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解对鲜湿米粉入味特性的影响

2023-10-19 02:49陈莉莉高晓惠程谦伟孟陆丽陈通甘静怡
食品工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白度固液质构

陈莉莉,高晓惠,程谦伟,孟陆丽,陈通,甘静怡

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柳州螺蛳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柳州 545006)

鲜湿米粉是我国传统的淀粉凝胶食品,是以籼米为原材料,经粉碎、发酵、糊化、陈化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米制品[1]。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米粉的风味口感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现在的需求,因此需要改进米粉的加工工艺来提高米粉的品质。卫攀杰等[2]通过对鲜湿米粉质构特性进行分析发现,籼米的凝胶强度越大,制作出的鲜湿米粉咀嚼性和弹性越大。胡秀婷等[3]通过添加大豆分离蛋白制作米粉发现,大豆蛋白可抑制淀粉回生,赋予其多孔结构,增加持水性,有利于米粉在保藏过程中提升品质。张建初等[4]通过改进米粉的生产工艺来改变米粉内部结构,使其产生均匀密集的气孔,增加吸盐吸油性,提高米粉的入味特性。Kim等[5]通过加入谷氨酰胺转移酶来制备米粉,研究发现米粉内部蛋白质间会发生交联,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从而使米粉的蒸煮损失率和米粉汤的浑浊度下降,这表明可以通过改变米粉的内部结构来改善米粉的品质。Martin等[6]将米粉中的部分蛋白质去除后发现会影响米粉的黏度,导致淀粉凝胶的黏性增大,这说明蛋白质能影响米粉的质构特性。宋娜等[7]用风味蛋白酶、复合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来提取大米蛋白,经过比较发现,碱性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最高,它可以通过水解蛋白质中的大部分肽键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8]。

此研究以珍桂米为原料,在制粉过程中加入碱性蛋白酶,研究了酶解温度、固液比、加酶量、酶解时间对鲜湿米粉的入味性、质构特性和白度的影响,以期能通过酶解来改变鲜湿米粉的品质,为改良米粉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珍桂米和马铃薯淀粉(市售);碱性蛋白酶(作用pH 9~12,作用温度40~50 ℃,酶活,浙江安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复合磷酸盐2号(河南前志食品有限公司);石油醚、硝酸、盐酸、乙酸、乙醚、乙醇、铬酸钾(四川西陇科学有限公司);亚铁氰化钾(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硝酸银(天津市赢达稀贵化学试剂厂);基准氯化钠(广东达濠精细化学品公司);乙酸锌(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

1.2 仪器与设备

DFY-1000 C磨粉机(温岭市科技机械有限公司);DZF-6050真空干燥箱(上海云泰仪器仪表有限公司);WSC-S测色色差计(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CT3-100质构仪(BROOKFIELD公司);HH-S 4数显恒温水浴锅(江苏金怡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米粉制备方法

根据邓静娟[9]的方案做出改进:大米→除杂→粉碎→过筛→米粉调湿搅拌→酶解→加入马铃薯淀粉和复合磷酸盐磨浆→静置过滤→糊化→揉滚成型→挤丝→蒸熟→冷却水洗。

1.3.2 单因素试验

控制酶解时间2 h、固液比1∶1(g/mL)、加酶量(E/S)0.8%,考察酶解温度对米粉品质影响;控制酶解温度45 ℃、酶解时间2 h、E/S0.8%,考察固液比对米粉影响;控制温度45 ℃、酶解时间2 h、固液比1∶1(g/mL),考察加酶量对米粉影响;控制酶解温度45 ℃、E/S0.8%、固液比1∶1(g/mL),考察酶解时间对米粉影响。

1.4 鲜湿米粉品质的测定

1.4.1 质构特性测定

将揉滚成型的米团放入模具中制成直径为21 mm,高为12 mm的圆柱体米团,取3个米团放载物台上,用质构分析仪测定,选取质构仪的探头型号TA 43,测试速率和返回速率均为2 mm/s,触发力为5 g,两次压缩时间的间隔为3 s,重复3次[10]。

1.4.2 入味特性测定

1.4.2.1 吸油率测定

参照禚林娜等[11]方法,称取100 g米粉放入500 mL沸水中,添加6 g食用油,蒸煮2 min后捞起沥干,采用酸水解法测定米粉的吸油率,每组试验3个平行样。

