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荣
(闽南师范大学 党委(校长)办公室,福建 漳州 363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43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影响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当前,随着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生存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数字时代。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把握数字时代要求,明确提出构建数字强国的战略任务。数字时代的到来,促进数字技术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融合发展,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教育场景、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均产生深刻的影响。数字化教育是引领未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浪潮,是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时代既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也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的困境。顺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消除数字壁垒、缩小数字鸿沟,充分把握数字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机遇与困境,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危机应对能力,形成“数字+意识形态教育”的全新模式,是新时代高校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字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为能够精准把握教育对象、智能推动教育内容、有效革新教育场景。
差异化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不同的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的表现和诉求各有不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就是通过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引导,向学生传递正确政治立场、主流价值观念等,帮助学生成长为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必然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往往缺乏对教育对象的精准把握,忽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特点。数字时代主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引擎,并日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教育、娱乐等形成深度的关联,逐渐勾勒出数字化生存的现实图景,即人们的信息消费、娱乐爱好、生活轨迹等以数字化方式开展和记录,并形成特定的“个体画像”。“个体画像”基于大数据洞察,主要根据人们的网络行为,智能分析出人们的生活、学习、爱好等特征,刻画出用户个体全方位的特征,从而做到精准把握个体发展特点和个性诉求。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对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和个性需求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对比和分析,精准掌握教育对象的整体情况和特殊情况,分析教育对象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从而科学全面地制定意识形态教育计划、系统有效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教育内容能否为学生所接受、理解和认同,深刻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教育内容只有契合学生的需求,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和外在的行为导向。数字时代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更加人性化、智能化,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供给的“菜单定制”,即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智能推送教育内容,为个性化内容供给提供了可能性和便捷性,因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在方案制订中链接教育对象信息、教育资源信息、教育环境信息三大类的复杂数据,并根据每个教育对象的特质单独设计出多套教育方案以供选择”[2]135。总的来说,数字技术能够通过分析学生的阅读、浏览、转发、评论、互动等互联网行为,有效捕捉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需求和内容偏好,并形成可视化的数据建模,以此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数字时代独有的智能算法推荐能够科学配置各种意识形态教育资源,通过根据不同学生的内容需要和内容偏好智能推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从而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供给的个性化发展。智能算法推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学生网络行为变化对已有的数据建模进行更新,与时俱进地分析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新需求,进而根据新的需求智能推动新的内容。
数字时代带来虚实结合的全新教育场景,能有效革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场景。“场景是基于客观时空的环境氛围和主观感受的综合,它内在地包含时空、情境、感受三个关键要素。”[3]93数字技术打破传统的教育场景,搭建起交互式和沉浸式的全新教育场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器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更具实效性、时代性、技术性。一方面,数字技术能搭建交互式教育场景。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场景呈现出交互式的特点。交互式教育场景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APP等的作用下,为学生打造出自由平等交流的教育模式,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交流互动的教育氛围。交互式教育场景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搭建沉浸式教育场景。沉浸式教育场景突出地体现为“身体在场”,能为学生打造立体化、可视化、动态化的教育体验。沉浸式教育场景主要依托VR、AR、MR等数字技术,将现实生活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以拟真形式呈现,为学习打造虚实结合的教育场景,并支持学生通过多维感官进行感知和体验,促使其完全置身于具身化、立体化、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中,从而增强学习的身心沉浸感,提升对教育内容的认可。数字技术能够赋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场景的革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场景实现时代转换,从而为学生自觉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创造全新的教育场景。
数字时代的到来,既让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让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教育设施数字转型亟待完善、教师队伍数字素养亟待提升、教育资源数字转化亟待加强等现实困境。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对象是青年学生,而青年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新颖、新鲜的事物,这是青年学生的天性。习近平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4]4特别是随着数字时代的深入发展,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日益趋向数字化,这就昭示数字教育方式更加贴近当代青年学生,更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高校实现数字技术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是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主动走近青年学生、贴近青年学生,进而满足青年学生新的教育诉求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高校教育设施的数字转型还尚未得到全面的推进,主要体现为数字教育设施引进与安装比例不高。很多一部分高校由于数字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教育经费有限等原因,尚未建设好一批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虚拟教研室等,从而导致数字技术未能很好地赋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策划者、组织者、开展者、管理者,主导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全过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教师。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明提升教师队伍数字素养的重要性。数字时代的到来,对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新要求。2021年10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明确指出:“开展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中小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持续壮大高水平数字技能师资力量。”[5]可见,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素养是数字时代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部分高校教师队伍仍然缺乏较高的数字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未能主动把“数字+教育”的理念纳入自身教育理念之中,因而在教育理念上跟不上数字时代发展的脚步;其二,无法熟练地利用数字技术多渠道获取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因而在教育资源运用和案例展示方面缺乏丰富性;其三,无法很好地运用数字设备、数字平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因而在教育模式上不能与时俱进。这些问题都要求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提升教师队伍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力,确保教师队伍拥有过硬的数字素养。
