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副所长 彭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的内涵高度统一,都高度依赖于创新驱动、都强调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都着眼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1 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尤其是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激发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一是都高度依赖创新驱动。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创造性论断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21 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凸显。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更稳固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从未来产业的角度看,未来产业是发展成熟度相对较低,发展潜能极大,高度依赖于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前沿产业。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重点聚焦多学科、多技术的交叉融合,将创造出融合多领域先进技术的系统化、集成化新产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各领域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在“未来化”跃升中可能衍生出新的未来产业。此外,通过促进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二是都强调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一大特征就是涉及领域新。传统的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劳动组织等方面,新质生产力则更注重科技创新、智能化、信息化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以大数据、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为代表的生产力,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从未来产业的角度看,发展未来产业是推动现有产业升级转型的有效手段,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是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然选择。我国传统产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亟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例如,通过开发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新材料、生物技术、通用人工智能等在医疗健康、娱乐消费等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开拓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是都着眼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意味着通过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和资源整合优化等手段,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技术创新层面看,新技术和新领域的引入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从资源整合层面看,汇聚产业资本、凝聚产业创新力量、培育产业集群,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构筑发展新优势。从未来产业的角度看,未来产业将加快推动不同技术、不同产业在不同行业领域应用中重新组合,形成一系列新产品、新业态,进而构建跨界融通新模式,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政策力度持续加大。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发展,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与未来产业相关的政策文件。例如,2021 年12 月,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创建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工作。今年8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 ─2035 年)》提出,完善高效协同的新产业标准化工作体系、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等重点任务。9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时间窗口期,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例如,2022 年9 月上海市出台《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同年12 月深圳市出台《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 年)》,今年2 月浙江省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9 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技术人员在对新材料产品进行电磁目标特性检测 来源:中经视觉
核心技术不断突破。6G 领域,鹏城实验室联合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构建的“面向6G 无线高速接入原型系统及测试环境(EAGLE 6G)”取得重要进展,无线测试速率进一步提升至800Gbps,再次刷新业界纪录。量子科技领域,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及阿里巴巴、华为、本源量子等科技公司已取得多项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量子通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成果不断突破,成熟的AI 技术逐渐向代码库、平台和系统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迈向新的阶段。AI 框架正朝着全场景支持、超大规模AI、安全可信等技术特性深度探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融资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等出台多项激发国内资本市场活力举措,基础制度体系更加趋于成熟。2021 年年底,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全面打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路径。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进一步优化了前瞻性、颠覆性创新资本支持模式。2022 年5 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确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政策、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等措施。今年7 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围绕这一重要部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等部门出台多项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举措,释放出积极政策信号,将显著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平台载体建设提速。当前,我国“平台+载体+实验室”的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大科学装置方面,作为前沿领域创新的基础支撑和必要条件,多个区域中心城市竞相部署大科学装置。例如,合肥市在建、已建的大科学装置包括离子医学中心、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上海在建、已建的大科学装置包括硬X 射线、上海光源二期等。新型研发机构方面,目前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抢先加快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面,作为未来产业高端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部分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等单位,面向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开展研发布局。
市场主体抢先布局。先进通信方面,华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等企业,基于未来网络架构、通信感知融合、确定性体验、智能原生、安全可信和绿色低碳等领域技术创新开展战略合作。量子计算方面,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头部企业,积极与重点院所合作成立量子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前瞻布局量子处理器、量子计算云平台等。量子通信领域,华为、中兴等设备商,与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等合作开展政务、能源、金融领域的量子通信场景创新相关工作,聚焦量子信息网络关键技术和使能组件进行攻关,同时参与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等量子通信标准的制定。
强化顶层设计。一是加快出台国家层面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一未来产业的认识,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阶段目标、重点任务、要素保障等内容,避免泛化概念、分散力量。二是适时出台重点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针对优势特色产业先行先试,不同地区错位发展形成合力。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未来产业合理布局,探索构建创新策源地-产业承载地-资源保障地等多层次空间格局。三是依托高级别国家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咨询机构,持续跟踪国内外未来产业发展动向,研判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为国家统筹布局未来产业提供前瞻性、科学性、战略性的高质量支撑。
完善发展生态。一是推动生态主导型企业、资源优势突出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智库等设立未来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探索建设一批跨领域、跨机构、贯通创新链的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二是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加速未来技术的产业化落地进程。三是鼓励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成立标准化组织,支持相关组织、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力量,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掌握未来产业标准话语权。四是完善未来产业学科体系,加强未来产业靶向人才培养。建立未来产业人才储备库,制定“高精尖缺”人才引进目录。探索企业、高校及其他社会化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五是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风投、创投等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企业,打造“耐心资本”。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优先向未来产业相关公司、项目开展融资活动。发挥政府采购的需求侧带动作用,为前沿技术向未来产业的转化提供早期市场空间。
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对未来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探索实施容错机制,合理划定容错界限,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在未来前沿“无人区”大胆创新创业。建立未来产业中小企业库,并将其纳入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容错免责清单,为未来产业初创企业(团队)、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适时开展未来产业重大技术创新监管沙盒试点,为产业创新发展留足“试错空间”,推动创新与监管良性互动,加速重大创新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和迭代。三是做好未来产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动态评估发展进度和质量,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价、校验、调整等动态纠错机制。
突出应用牵引。一是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未来产业场景。早期验证场景聚焦研究未来技术可行性,加速未来技术创新突破;融合试验场景主要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设验证平台,实施跨界融合示范;应用推广场景主要面向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和应用迭代。二是面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元宇宙、深海空天等应用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典型未来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示范,探索未来需求空间和可行商业模式。三是谋划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未来产业集群。重点支持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等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的地区率先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坚持开放合作。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RCEP 等国际合作平台,为产业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未来产业领域的规则制度对接、产业平台共建、合作模式创新、核心技术互补、应用市场互通等工作。二是支持国内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海外并购重组,推动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三是支持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支持国内高端智库、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与世界知名跨国企业、高水平研究机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合作,组建未来产业技国际创新联盟。四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国内外未来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和互动,在未来产业关键环节确立优势,形成以国内为主,内外兼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