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萍(甘肃省甘南州电教馆 747000)
作业评价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诊断和检测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课堂评价方式单一、作业负担过重等是困扰高中一线教师的难题,也是培养学生素养、提升课业成绩的痛点。由于考试压力,很多情况下“双减”难以真正落地,但新课标和教学改革又对高中信息技术作业提出了减负、提质、增效的要求。因而,在教学评价的实践中矛盾重重,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多以应考训练为主,枯燥而机械的课堂作业导致教学有效性降低,最终使学生丧失学科学习兴趣,难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的基于精准的教学诊断策略研究势在必行。
通过对甘肃省甘南州调研,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发现,目前本区域高中信息技术作业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线教师教学负担重,教科研水平层次不齐,现阶段正处于新、旧教材替换阶段,不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跨段、跨教材教学。虽然教师已在积极自主学习新教材课程内容并主动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新教材培训活动、教学研讨活动,但是高质量的作业设计比较少,反映出教师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很多情况下,教师不得不从学科网等资源平台获取试题,或直接使用其他学校的公开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查,缺乏学情的精确诊断。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新教材实行时间不长,教师积累的试题资源有限,校本作业设计过程中的找题、码题、排版等环节,通常会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真正落实在校本作业内容设计上的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原创题目内驱力不足。因此,作业的设计不能仅依靠于教师个人的力量,而要依托于教研组的集体智慧。
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部分学校还未形成体系化的精准作业,多以活页式纸质作业为主,对作业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手段也各不相同。
以甘南州为例,有的学校依然采用全手批,学生的疑问标注在题号和答案处,教师依据批改作业时的主观感受诊断学情,或在批改作业时,将捕捉到的学生答题情况做纸质记录,仅限师生纠错使用;有的学校使用门口易测等平台,对选择题进行批阅和正确率统计,选项选择情况等数据会记录在平台;有的学校还根据每次作业情况,用Excel软件的不同工作表记录作业名称,工作表内记录学生每次作业每道题的得分情况;有的学校采用智学网等平台,记录学生每次的作业数据,并根据答题情况给予学生个人诊断报告。总体而言,以年级、学校、地区为单位,作业数据情况较难实现互通,无法总结学生作业错误和知识遗漏的共性。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业设计呈现出缺乏校本特色、内容枯燥、数据模糊、缺乏共享性以及指向性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无法对学生进行精准评价。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搭好手脚架,助力学生解决问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作业设计应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作业系统包括习题、练习和活动建议等,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测评角度来说,教师需要创建一定的真实情境,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中完成任务的实际表现加以推断。从建构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体与情境在持续互动中,不断在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
课程化的精准校本作业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本文以此模式为导向,做出如下探索。
(1)将作业评价贯穿于教学每个环节
教学环节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教学评价环节也应如此。教师应大胆尝试,将作业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课前预习是学习知识技能基础或有关联的知识内容,这一教学过程依然可以布置精准任务,设计好精准预习内容,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课中练习应体现过程性学习作业要求,能反映课堂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学科素养的提升。此环节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师生独立操作,保持创新性和连贯性。课后作业试题体现本次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复习巩固与延展提升,是教学评价的重要节点,也是教学评价的常规环节,应予以足够重视。
(2)将作业精准铺设到全部思维节点
作业内容是教师教学思维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发现,精准作业的思维可以通过诊学、导学、拓学、书面和实践等环节来实现。
诊学主要用来诊断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心理状态、能力水平、学习兴趣和认知倾向等,发现差异,发现问题,明确学习起点、理解疑难点和思维障碍点。导学主要用来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法指导、学科思维的启发,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型提炼、策略指导,对知识进行应用和分析等。拓学是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评估和创造等。书面包含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践包含一个真实、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项目包含一些与科学、技术开放性和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
将上述内容贯穿成线,可以实现思维的精准性,助力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技能,落实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3)将作业分层应用到每一个章节
在操作中,教师还可以将作业进行分层,以适应对不同层次学生检测的目的。
其中,浅层作业A 相对简单,比较容易完成,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目的,以教材知识为主,学生直接运用教材知识就可以解决。中层作业B 难度有一定增加,主要针对基础题型进行变式和综合设计,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归纳和迁移。高层作业C 较为困难,主要针对问题解决,学生需要较高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科思维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
教研是教师探索教学基本规律的过程,作业设计在教师备课前,教研组或者备课组要集体活动,分配任务后再个人活动,教师个人完成自己任务后再集中讨论。
在作业系统中,作业设计、作业数据分析、作业讲评都可以作为教研主题,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开展教研活动。以作业设计为切入点,基于个人教研、集体教研和网络教研的形式,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更有益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流程如图2所示。
在学校内部进行校本作业资源互动尝试外,还可以依托名师工作室、地区素养课堂项目组,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进行教学调研,让不同类别学校做校本化作业分享。不同层次学校、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经验、作业设计经验,教师自身有较强的归纳能力,在落实核心素养和课程改革方面有较好的方法和策略。
在教研活动上进行校本作业分享,可以给另外一部分学校参考借鉴,这个过程也是对校本作业的重新反思和整理。
利用多元方式跟踪学生学习过程,采集学习数据,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状况,改进学习,优化教学。
采集常态化的作业数据,基于数据对作业多维分析,可更加全面、精准掌握学情,依据最近发展区和差异教学理论开展精准教学,形成个性化的错题本、诊断报告、学科疑难问题内容等,既减轻负担,也提高学习效率。
不同的作业数据类型如图3所示。
图3 作业数据类型
对作业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可得到作业属性信息(学段、知识点、章节)、作业使用信息(来源、更新时间)、作业选用信息(难度、得分率)等。在此基础上,优化作业数据标签,优分作业类型,优选作业题目,打造校本、区本、市本作业库,以达到资源共享、解放教师负担、精准评价和检测的目的。
从传统角度看,教学与作业目标一致都是为了量化评价的实现,继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在“双减”背景和新课程改革要求下,这种评价结果逐渐发生改变,评价方式也必将发生改变。精准作业、校本作业、优化作业、指向未来的作业设计等理念相继被提出,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研究和证明其有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理论知识做支撑,且操作性更强,因此,学生课堂评价考察理应变革。基于学科特点,这种变革最大的目标应是突破传统条框约束,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学科背后所渗透的理念、知识和素养,掌握其固有的规律性,明白学科价值内涵。
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实践中设计了知识型作业(掌握知识概念、理解知识应用范畴)、纠错型作业(提炼共性错误,纠正知识偏差)、提升型作业(突破单元限制,提升基本素质)和复习型作业(根据记忆曲线,复习知识内容)等,不但精选题型,还加入了大量原创内容。这些作业也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把作业带到机房,甚至拷贝回家完成。作业评价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笔批、面批,将其立体化、全过程化,采用线上批改、学习小组互助批改、家长督促等方式。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基于精准作业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广大教师要提升自我、加强合作,注重打造多层次评价模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全方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