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卓,李琳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061)
译文与原文的等值(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ь)是人们很早就提出的对翻译的要求之一。翻译的实质就是求得原文和译文间某方面的不变和“等值”[1]。翻译等值思想产生至今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2]。
苏俄的翻译等值思想萌芽于19世纪30-50年代。在苏俄翻译理论中,“翻译等值”问题历来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到19世纪80年代,俄罗斯翻译等值思想才逐渐成熟起来。什维采尔(А.Д.Швейцер)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总的来看,什维采尔就“翻译等值”问题的表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他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不变量问题,建立起等值层面的模式,严格区分了等值和对等两个概念,并将翻译中的等值划作3 个层面:句法等值、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
国内关于该等值理论的研究还有大量空白,且从未涉足中国古诗翻译领域。什维采尔翻译等值思想是否适用于中国古诗的俄译分析?本文将选取白居易《卖炭翁》艾德林(Л.З.Эйдлин)译本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在1988年出版的《翻译理论:地位、问题、面面观》中,什维采尔系统阐释了其“翻译等值”理论。他认为,等值层面要考虑两个相互联系的特征:(1)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转换的性质;(2)原文中被保留下来的不变量(инвариант)的性质。在这一基础上,什维采尔借鉴符号学,建立起具有句法(符号—符号)、语义(符号—所指)、语用(符号—人)三个层面的等值模式[3]。也就是说,什维采尔将等值划分为句法等值、语义等值、语用等值。
句法层面的等值是形式的替代,是言内的等值。该层面上的翻译是用一种符号(语言单位)替代另一种符号并保持句法关系不变。
语义层面的等值包括两个方面:义素层面和所指层面。义素层面上的等值转换主要是依赖于语法转换得以实现,即保留组成话语含义的所有义素而改变话语的结构形式[4]。例如:词性之间的转换,主、被动之间的转换,词和词组之间的转换等。所指层次指的是保留原文话语的所指意义,即使用与原文不同的语义符号组成语义等值的话语[5]。实现该层面的等值是对词汇—句法进行改造。这里所进行的词汇句法转换,既涉及语法方面,也涉及词汇语义方面。简单来说,义素层面的等值可以表示为A+B+C+D=A+B+C+D,等号两侧的A、B、C、D 为相同的义素。所指层面的等值则可表示为A+B=C+D,其中A、B、C、D 分别表示不同的义素。
语用层面的等值制约其他所有层次,居于其他各等值层次之上,是最高层面的等值。这一层面的等值要考虑一些极其重要的交际因素,包括交际意图、交际效果、收讯人的接受能力等[6]。语用等值翻译意味着译者必须力求使译文效果尽可能接近或等于原文效果[7]。实现语用层面等值的手段多种多样:减词、加词、整体替代法等[8]。为更加直观地感受什维采尔的翻译等值模式,本文用下表(见表1)加以说明(“+”表示保留,“-”表示不保留)[9]。
表1 什维采尔的翻译等值模式
如表1所示,在什维采尔的“翻译等值”理论中,较低层次的等值以较高层面的等值为基本前提。例如:义素等值的前提一定是所指等值和语用等值,所指等值的前提是要达到语用等值。
什维采尔等值理论将“等值”看作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语用等值是翻译过程必须实现的等值层面,另外两个层面则可以根据具体情景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做出取舍[10]。译者可以为了较高层面的等值放弃较低层面的等值,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鉴于古代汉语的简洁概括性,艾德林在翻译白居易《卖炭翁》时,并没有采用直译的方式,而是使用了很多翻译技巧,以便俄语读者理解。在形式上,该译本能够与原作诗句一一对应,与白居易《卖炭翁》原文的框架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什维采尔的“翻译等值”理论是适用于句子层面翻译等值分析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适用于该译本与原文的翻译对比分析。在什维采尔“翻译等值”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将《卖炭翁》全诗逐句进行分析,四类翻译等值的分析结果总结归类如下。
句法层面的等值在译文中共只出现2 处。分析如下:
①伐薪烧炭南山中
(Рубит дрова,обжигает уголь.В предместье,у Южных гор.)
实现句法结构等值。原诗结构为:动宾+动宾+地点状语,译文结构同样为:动宾+动宾+地点状语。
②牛困人饥日已高
(Угольщик голоден,бык измучен,А солнце уходит ввысь.)
