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强 黄美勤
摘 要: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小学生运动健康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运动指标、体质指标和竞赛指标进行评价,反映学生体育与健康的修习情况与行为表现、学习目标达成程度。
关键词:运动健康评价;教与学;区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9-0017-02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法》,2022年7月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小学生综合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实践五个方面。运动健康主要反映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修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和学生参与校内外体育比赛的情况,包括身体机能、形态状况、运动能力,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生活的方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关注学生运动特长的培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与考试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态度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成效、健康行为等信息,依据学业质量对所反映的核心素养水平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依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及《指导意见》,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小学生运动健康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运动指标、体质指标和竞赛指标进行评价,来反映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修习情况、行為表现和学习目标达成程度。评价重点体现参与和表现两方面。
一、运动指标评价: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
运动指标是指学生课程学业水平,评价学生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基本情况,占评价指标体系的50%(即50分)。与以往评价最大的不同就是发生了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转变。
(一)评价内容
1.行为表现(10%)
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状况、学习态度、遵守常规与规则、健康行为等进行评定。
2.专项运动技能(或基本运动技能)(30%)
包括综合技能测评(10%)(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行测评)、运用技能测评(15%)(对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体现进行评定)、运动认知测评(5%)(对项目认识、比赛意识、专项知识及规则等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3.体能(10%)
对专项运动技能或基本运动技能所需要的相应体能进行测评。
(二)评价方式
1.自评与师评相结合
通过自评与师评的方式记录出勤、学习态度、是否遵守常规与规则以及健康行为表现等内容。
2.随堂检验与纸笔测试相结合
通过表现性任务的完成情况,测试学生的综合技能及运用技能,并通过纸笔测试对学生的运动认知进行评价。
(三)评价特点
1.过程性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突出学习态度、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素养的发展。
2.真实性
对于专项运动技能(或基本运动技能)改变只重视运动结果的评价方式,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根据学生在真实情境(对抗、通关挑战)中运用所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试,突出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实践创新能力及协同合作能力的评价。
3.隐含性
对于体能避免重复性测试,通过专项运动技能(或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发展与专项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激发学生锻炼体能的兴趣,重视健康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建议
1.关注学练过程中的行为性表现
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在学习过程中变化发展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练过程中的固态行为(出勤、是否遵守常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学练过程中的动态行为(学习态度、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体现以及成绩的增量)。
2.创设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任务
在日常教与学过程中,创设真实学习情境下的表现性任务,让学生在学练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运动认知,深度理解运动项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发展运动项目中的专项性体能
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运动项目(或基本运动技能)中的专项性体能,在专项运动技能中发展所需的体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发展体能。
二、体质指标评价:从囿于存量向勇拓增量转变
体质指标是指学生参与校内外锻炼情况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评价学生体质发展状况,占评价指标体系的30%(即30分)。与以往评价最大的不同就是发生了从囿于存量向勇拓增量的转变。
(一)评价内容
1.校内锻炼(5%):每天参加大课间或阳光乐园活动。
2.校外锻炼(10%):每周至少2次以上,包括周末体育俱乐部、亲子活动、社区活动等。
3.达标锻炼(15%):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得分×15%,重点观察学生的达标成绩与上学期相比有否增值,增值者加2~10分。
(二)评价方式
1.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达标成绩的前后相比有否增值。
2.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线下是对校内锻炼的参与率进行统计,线上是通过信息技术设备对校外锻炼数据进行采集。
(三)评价特点
1.专项性
设置“专项运动项目”大课间,把“课中学”的运动项目与大课间和阳光体育活动结合,把专项运动的练习方法融入到大课间或阳光体育活动之中,真正达到“学、练、赛、评”一体化。
2.联动性
在校内普及锻炼的基础上,关注社区、家庭体育锻炼意识与氛围的构建,运用健康平台、ATP等信息技能设备对锻炼数据进行采集来评定学生参与锻炼的行为,重视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
3.增值性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采用增值的方法进行评定,突出学生的发展性,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
(四)教学建议
1.构建一体化校园体育文化:建议结合各水平段的课程学习内容及要求,合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构建“课中学、课间练、课余赛”的一体化校园体育文化。
2.建立家校社共育联动机制:加强课内教学与校内外锻炼的有机结合,建立家校社共育联动机制,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逐步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三、竞赛指标评价: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
竞赛指标是指学生参与比赛的状况,评价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标赛的次数及获奖情况,占评价指标体系的20%(即20分)。与以往评价最大的不同就是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
(一)评价内容
校内竞赛与区级以上竞赛(20%)。
1.每学期参加校内外比赛三次以上,获得竞赛参与评价保本分12分,每增加一次加2分。
2.比赛获奖加分(校级比赛一次+1分、区级一次+2分、市级一次+3分、省级一次+4分、国家级一次+5分),比赛获奖加分属于增值分。
(二)评价方式
档案袋评价:对每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记录校内外比赛的次数以及比赛获奖情况。
(三)评价特点
1.参与性
立足校园比赛,树立全民参赛意识,运用校园全运会(每月一赛)、《国家学生健康锻炼标准》运动会、每月单项竞赛、联赛等形式,采用全员参与和选择性参与的多元竞赛方法,构建“有比赛、能比赛、会比赛”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让所有学生都投入到体育比赛之中,达到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
2.差异性
学生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能参加区级以上比赛且能获奖的学生,要创造条件积极鼓勵他们参加,关注其特长的形成与发展,在比赛中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教学建议
1.完善校园竞赛体系
根据学校特色,建议采用“课中学、课间练、课余赛”的方式,通过每月单项竞赛或集体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体育竞赛,并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多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各级竞赛,从而完善校内外体育竞赛体系。
2.发挥特长学生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差异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及运动优势,在比赛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成功感。
(五)评价等级
评价等级采用赋分制:根据运动指标、体质指标、竞赛指标三个维度得分的总和进行年级(或班级)排名,分为四个等级。★★★★★:年级(或班级)人数的40%;★★★★:年级(或班级)人数的41~80%;★★★:年级(或班级)人数的81~95%;★★:年级(或班级)人数的96~100%。
评价是“指挥棒”,无论是运动指标、体质指标还是竞赛指标的评价,都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真正撬动教与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