1.4.2.2 吸盐率的测定

米粉的吸盐率测定参照GB 5009.4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

1.4.3 白度测定

参照Weng等[12]方法,用WSC-S色差分析计来测定米粉的L*、a*、b*值,以白度计配置的标准白板为基准来测样,样品的白值(WI)按照式(1)计算。

式中:L*为明度物体表面的明亮程度,其值越大越明亮;a*为红绿值,+方向代表红色增加,-方向代表绿色增加;b*为蓝黄值,+方向代表黄色增加,-方向表示蓝色增加。

1.5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画图,分析酶解温度、固液比、酶解时间、加酶量对鲜湿米粉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酶解对鲜湿米粉质构性质的影响

2.1.1 酶解温度比对米团质构的影响

分别考察酶解温度为35,40,45,50和55 ℃时对米团质构的影响。由图1可知,初时随着酶解温度的逐渐提高,米团的硬度和咀嚼性整体下降,酶解温度低时,酶的活性也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当酶解温度升高时,酶的活性也升高,蛋白质分子的立体结构也会伸展开来,这样酶与蛋白质间会充分接触,作用增强[13],蛋白质逐渐会被水解,大米蛋白与米粉间形成的网状结构也会被破坏[14],米团变得松软,硬度降低。当酶解温度过高时,酶失活,水解蛋白质的能力变弱,硬度和咀嚼性开始升高,这与贺萍等[15]研究大米蛋白质含量对鲜湿米粉品质的影响结论一致。

图1 酶解温度对米团质构的影响

2.1.2 固液比对米团质构的影响

分别考察固液比为1∶0.6,1∶0.8,1∶1,1∶1.2,1∶1.4(g/mL)时对米团质构的影响,由图2可知,随着固液比的减小,米团的硬度和咀嚼性不断下降。原因可能是米浆中的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后,淀粉与蛋白质形成的网络结构被破坏,结构变疏松,硬度和咀嚼性下降[16]。在固液比1∶0.6~1∶1(g/mL)时,米团的硬度和咀嚼性下降较快,而后逐渐缓慢下降。

图2 固液比对米团质构的影响

2.1.3 加酶量对米团质构的影响

分别考察加酶量(E/S)为0.6%,0.8%,1.0%,1.2%和1.4%时对米团质构的影响。由图3发现,加酶量在增大的同时,米团的硬度和咀嚼性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加酶量(E/S)为0.8%时,米团的咀嚼性和硬度最好。当碱性蛋白酶逐渐增大达到适量时,酶和蛋白质充分接触,米团中的蛋白质被水解,结构不再紧密,致使米团的硬度和咀嚼性降低[17]。

图3 加酶量对米团质构的影响

2.1.4 酶解时间对米团质构的影响

分别考察酶解时间为1,2,3,4和5 h时对米团质构的影响。由图4可发现,酶解时间在延长的同时,米团的硬度和咀嚼性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可能是因为在酶解时间较短内,酶还没充分发挥其作用,酶水解蛋白质比较有限,而伴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蛋白质逐渐被碱性蛋白酶酶解,打破了米团内部的结构平衡,致密程度有所下降,米团的硬度和咀嚼性逐渐降低。

图4 酶解时间对米团质构的影响

2.2 酶解对鲜湿米粉入味性质的影响

2.2.1 酶解温度对鲜湿米粉入味性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在酶解温度不断增大的同时,米粉的吸盐率先缓慢上升后下降,吸油率的趋势则相反。在酶解温度为45 ℃时,入味性效果较好,这可能是因为在45 ℃左右,酶活性较高,酶解速率较快,大部分蛋白质逐渐被水解,米粉内部的结构被破坏变得疏松[14],盐分子进入米粉内部,吸盐率增加。在酶的作用下,大米蛋白的肽链被水解成氨基和羧基等亲水性的基团,导致米粉持油性降低,吸油率下降[13]。当酶解温度过高时,蛋白酶失活,此时吸油率会上升,吸盐率下降。

图5 酶解温度对米粉入味性的影响

2.2.2 固液比对鲜湿米粉入味性的影响

由图6可知,吸油率伴随着固液比的减小先上升再下降,吸盐率则先上升后平稳下降。在固液比为1∶0.8(g/mL)时有最大吸盐率和吸油率。当固液比大时,体系的浓度过大,从而使酶与蛋白间传质受到抑制,使得水解缓慢[18]。而固液比过小时,不利于蛋白质与酶的结合,导致水解速度变慢,当固液比为1∶0.8(g/mL)时最佳,这时酶能充分和蛋白质结合并水解,米粉结构变得疏松,脂肪和盐分子开始进入米粉内部,入味性上升。