前半句“牛困人饥”的译法实现句法等值。原文:名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译文:名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
根据上述情况可知,句法等值的情况占整个译文的比例很少。这是因为,汉语与俄语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古代汉语重视表意,精简凝练,通常汉语中的一个词,在俄语中难以寻找到对应词汇,需要用数个词汇甚至一句话来进行表达。另一方面,俄语更加重视语言形式,两者的语法体系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句法结构往往要发生变化。这导致了古诗俄译的等值中,形式不同的情况更多,句法等值的情况很少。
通过上述两处句法等值,可以得出结论,在该诗俄译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句法层面翻译等值转换的原因是:原句结构简单清晰,不涉及复杂表述,且在俄语语言体系中,存在相应的表达模式,可以进行语法结构上的相互转换。例如:第①句中出现的动宾结构同时存在于俄汉语言体系中。这种简单句式的翻译,可以实现俄汉语际间句法结构的一致,达成翻译上的“句法等值”。
2.2.1 义素等值
义素等值在全文中共出现4 处。分析如下:
(Старый торговец углем)
实现义素等值。Старый 表现出原诗“卖炭翁”中“年迈的”义素,торговец углем 表现出原诗中“商人、卖炭”的义素。
④夜来城外一尺雪
(Вот,наконец,за городом ночьюВыпал глуб окий снег.)
③卖炭翁
前半句“夜来城外”实现义素等值。译文Вот,нак онец,за городом ночью 体现的义素“夜晚”“城外”,与原诗一致。
⑤牛困人饥日已高
(Угольщик голоден,бык измучен,А солнце ухо дит ввысь.)
后半句“日已高”实现义素等值。“日已高”意为,太阳爬的很高了。与译文“солнце уходит ввысь”中所体现的“太阳”“行进”“高”的含义相同。
⑥回车叱牛牵向北。
(Воз повернули,быка погнали,На север к дво рцу ведут.)
前半句“回车叱牛”译为Воз повернули,быка погнали,义素未发生变化,译法上主动态变为被动态。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在以上诗句的译文中,保留了与原文相同的义素成分,但改变了原文本的表达结构和语法形式。这一方面表明俄汉语言之间在词汇的表意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另一方面又表明在语法体系上,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必要的时候,做出语法层面的调整,放弃句法等值。
因此,在该译本中,进行义素层面翻译转换的原因是:原诗中的词汇表达在俄语中存在相应的语义对应词,但是由于俄汉语际的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的差异性,需要对句式进行调整。例如:第③句中,汉语“卖炭翁”属于偏正结构,“卖炭”作为定语修饰中心词 “翁”,译文将 “卖炭翁” 翻译为Старый торговец углем,其中торговец 后面跟углем(木炭уголь 的五格形式)。根据俄语语法要求торговец(商人)后面接名词第五格,表示“卖……的商人”,而在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结构,这是译者为实现表意目的而进行的合理范围之内的语法结构调整。
2.2.2 所指等值
所指等值在译本中共出现4 处。分析如下:
⑦市南门外泥中歇
(К югу от рынка,перед заставой,Встали они в грязи.)
前半句“市南门外”的译法属于“所指等值”,其中门和заставой(关卡)的互译属于“下义词互译”,两词的义素不同,但在整句中的表达效果一致。
⑧黄衣使者白衫儿
(В желтой одежде евнух дворцовый,В белой-мальчик-слуга.)
将原文中的“使者”译为евнух дворцовый(宦官),属于下义词互译,“儿”译为“男仆从”,属于译为下义词,义素不同,表达效果一致。
⑨手把文书口称敕
(Держит чиновник в руке бумагу,У него на устах приказ.)
后半句“口称敕”,将“敕”(皇帝的命令)译为上义词приказ(命令),义素不同,表达效果一致。
⑩半匹红绡一丈绫
(Красной тряпки один обрывок,Яркого шелка кусок)
“红绡”翻译为Красной тряпки(红布),“半匹”译为один обрывок(破片),“一丈”译为кусок(小块),“绫”译为Яркого шелка(鲜艳的丝绸),不同义素,表意相同。
在上述诗句中,译文在词汇意义层面做出了调整,改变了原文词汇的义素成分,但话语意思的所指含义没有发生变化。
通过观察,可以得知,在该译本中,译者进行所指层面翻译转换的原因是:原作中存在的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俄语语义场中无对应语义词,此时需要采取翻译手段,达到所指等值目的。例如:第⑦句中“门”指城门,俄语中无对应词汇,在此处译者采用下义词互译的方法,翻译为застава(关卡)。第⑨句中的“敕”意为皇帝的命令,此处采用译为上义词的方法,翻译为приказ(命令)。
语用等值在译文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共出现15处。分析如下:
⑪满面尘灰烟火色
(Пыль и зола в его кожу въелись,Дым зако птил лицо.)
