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琼 刘方方 费志丽
摘 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落实,“幸福体育课程模式”顺势而生,它符合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基于一体化专题研究,解析“乐、动、会”的内涵,明晰及其指向的幸福感,探索聚焦“乐、动、会”打造幸福体育课堂的方向与路径,通过有效组织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幸福,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为学生身心健康与幸福人生奠基。
关键词:幸福体育课堂;一体化;“乐、动、会”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3)09-0011-02
于素梅博士提出的“幸福体育课程模式”顺应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需求,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是体育课程标准走向课堂的重要举措,更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突破口。在理解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指向“乐、动、会”的基础上,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模式的实施主体,需要进一步理顺“乐、动、会”与幸福体育课堂的关系,探索“乐、动、会”体育课堂指向幸福感的内在逻辑,构建幸福体育课堂的实施路径与方法,为幸福体育课程模式走向体育课堂提供可沿用、可推广的范式。全国读者围绕如何打造“乐、动、会”幸福体育课堂展开研讨,探索幸福体育课堂模式的实施路径,分享课堂教学创新成果。
一、解析“乐、动、会”的内涵
在理解幸福体育课堂中的“乐、动、会”方面,主持团队认为,“乐、动、会”幸福体育课堂提倡的是新快乐体育教学方式。“乐”是幸福感最直观的表现,不仅体现在学生因获得而“乐”,也包含了学生因参与比赛竞争而“乐”,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而“乐”等内心更深层次的快乐。“动”是具有指向性的动。有趣的“动”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准确的“动”保证科学锻炼,合理的“动”确保密度负荷适中,安全的“动”是提前防范可能伤病,有效的“动”是促进和体现目标的达成。“会”是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做”到“做”,从“不能”到“能”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来自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代表纷纷发表各自观点。一是“关系说”:江苏张炜、深圳曾庆义老师认为,“乐、动、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割裂的,而是螺旋上升的。“乐”促进“动”,“动”促成“会”,“会”感到“乐”。二是“特征说”:安徽胡为为老师认为,“乐、动、会”是幸福体育课堂的显著特征。三是“位置说”:浙江高红梅、陕西张磊老师认为,“乐”在“乐、动、会”中处于首要地位,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知到的愉悦感、幸福感。“动”是体育课堂的基本要求,要动得准确、动得够量、动得有效、动得安全。“会”是学生运动能力的综合特征,指向让学生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的“五会”培养与发展。陕西师英果老师认为,“乐”是幸福体育课堂的首要环节,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运动成为“快乐”之源;“动”是幸福体育课堂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开拓全面发展动的空间;“会”是幸福体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四是“功能说”:安徽唐海燕老师认为,“乐”是打造幸福课堂的前提和保障,也是为“动”和“会”建立基础和保障;“动”是体育学科最本质的特性,更加重视身体的活动和体验;“会”是针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最终让学生达到“学会”的目的。江苏省曹峻凡老师认为,“乐、动、会”体育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通过趣味性教学和多样化运动项目,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练。同时,设定合理目标和检验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训练能力和自控力。
特邀专家安徽省体育教研员吴桥老师认为,“乐、动、会”是幸福体育课堂的表征和指向,与幸福体育课堂之间的价值追求和底层逻辑是一致的,都是指向人生对幸福的终极追求。反之,幸福体育课堂是“乐、动、会”的重要载体,可用“乐、动、会”三个指标去评价幸福体育课堂。“乐”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变化;“动”是需要动脑与动体的统一;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的“五会”是一种整体性要求。
二、指向体育课堂的幸福感
于素梅博士指出幸福体育课程模式重视让学生幸福地参与体育运动,获得幸福感。追求幸福课堂,获得指向幸福的愉悦感、欣喜感、存在感、满足感、获得感、成就感的“六感”。在体育课堂中,“乐、动、会”与幸福感之间有明确的指向性。主持团队认为,“乐”指向的有相互合作的愉悦感、帮助同伴获得的存在感、走向成功的欣喜感。“动”指向有积极克服困难、成就自我的滿足感、运动过后超越自我的愉悦感。“会”指向有动作完成之后的成就感、学法创新的获得感、同伴之间相互欣赏、助人为乐的满足感、战胜对手获得的成就感。
