化自学能力的培养。统筹设计、建设基础医学课程群在线教学平台,既突出各学科自身特色,又为衔接的其他学科提供教学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依托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完善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教学大纲、课件、教学视频、微课、自测题、引导案例等内容,便于学生自学及复习,开展交互式教与学的过程管理。模糊线上线下教学界限,线上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前预习、线下课堂测试、课后复习、知识拓展、案例讨论、答疑和平时阶段性测验,贯穿教学全过程,成为课程教学必备的结构要素。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之间建立链接,方便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实时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和知识掌握的水平进行监测并自动进行评估,方便教师及时、客观地进行形成性评价,督促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4 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科技人才提出要求: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课程群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对群内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结构调整与合理整合重组,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引导问题,避免直接给出结论,鼓励学生质疑、提问与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5-6]。

基础医学课程群各专业教师联合开设科研能力培训选修课程,设计并实施系列化培训方案。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训,根据年级不同,分阶段开设文献阅读、科研选题、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常规科研实验技术原理与操作和论文撰写等系列内容,对学生进行基本科研能力培训。各学科教学资源共享,跨学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帮助学生练就严谨求实作风,促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计划,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升科研技能,积累实操经验。为避免内容零散、重复及缺乏系统化,基础医学课程群将统筹设计实验室开放计划,根据学生知识储备特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正常到疾病、由基础到前沿的顺序,层层递进,制订系列化实验技能培训计划,各学科教研室依据专业特点、科研优势及人员、设备配备情况申报负责下级子项目组织与实施。

5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医德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行动和专业归属,深入、有效地开展医德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和主方向[7-8]。基础医学课程群各学科协作,以知识点为单位编写思政案例,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课程群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医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注意舆情分析,及时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邀请优秀教师及毕业生,为学生开展“医德医风大讲堂”等报告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在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考核过程中,加入职业素养测评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医德医风宣传Vlog 大赛、辩论赛及在测试题中设置职业素养开放性试题等方式进行考核与等级评定。成立“医者为民”青年宣讲团,根据季节、时政、对象不同制订活动计划。统一穿着印有“医者为民”标识的服装,在教师带领下进社区、工厂、学校、商场、公园等场所,宣讲国家医疗健康方针政策、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相关知识,开展心肺复苏法、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方法的示范演练。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践行关爱实验动物、认知动物伦理;爱护仪器设备、节约纸张水电和实验耗材药品;在校内临床实践教学中心实践时,通过“接触”模拟人,培养医德情感和仁心仁术精神、培植医德意识。

6 以基础医学通识教育为基石,强化专业特色教育

为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宽口径育人,首先应做好基础医学通识教育,坚持“三基”原则,为不同专业学生讲解基础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9]。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贯彻“三特定”原则,即针对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修订各专业教学大纲,对与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精讲、细讲并作重点考核。基础医学课程群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引领专业特色的课程建设改革。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定制的教材编写,或选用优质的面向特定专业的规划教材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对于面向多专业的通用版教材,各教研室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优化及适当取舍,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根据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延伸,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7 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升岗位胜任力

更早、更多、更真实地开展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达到岗位胜任力标准,是目前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目标指向,也是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10]。在实习课中,适当减少单纯演示性的内容,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操作并分析结果,开设基于基础医学实习课的实验设计比赛,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及团队配合能力。

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培养动手能力、获得实践技能、建立团队意识、提高综合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基础医学课程群在桥梁性课程的实习课中开展临床化模拟实习,以情境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实验教学内容重建、内科临床场景创设、智能化模拟人沉浸、临床角色扮演体验、疾病案例分析讨论、设计性实验临床化,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获得临床场景情感体验,进而实现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感悟临床、早期根植医者情怀。

基础医学多学科教师与临床相关科室医师共同编写案例模拟疾病诊治过程,录制临床工作视频展示临床工作特点并增加情境代入感。案例于课前发放,通过设立引导问题,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实操完成模拟临床检验工作,分析讨论病情并进行诊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沟通协作能力,使其熟悉临床工作流程,为其今后学习与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群建设是适应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目标的有效方法,其目标是指向学生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中基础医学课程群的建设,为培养成熟、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医学教育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