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至秋 刘福恒 李元君 孙璐璐
1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山东青岛 266109 2 青岛农业大学实验室管理中心 山东青岛 266109
实验实践教学对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理论知识只有在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后才能转化为综合素质,更好地发挥作用。按照我国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培养的,所以,高校教学实验室成为学生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基地,其作用不可替代。实验技术人员是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与管理者,在实验室日常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2]。
科技改变世界。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速,随着“新工科”“新农科”“新商科”等国家教育战略的提出,以及双一流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项目的实施,以信息化技术、智能“互联网+”技术等为特征的新教育环境随之而来[3],世界已由传统的模拟时代快速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在新教育环境下,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实验实践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都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各高校教学实验室的硬件资源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实验技术队伍,尤其是教学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却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与硬件建设不同步、不匹配的脱节现象,无法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导致硬件资源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极大地削弱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的作用[4]。
新的教育环境要求高校必须具有敏锐的前瞻性,不仅要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还要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除了提升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内容,新教育环境下高校教学实验室还需做到以下三点:
1)高校教学实验室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手段,以适应新教育环境的要求;
2)提高教学实验室的开放及共享程度,积极完善培养方案及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5];
3)高校需加大对教学实验室人、财、物的投入与利用,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
教学实验室由于学生流动性大、实验课时量大、重复率高等原因,尤其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高校教学实验室已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庸,而是与理论教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统一体。
2013—2020 年全国高校部分基础数据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为教育部官方网站。从表1 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这八年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翻了一番,但教职工总数、专任教师数增幅不大,管理教辅人数基本没变。高校固定资产尤其是实验室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主要为管理、教辅岗位中的实验技术人员,这意味着在管理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实验室管理工作量要成倍增长。
表1 全国高校部分基础数据
从2018 年开始,笔者陆续调研了浙江大学、华南农大、南京农大、江苏大学、山东农大、山东科大等近二十所国内高校的相关院系,对其教学实验室的规模、管理模式、管理人数等基础信息进行详细调研。调查发现,现阶段,各类、各层次高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实验技术人员紧缺、年龄偏大、管理和技术跟不上发展等情况,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与学校的发展速度脱节较为严重,造成一定程度上人、财、物的浪费。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全校共有在校生3 万余人,81 个本科专业,截至2021 年12 月,全校教学实验设备28 000 余台件,资产总值达1.9 亿元。全校共有实验技术人员122名,其中,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103 人,各年龄段比例为:55 岁以上的有12 人,占总人数的11.65%;45 ~54 岁的有43 人,占总人数的41.75%;35 ~44岁的有47 人,占总人数的45.63%;35 岁以下的有1 人,占总人数的0.97%,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为51 岁。
不断增加的硬件投入、不断提高的管理要求与不断老化、缩小的管理队伍形成鲜明对比,使得高校实验室管理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在高校现有的人事政策下,严格的生师比和有限的编制数量等限制决定了高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引进教学实验技术人员。随着高校招聘条件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大都要求博士学位;而传统观念中一直把实验技术人员归类为教辅人员,待遇和上升空间都受到限制,这使得高校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被人为地疏离,造成了现有实验技术队伍的波动,实验技术岗位成了不受待见的“鸡肋”,造成“想进的进不来,想要的不想进”的局面,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越来越少,矛盾日渐突出。
要改变这种困境,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技术人员的身份及待遇,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顶层设计问题,需要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重新认识和规划。而当务之急是需要按照新教育环境的要求,利用高校现有的人力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教学实验技术队伍。这是缓解当前教学实验技术人员不足、改善高校教学实验室管理水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5-6]。
基于上述调研与分析,结合青岛农业大学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设置二级学院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的目的是保障学院的实验室管理、教学、科研、行政等工作能够统筹协调地开展,这是学院及实验室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保障。学院院长担任委员会组长,分管实验室的副院长及实验中心主任任副组长,各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等任成员。委员会汇集各类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对全院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安全保障、实验耗材的申请及购置、仪器设备的论证和购置、实验室规章制度制定、管理人员绩效分配等重大事项进行把控与协调[7],从而增加决策与管理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减少失误。
在职在编的教学实验技术人员数量日渐减少,无法满足工作量日益增加的教学实验室管理需求。各教学实验室要正常运行,首先需要破除专任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传统的、人为的层次壁垒,根据实际情况,使实验编制与教师编制间的部分工作职能融合,鼓励有能力的专任教师参与教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其次,调整绩效分配、职称评定等规章制度的相应条款,实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4]。这是教学实验室管理理念的重要转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足。
