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娟 朱艳军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郑州 450000
学业导师制是在学分制背景下,立足学生的学业需求,学业导师及时给予学生全方位和个性化的指导,体现在本科学习全过程的现代育人模式[1]。学业导师制起源于14 世纪,牛津大学率先实行了学业导师制,之后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高校,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也开始实行该模式。学业导师制在欧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2]。20 世纪30 年代,导师制育人模式引入我国,国内首先推行学业导师制的高校是浙江大学,随后在我国蓬勃兴起,多所高校相继实施。进入新世纪,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引领下,国内一大批高校再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关于该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逐渐热起来。
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形成,对学生后续从事科学研究及其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型大学和重点院校,具有完善的课题团队和数量众多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在大学阶段就可以参与此类科研活动,耳濡目染之下科研素养迅速提升[4]。近年来中医药发展十分迅猛,社会对于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中医药人才责任重大[5]。2021 年,河南中医药大学开始实行书院制改革,同时在全校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模式实施一年多以来,成效显著,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已迫在眉睫。新时代下,简单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学业导师制可以有效地填补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素质等方面的不足。在导师的引领下,学生可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更多机会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实际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思辨意识;在查找资料,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拼命中小学,快乐上大学”的现象,这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大多在老师和家长的严密规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6]。处于这种环境的学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在高等教育阶段缺乏自我管理和规划等。另外,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中学阶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肩负培养全能型人才的重任。而到了大学阶段,更多的是培养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才,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学校须在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利条件。
学业导师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学生设定切实可行的自我发展目标,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执行能力,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师生比例持续走低,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个人意识强烈,大都依靠发达的网络平台进行社交等新情况,导致师生之间单独交流和有效互动的机会偏少,难以在交流协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通过导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指导以及改善校园学习氛围等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培养对科研的兴趣,学生在与导师面对面交流、参与科研项目以及进行团队协作的过程中,会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7]。
2021 年秋季,河南中医药大学推出《河南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指出学业导师制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辅助性机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导学”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强化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引导,帮助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该文件规定了导师的职责、任职条件、遴选机制、工作方式及考核制度等内容。为提升学校师生对学业导师制的认识,学校组织了多场不同层次的学业导师制宣传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学院根据学校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具体的措施。尚真书院举行了学业导师制线上培训会,帮助学业导师们增加对学业导师工作的理解,使其更加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为导师制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立足大学生实际需求、服务大学生学习成长的一种育人模式。首先,新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全体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以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为目标的教改实践中。其次,该模式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参与各种专业比赛的热情前所未有。最后,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河南中医药大学初步形成了学科专业特色鲜明、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的教学新模式,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两所书院充分利用学生社区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如本草书院的“遇见本草”“本硕博论坛”,尚真书院的“伟大党史我来演”“四艺学堂”等学生特色活动,学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出很多充满创意的想法。此外,河南中医药大学本草书院、尚真书院成为全省首批示范书院建设单位。
2.3.1 宣传动员不到位,师生认识有偏颇
为了推动学业导师制顺利实施,学校出台了很多针对性的文件,但仍有很多学生对于学业导师制的相关内容知之甚少,这说明学校虽然出台了相关制度和政策,但是缺乏有效宣传和积极动员,这些政策并没有深入学生的心中。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和学业导师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沟通不畅、缺乏兴趣等问题。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向学业导师请教自己遇到的问题,但由于对学业导师制的误解和不信任,很多学生仅仅将其看作一项学校布置的任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有问题不会主动联系导师,只是被动地等待导师联系。另一方面,一些学业导师对于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也缺乏清晰的认识,对于自身的定位不明确。
2.3.2 教师任务繁重,考核机制不合理
河南中医药大学出台了相应的文件,规定了学业导师的各项职责。如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规划并督促计划实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等,对于导师的职责划分比较具体。但是学校的本科生人数众多,一名教师需要同时指导多名学生,导致对每名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引导作用大大降低。此外,学校教师在负责本科生学业指导的同时,还要兼顾教学、科研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工作量很大。
学校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导师即使付出了很多精力来指导学生,也因考核机制不合理、激励措施不足等,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尽管绝大部分学业导师都有很高的思想觉悟,但低报酬和高劳动强度降低了学业导师的积极性,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对于指导工作缺乏热情,有些教师在等着自己的学生主动咨询,甚至有的教师一学期才和学生见一次面,这与该制度的宗旨大相径庭。
2.4.1 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学业导师制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帮助学生成才。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做好学业导师制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对于该项育人制度产生认同感。如可以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分发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相关材料、导师制手册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定期举办导师见面会,利用海报和多媒体平台进行积极、正向的宣传,同时建立一个学生、导师可以同时在线的网上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交流和反馈,做到该项制度的公开透明,并且通过不断的尝试,最终使宣传工作制度化[8]。
2.4.2 分阶段指导,成立导师指导团队
本科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环境适应期(一年级),第二阶段是专业提升期(二年级、三年级),第三阶段是职业选择期(四年级)[3]。本科生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指导的内容和采取的方式也不同。处于环境适应期的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大学文化,尽快融入大学环境,可以选择与学生更亲近的朋辈导师。处于专业提升期的学生需要掌握各门专业课程,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这需要指导教师有较强的专业背景。而大四学生因为要考虑之后的深造或求职,需要一位有开阔视野以及丰富社会经验的导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指导。
可以根据学业导师的年龄、专业以及性格特点等,将学业导师分为不同的指导团队,指导团队共同负责一些学生的指导工作,指导团队内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且进行动态调整。团队内部在面对一些共性问题时,可以分享指导经验,而遇到一些学生提出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可以集思广益,给予学生恰当的解答[9]。
2.4.3 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成立学校直接领导的学业导师制考核小组,监管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建立客观公正的管理考核机制,每隔一段时间组织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对新上任的学业导师进行实训考核。
在奖惩机制上,学校可以将本科生导师工作内容纳入教师的职责中,将学业导师制工作业绩与教师工资分配、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10]。学校和二级学院要加大对学业导师制的投入,加大奖惩力度,对于表现优异,得到学生认可的导师,在授予荣誉称号的同时,要给予可观的物质奖励;而对不认真对待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学业导师,要加强教育培训,这样才不至于空有口号不见行动,导师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
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具有科研素质、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业导师制是必要且行之有效的高校育人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
学业导师制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实施的时间比较短,但已初显成效,今后我们要在充分吸收其他院校施行学业导师制宝贵经验的基础之上,不断反思总结自身遇到的各项问题,使得学业导师制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河南中医药大学对于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启示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