数字呈现是数字时代的突出特点,即通过数字技术能够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体存在物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形成可复制、可移动、可传输、可分享的磁介质数字资源,如物质形态的文物、遗址、基地等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加以复刻,形成数字资源以供教育教学使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要引导学生学习贯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生培养成为坚定拥护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要引导学生从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体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从而把广大青年学生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然要借助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教育,但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难以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所充分挖掘和利用。因而,借助数字技术把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复刻与储存,进而建构起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是数字时代下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引擎。然而,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全国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化程度并不高,导致红色文化资源难以被充分挖掘和使用。数字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就是教育资源的数字转化程度不高,不能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这就要加强教育资源的数字转化,把跨越时空而具有意识形态教育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转换成为便捷的数字文化资源,为有效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基于数字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机遇和困境,要通过加强数字设施建设、加强数字素养培育、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加强数字赋能作用等对策,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当前,数字技术日益成为驱动人类教育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重塑教育场景、创新教育模式等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方向,只有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度对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叠加、倍增效应,才能有效做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这就要加强数字技术的引进,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向数字化教育转型。要在校园内广泛加强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推动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建设一批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等,全面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数字化水平,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能够充分利用5G技术打造高清直播课堂、利用AR和VR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场景、利用AI和大数据定制个性化教学等,让学生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有效接受意识形态教育。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度推进,数字时代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队伍的数字素养培育成为迫切的时代要求。一方面,要推进全面学习,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教育理念。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技术在赋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的创造性、体验性和启发性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弱化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风险挑战。特别是数字时代下,全球多元信息高速自由流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也随之大范围进入学生的视野,极大地冲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要与时俱进地革新教育理念,把数字教育理念纳入自身教育理念之中,既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对意识形态教育场景、模式、内容、评价等方面的强大赋能作用,也要科学认识到数字技术对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风险挑战,做到全面学习数字技术带来的利与弊,科学树立正确的数字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探索多样态培育模式,提升意识形态教育队伍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人类社会向数字时代的转型,要求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队伍数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构建面向每位教师、适合每位教师的更加开放灵活的培养模式。这就要充分运用慕课、微课、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为教师队伍提供便捷的、自由的、多元的、智能的学习生态,使教师队伍能够灵活参与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数字教育能力。
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高校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快构建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高校更好地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支撑。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加强资源转化,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再生。要运用数字技术对不可再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再现与数字保存,以数字化形式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的循环利用与保护,确保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的价值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发挥,使其成为筑牢学生正确政治立场、塑造学生主流价值观念、充盈学生精神境界、丰富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加强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库。“数字技术具有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的特点,能够快速高效地把分散的优质资源聚合起来,突破时空限制,跨学校、跨区域、跨国家传播分享,让那些身处不同环境的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渠道。”[6]高校要打造意识形态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构形成意识形态教育资源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数字资源库,为教育者便捷、快速、高效获取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创造通道。
数字技术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能有效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其一,通过数字赋能开展意识形态个性化教育。“数字教育能够在个性化地学、差异化地教、科学化地评等各方面发挥独特优势,通过信息跟踪挖掘、数字回溯分析、科学监测评价等,描绘学生成长轨迹,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5]要充分发挥AI、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对学生进行“个体画像”,形成教育知识图谱,全面分析不同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的现实需求和存在问题,找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诉求,并有针对性地实行个性化教育,推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从“千人一面”到“私人定制”转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其二,通过数字赋能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生产与推送。数字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生产更具技术性和智能化,可以通过教育资源检索与筛选等功能,快速获取全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并且能够通过配置相应的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对意识形态教育资源进行数字技术转化,制作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同时,在对学生进行“个体画像”的基础上,通过智能算法推荐把形式多样的教育内容推送给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在意识形态教育层面的需求。其三,通过数字赋能开展意识形态教育评价。教育评价事关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长远发展。数字时代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够对意识形态教育评价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建模、可视化分析和个性化反馈,全面揭示和综合评价教育效果,有效提升意识形态教育评价的便捷性,为高校持续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供重要的效果反馈。
总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日益成为变革教育理念、重塑教育方式、引领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只有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的强大赋能作用,形成“数字+教育”的全新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肩负着重大的育人使命,必然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建设数字强国的战略部署,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数字+教育”的整体规划,不断依托数字技术的强大赋能作用推进教育资源、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