图6 固液比对米粉入味性的影响

2.2.3 加酶量对鲜湿米粉入味性的影响

由图7可知,随着米粉中碱性蛋白酶含量的增加,米粉的吸盐率和吸油率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在加酶量0.8%处有最大吸盐率和吸油率。当加酶量较少时,酶解能力有限,随着加酶量的渐渐增多,蛋白质被水解,大米蛋白与米粉形成的网状结构被破坏,结构变得疏松,入味性增加。当碱性蛋白酶含量过多时,大米蛋白的肽链被水解成氨基和羧基等亲水性的基团[13],米粉的持油性降低,吸油率降低。综上所述,碱性蛋白酶的最适宜添加量为0.8%,此时米粉入味性最好。

图7 加酶量对米粉入味性的影响

2.2.4 酶解时间对鲜湿米粉入味性的影响

由图8可知,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米粉的吸盐率先缓慢下降后上升,在酶解时间4 h时有最低吸盐率。米粉的吸油率呈缓慢下降趋势,可能是随着酶解时间不断增加,蛋白质被水解成氨基及羧基等亲水基团,导致米粉的持油性降低,吸油率下降[19]。

图8 酶解时间对米粉入味性的影响

2.3 酶解对米粉白度的影响

2.3.1 酶解温度对鲜湿米粉白度的影响

由图9可知,随着酶解温度的升高,WI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酶解温度为45 ℃时米粉的WI最大。可能因为45 ℃时酶活性较大,充分发挥作用,部分蛋白质被水解,矿物质从米粉中流失,从而使米粉的灰分含量变少,WI值增大[20-21]。

图9 酶解温度对米粉白度的影响

2.3.2 加酶量对鲜湿米粉白度的影响

由图10可知,加入蛋白酶后,初期米粉的白度稍有所降低,在加酶量(E/S)为0.6%~1%之间,米粉的WI值变化不明显,当加酶量(E/S)大于1%时,白度有明显下降,说明加入过多的蛋白酶会影响米粉的WI值。

图10 加酶量对米粉白度的影响

2.3.3 固液比对鲜湿米粉白度的影响

由图11可知,随着固液比的变化,米粉的WI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固液比为1∶0.8(g/mL)时,米粉有最大的WI值。当固液比不断减小时,溶液体系中的浓度不断减小,不利于酶和蛋白质接触,酶解效果不明显,米粉中的矿物质流失较少,灰分含量增多,WI值降低,这与陶华堂[20]的研究结果一致。

图11 固液比对米粉白度的影响

2.3.4 酶解时间对鲜湿米粉白度的影响

由图12可知,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WI值整体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 h处有最大白度值,可能这时酶解时间适宜,米粉内部的蛋白质被碱性蛋白酶水解,结构变得疏松,矿物质开始从蛋白质与淀粉形成的结合物中逐步向外释放,导致体系中灰分含量变少,WI值升高。当酶解时间大于3 h时,米粉的白度明显下降,说明延长酶解时间会导致米粉WI值降低。

图12 酶解时间对米粉白度的影响

3 结论

碱性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使蛋白质和淀粉的结构及相互作用发生改变,影响米粉的理化性质,进而使米粉的入味性、质构特性得到改善。研究了不同的酶解温度、固液比、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对米粉的入味性、质构性、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适宜的碱性蛋白酶制成的米粉入味性、硬度和咀嚼性有所提高,白度有所下降,且酶解温度和固液比对米粉质构影响较大。在酶解温度45 ℃、加酶量(E/S)0.8%、固液比1∶0.8(g/mL)、酶解时间2 h时制备的米粉品质较好。通过利用碱性蛋白酶来制备鲜湿米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吸盐吸油性,改善鲜湿米粉难以入味的缺点,对米粉的生产、销售和品质的改良具有一定意义。

猜你喜欢
白度固液质构
日本の寒地,北海道の稲作限界地帯におけるもち米の精米蛋白質含有率および米粒白度の年次間地域間差異とその発生要因 (日语原文)
我国新一代首款固液捆绑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成功首飞
马铃薯泥肉丸的加工及其质构特性研究
基于荧光增白织物的白度公式评价
固液结合复合酶在保育猪日粮上的应用研究
多次洗涤对面料白度的影响分析
固液分离旋流器壁面磨损的数值模拟
影响小麦粉白度的主要因素
基于热风干燥条件下新疆红枣的质构特性
不同工艺条件对腐乳质构和流变性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