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2023-10-19 14:14冯悦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课堂传统

冯悦

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在中华大地上受时间淬炼所形成的文化瑰宝,分为无形、有形两种,风俗传统、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属于无形传统文化,文字、牌楼、月饼、福建古厝等属于有形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语文课程人文性较强,并具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新课标指出,教师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弘扬传统文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使学生能从中吸收养分、获得启发,同时个人的品格、道德修养等方面能和谐发展。如何在语文课上有效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教学实践,成为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探索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的路径,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课的文化育人质量提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的阻力

新课标指出,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均为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在课堂上助力学生积累审美经验,优化审美感受,并能在感知、发现、创造美好上全面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美育的功能,教师要基于新课标增强该功能。例如,教师在进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及一些分享文旅体验的文章带领学生走进羌族、藏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欣赏这些民族的服饰,并畅谈服饰之美,鼓励学生运用民族元素设计服饰,并分享设计灵感,使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受传统文化的启发感知、发现、探究并创造美,同时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创造力、文化自信等素养,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存在阻力。第一,语文课堂上的传统文化资源较少,有些传统文化学生较难理解,且趣味性不强;第二,在语文课上传统文化渗透效率较低,学生未能有效地了解、喜爱、继承传统文化;第三,小学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渗透的角度较为单一,部分教师过于看重传统文化的知识含量,并指引学生识字、朗读、写作,轻视了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这就存在浪费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的策略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当前运用最为广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为新颖的渠道。信息技术由计算机、电子白板、互联网、物联网构成,具备直观的画面展现功能,融合了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形象生动、趣味性强,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等手段展示生动的视频和动画,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索引传统文化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助力其从多角度、多层面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伯牙鼓琴》的阅读教学时,这篇课文中包含了众多成语,且涵盖了众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为让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领悟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首先可进行趣味性谈话导入。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在悠扬的乐曲中,学生沉浸其中。教师随即播放《伯牙鼓琴》的历史片段,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走进俞伯牙和钟子期初遇的那个雨夜。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教师再在适当时机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领悟知音难觅的情感,并对古人对待友情的“忠”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

2.注重文化比较,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让学生在文化上树立强大的自信,教师可以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优越性进行对比,通过分析、比较,强化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自豪感。学生在文化比较的过程中一步步地了解和学习了语文知识点,丰富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认知储备,树立了民族荣誉感,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教师应该重视传统文化融合路径的有效探究,帮助学生完成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让其学习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信心。

3.依托微课聚拢传统文化资源

虽然语文课有许多的传统文化内容,汉字、古诗文等均具有引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但相关内容有着浅尝辄止的共性。为了使语文课堂上的传统文化能更立体生动,教师要在剖析课程的同时开发微课,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微课内容汇集与筛选的支点,使传统文化更有感染力与知识性。例如,教师在进行“天地人”的教学时,可以将“汉字的历史”视为微课创设的突破口,从介绍甲骨文、文字发展史、软笔书法、考古等视频中筛选与汉字相关的内容,并汇聚于微课。学生被汉字最初的形态所吸引,产生求知欲,走进汉字历史,了解各类字体,还能在观看书法视频时跟着学一学、写一写,对汉字的间架结构、基本笔顺能留下更为直观的印象。学生在学习汉字知识的同时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因为生字教学、写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可以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微课讲解与甲骨文、书法、文字演变、笔顺、遣词造句、成语典故等方面相关的内容,增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频率,助力学生持续地获取人文养分,增强文化自信与写字能力,进而在教师完成生字讲解、写字指导教学任务的同时高效地渗透传统文化。

4.创设趣味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拓展活动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设计时,可设计拓展活动。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拓展活动的核心在于锻炼学生的语言构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将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活动转化为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导的课外拓展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相关能力可以得到培养,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宣传。例如,教师在春节到来之前,可引导学生去宣传我国的春节文化,并使人們了解春节背后的意义。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还应该重视趣味情境的创设研究,将传统文化习俗、风俗融入特定场景中,让学生能够触景生情,强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例如,《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蕴含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为增强学生的理解和体悟,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拜年”的情境活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情境,在情境中分别扮演长辈、晚辈,聊聊自己家乡的过年习俗、拜年的寓意等。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课文内容的深层次含义。

5.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知行合一是学生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情境并获取成长养分的关键,教师在课上从知行合一的视角切入,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教学方式,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四时田园杂兴》《村晚》等古诗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把古诗唱给你听”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指引学生朗读时,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播放一些贴近诗文意蕴、情感色彩的传统音乐,借此机会介绍一下笙、阮、古琴等民族乐器,还可引领学生了解五声音阶,以及不同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跟随节奏咏唱古诗,亦可在传统音乐元素构建的意境中体悟诗文内涵,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知识传导同步的目标。再如,教师在进行《北京的春节》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情景表演实践活动,将过年记忆、课文内容及平时了解到的过年习俗转变为情景表演的依据及动力,使学生能在趣味性、参与度较强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俗传统,萌生爱国爱乡情怀,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围绕“春节习俗是否值得传承”这一话题各抒己见,教师鼓励学生实证、假设与推理,其目的是指引学生在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的助力下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强化语言建构能力与人文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已经融入学生的血脉里、骨子里。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上渗透传统文化具有指引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基于此,教师要依托微课有效地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在语文课上展开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并渗透传统文化,还需基于美育加大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继而提高小学语文课的文化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课堂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