谈到指向幸福感,厦门林秀宽老师认为,关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快乐、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得愉悦感与欣喜感;关注运动密度和强度,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求,获得存在感与满足感;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让学生最终达到“学会”的目的,感受获得感与成就感。福建吴超、浙江陈夏露老师认为,可以通过趣味游戏、情境导入等,体会愉悦感与欣喜感;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强度及难度、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等,体会存在感与满足感;通过优生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等,体会获得感与成就感。扬州陈修修老师以执教的小篮球《行进间变向运球》一课为例,利用学科融合和主题思路引导学生进行热身活动、探究性练习和小组合作练习,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感受到乐趣和挑战,提高技能和体能,从而获得幸福感。
基于以上观点,特邀专家福建省体育教学名师陈煌老师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促成学生在体育课当中获得幸福感。一是创设情境、创新教法、创造器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合理的运动、适宜的负荷,注意安全,加强科学的运动,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存在感和满足感;三是掌握技能、发展体能、形成品德,促进有效的“学会”。
三、落实幸福课堂的实践
“乐、动、会”幸福体育课堂的打造,不仅涉及对“乐、动、会”的理解,而且还需探寻“乐、动、会”与幸福的关联,更要有能够真正打造幸福体育课堂的可行性措施[1]。主持团队认为,关于“乐”,通过对动作的体验,感受动作的内在机制,获得理解之乐;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在相互合作过程中进行主动学练,获得合作之乐;以问题导向、创设情境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获得探究之乐。关于“动”,学练趣味化,让学生“生趣”地“动”;任务为导向,有目的地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有层次地动;较高的运动密度、合理的运动强度,有质量地动。关于“会”,学生能够深度理解教学内容的“会”;从应用的角度,完成有质量的动作的“会”;能够在比赛、实践中体现运动能力的“会”;在学习方式上,能够实现创新的“会”;在比赛中,体现体育课堂育人功能的“会”。
名师工作室的代表从不同角度给幸福体育课堂“支招”。安徽胡彬老师认为,从满足学生需求视角实施“乐、动、会”的幸福体育课堂,精准把握学生在“学、练、赛、评”各个环节中的运动需求,呈现“乐、动、会”的幸福体育课堂。天津黄琴老师认为,可以通过创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准确把握学情、精准实施分层、“学、练、赛”层层推进、建立“常赛”机制、重视评价跟进等,着手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学生乐在其中,从而达到“乐、动、会”的课堂效果。福建连振杰老师针对“动”进行了具体的设计,精讲多练、少等多动,“动”得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鼓励学生,“动”的有质量;以问题链为导向,培养学生“脑动”与“体动”相结合,“动”的拓展。福建朱守敏老师认为,在“乐”的环节中,通过多样化、创新化、趣味化的练习方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让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体验快乐感、愉悦感;在“动”的环节中,分组合作、问题导向,既动脑又动体;在“会”的环节中,学会创新、学会应用、学会练习,体现体育的“育人”综合价值。江苏王晓雯老师提以执教的二年级《打果子》一课为例,采用了跨学科(劳动+体育)融合教学,通过纸球投掷练习和趣味游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劳动习惯品质,实现跨学科融合,助力学生幸福成长。
特邀专家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杨浩老师认为,对于乐动会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不应该局限于一堂课的表达,而应该指向于评价标准的建立。关于“乐”的指标,包括情绪反应与参与程度;“动”的指标,包括合理性与时效性;“会”的评价指标,包括语言表达、身体呈现、行为方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博士指出,“乐、动、会”幸福体育课堂提倡的是新快樂体育教学方式、智能化体育教学方式和整合式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一体化”真正落实幸福体育要以人为本,真正为学生服务,关注学生兴趣,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幸福体育课堂现构建的具体思路是通过合作创新、课程融合、“五育”并举,充分发挥体育育人价值,推动体育教育发展。
随着研讨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对“乐、动、会”的认识更深刻,方向更正确,幸福体育课堂教学实施思路更清晰。希望广大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指向幸福的体育课堂中“乐、动、会”的重要性及其具有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共同推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彭庆文.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下的幸福感追寻与实践方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