译文采用加词手段,加上了人称代词его(他),名词кожу(皮肤),动词въелись(渗入),закоптил(熏黑)。
⑫两鬓苍苍十指黑
(От нитей седых виски его серы,От сажи пал ьцы черны.)
将原文的陈述句变为因果句式。同时,译文采用加词、减词手段,加上了名词нитей(丝状物)、серы(耳垢)、сажи(炭黑),减去原文中的数词“十”。
⑬卖炭得钱何所营
(Деньги за проданный людям уголь,Что ста рику дадут?)
增加了名词люди(人们)、старик(老翁)。
⑭身上衣裳口中食
(Простое платье на голое тело,Пищу в голо дный рот.)
为表意更加清晰,增加了形容词голое(赤裸的)、голодный(饥饿的)。
⑮可怜身上衣正单
(Жалко его-на плечи накинут.Рваный летний халат.)
实现语义等值,原文语义为: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译本意为:可怜他肩膀上只披着破烂的夏衣。
⑯心忧炭贱愿天寒
(Он огорчен-дешевеет уголь.Скорей бы при шла зима! )
将原文“愿天寒”,意译为:冬天快点来临吧!
⑰夜来城外一尺雪
(Вот,наконец,за городом ночью.Выпал глубокий снег.)
后半句“一尺雪”实现语用等值,意译为:下了很深的雪。
⑱晓驾炭车辗冰辙
(Утром запряг он быка в телегу,Повел по ско льзкому льду.)
将原文的“晓驾炭车”意译为:早上,他套上牛车。“辗冰辙”意译为:在光滑的冰面上驾车。
⑲市南门外泥中歇
(К югу от рынка,перед заставой,Встали они в грязи.)
后半句“泥中歇”实现语用等值,意译为:在泥泞中,他们停了下来。
⑳翩翩两骑来是谁?
(Кто эти двое всадников гордых,Что вскачь принеслись сюда?)
把原诗“翩翩两骑来是谁”意译为:这两个傲慢的骑手是谁?他们疾驰而来带来了什么?
㉑手把文书口称敕
(Держит чиновник в руке бумагу,У него на устах приказ.)
前半句“手把文书”的译法中,加词чиновник(官员)。
㉒回车叱牛牵向北
(Воз повернули,быка погнали,На север к дво рцу ведут.)
后半句“牵向北”在翻译时加上了“дворцу”(宫殿),意译为“牵向北方皇宫的方向”。
㉓一车炭,千余斤
(Весом больше тысячи цзиней,Угля тяжелый воз)
在翻译过程中,加词вес(重量)、тяжелый(重的,沉重的)。
㉔宫使驱将惜不得。
(В зимнее утро чиновник отнял-Ему бедн яка не жаль.)
原句的含义为:宫中的差役硬是要带走(炭车),老翁纵然不舍,也无可奈何,译文意译为:在冬天的早上,官员抢走炭车,丝毫也不怜悯穷苦人。
㉕系向牛头充炭直。
(К ярму быка привязал чиновник-И тем запл атил за все! )
为实现语用等值,加词чиновник(官员)。
一方面,古代汉语高度凝练,俄语语言表达句式冗长;另一方面,俄汉语法体系差异巨大。因此,多数时候,译者不得不从整体把握,注重表意,而放弃形式表现。
在该译本中,译者进行语用层面翻译转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原诗成分省略,俄译时成分增补。汉语原作中有时可以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并不影响其汉语受众的阅读感受,而在俄语中缺少成分会导致表意不清,因此译者需要补齐成分。例如第⑪㉑㉕句。
(2)原作语句结构完整,但为了给俄语读者更好的阅读感受,译者依然增加一定的词汇,加以修饰。例如第⑭㉒㉓句。
(3)为了更符合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从整体出发,完全抛弃原作的形式结构与内容上的束缚。例如第⑫⑬⑮⑯⑰⑱⑲⑳㉔句。
综上所述,用什维采尔的翻译等值理论来分析汉俄诗歌翻译是可行的,其中语用层面等值出现的频率最高,句法等值的频率最低。
但证实其可行性的同时,发现了两点不足之处。(1)忠实再现原作的创作风格,是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什维采尔翻译等值理论可以运用于文本内容的等值分析,但原作创作风格的等值分析无法通过该理论得以分析。(2)所指等值和语用等值存在界限模糊。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某句译文应当归类于所指等值,还是语用等值存在着一定判断难度。由于本文的分析文本仅限于 《卖炭翁》艾德林译本,因此上述结论需要更多研究分析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