基础实验室涉及的专业多,实验仪器设备多,实验课时量大、重复率高,教学及管理的工作量都很大;专业实验室上课人数少,实验重复率低,教学与管理工作量相对较小,但实验设备先进,专业技术要求较高。根据这两类实验室的特点,可以由专任教学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基础实验室,方便协调安排教学时间与仪器设备;专任教师在统筹安排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兼职管理教学实验室。专任教师参与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可以更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从而大大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实验室管理水平。
每个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均负责自己所辖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设备维护,同时承担实验室所分配的实验实践教学任务的准备工作,是该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这种管理模式使教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设备维护和实验实践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地缓解了专任教学实验技术人员不足和实验室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
高校教学实验室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选拔一定数量综合素质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来辅助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教学实验室管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来锻炼自己,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对其他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参与实验室管理的学生引领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仪器维护保养等工作。
新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各种大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迅猛发展,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更好地组织学生参加大赛、进行创新创业训练。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参与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使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及教学实验室的管理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综合上述措施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实验室管理模式框图
教学实验室的管理需要科学化、规范化,这需要一系列管理制度的保障。管理制度包括对“人”的管理和“物”的管理两个方面,其基本原则是要体现公平公正、效率优先,既能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资源的各项功能,又能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与正向引导的作用[8]。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对人的管理更为重要。专任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实验室管理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实验室由专任实验技术人员管理的模式,实验技术人员与专任教师在工作职责范围上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与交叉,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统一。同时,由于参与教学实验室管理的人员数量大幅增加,管理人员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使得实验室管理难度大大增加。为此,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制度、绩效分配制度等必须有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与管理现状。比如:实验技术人员由于实行坐班制,绩效工资中有一定比例的坐班绩效,而专职教师不实行坐班制,所以,管理实验室的工作量需要综合其他因素进行评价,如所管理资产价值、实验室面积、实验准备工作量等。
学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订需要教务、人事、财务及实验室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完成,制度要求目标明确、责权利匹配,同时要进行有效考核,全方位评价,实行同工同酬[9],能进行量化的要素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量化确认,以形成有效的考核体系,这是学校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依法治校、依规治校的重要举措。学院再根据学校的政策及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院的管理及绩效分配办法。切实可行的管理及分配办法既能保障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减少人际摩擦和物资及精力的耗费,又能激发参与教学实验室管理的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
科技的迅速发展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大力采用实验室视频监控、智能门禁、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技术与设施,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开放程度,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将他们从冗杂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更加精细、深入的高级管理。
现代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呈加速度趋势,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实验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高的情况下,如何使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致脱节太快、太大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首先,高校要在学校层面上用制度对培训进行要求和规范,使其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其次,学院要根据本学院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途径,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依据专业特点主动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教育环境;还应采取各种方式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多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组织各种线上及线下的专题培训、外出考察观摩交流学习等[9],以开阔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眼界,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技术水平,从而使教学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走上健康、良性循环模式。
上述措施自2018 年开始在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试行,经过几年的实践验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大大改善了专职教学实验技术人员不足所造成的教学实验室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教学实验室管理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专任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实验室的管理,可以方便地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各类大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的组织与培训,让学院学生有机会参与各类大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评测,上述措施拟在全校推广,也可为其他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