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欢欢 汪慧 高贤强 张学东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新疆阿拉尔 843300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一种育人模式,具有结构性、专业性、共赢性、开放性等特征。校企合作的模式非常灵活多样,但其核心和实质都是相同的,即要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实现专业技能和工程训练的对接,实现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经验的融合。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一直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经过不断创新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通过校企合作拓展工程类知识,开展基本的科研训练、技能训练和工程训练,增强对企业项目的感性认知,可以提高研究生解决工程科技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1]。然而,专业人才培养往往要切合办学定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等,因此,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当前,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无论在校企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学的组织实施及评价、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双师指导教师发挥作用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2]。另一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虽然保证了不少于6个月的时间,但实践环节多分散进行,缺乏有效整合,只是满足了时间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并未得到真实的训练。因此,以塔里木大学信息类专业硕士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明确目标和重新构建,精心组织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的各个环节,推进校企合作贯穿校内外全过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培养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于为行业、企业培养具有良好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校企合作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到企业工程训练成为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实训课程、学术活动、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就是要明确各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要求及内容,强调行业领域某一方向的实际问题或者相关的工程应用背景,在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上增强研究生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知,保证研究生通过实践环节得到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从而使研究生真正成为具有一定工程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加强校外实践环节,研究生的校外实践时间一般是6 个月,可以通过集中或分散的方式进行。在相关的文件中规定了明确的时间限制,但具体如何实施,怎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各个高校和专业自己来确定。当前,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很多误区,还不能完全符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要求。
2.2.1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力度不足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在实践岗位、对实习要求、实践质量等方面建设的力度还是缺少针对性的措施。满足一定规模的研究生培养、岗位适当且软硬件环境条件较为完善、校企互动良好且管理规范的实践基地非常缺乏。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不足,直接影响了研究生进行校外实践的积极性以及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效果。
2.2.2 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师型”队伍还不完备
“双师型”导师的数量不足一直是困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多数方法是通过聘请校外导师来缓解这个矛盾,但是既要具有专业理论的教学经验,还要熟悉工作一线的专业技能,致使“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缓慢。一方面缺少工程型导师的“供给源”,另一方面缺少学校政策及专项经费等支持,部分“双师型”指导流于形式,难以形成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及专业实践技能高超的导师团队。
2.2.3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认识不足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过程中存在重视不够,疏于对研究生的管理等情况。一方面,部分研究生自主联系企业进行实习锻炼,这样的校外实践往往是到企业走过场,研究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另一方面,还存在用参加导师合作项目来代替研究生校外实践的现象,研究生完成的是部分课题内容,而不是工程项目的实践,没有得到系统的、正规的培养和训练,也没有达到提高工程实践技能的要求。
2.2.4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工程实践的教学计划是否落到实处,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达到标准。研究生参加校外实践的考核,一般是要求上交企业的鉴定表和工作总结报告。这种方式显然缺少了对实践过程的考核,难以准确判断研究生进行实践训练的质量。同时,在企业出具的实践鉴定表上,也缺少对研究生专业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的细致评价。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科学有效地评估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的效果。
研究生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一方面,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自有一套对待员工管理及考核的制度,但对于实习研究生的管理和评价举措却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研究生对行业、企业了解不深入,觉得自身专业发展期望与企业工程技能训练并不匹配。因此,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要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校内外的整个过程。
校企合作实践环节具有特有的教学特点,不像课堂教学一样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考卷考评等规范的行为[3]。因此,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最为关键的还是强化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原则,实施校企双元驱动。校企双元驱动是整个校企合作教学开展的力量源泉,是实现教学模式长效良性运行的关键内容。
合作目标如图1 所示,从合作基础、分工内容、内在需求、合作成效上进行双动力驱动。
3.1.1 校企对接,明确目标
学校以育人为目标,企业以用人为宗旨。以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为契合点,明确企业选用人才的标准,就是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
3.1.2 搭建平台,有效分工
共建稳定的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是保障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校内有实训环境,校外有实训场所,校企共同实施递进式的实践技能培养。
3.1.3 夯实基础,专业提升
针对各环节教学任务,开展行业专家进学校、研究生实践到企业、双师团队指导、过程考核等环节,不断增加工程技能训练强度,提升教学效果和企业融入度。
3.1.4 及时反馈,不断修正
通过对研究生专业水平呈现效果,双导师团队反馈建议,企业合理化意见等多方位、多渠道整理、修正实施环节,实现动态优化与提升。
校企合作递进式的实践教学贯穿校内外各个环节,实现专业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从应用到研发,从专业素质到职业素养的持续提升,促进知识技能、工程训练、实践创新的融合,切实提升研究生解决工程科技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笔者所在高校信息类硕士学位专业依托已有的优势本科专业建立,建有十余个较为稳定、成熟的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已经开展了三届学生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具体教学模式如图2 所示。
3.2.1 实践前,企业专家进课堂环节
校外实习开始前,企业和学校各自从学校教学规范和企业用人制度出发,双方就实习过程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可行性对接,获得深度融合的实践计划,为校外实践的顺利开展做好前期准备。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编制校外实践的课程大纲。针对每年度企业工程项目实际需求,协商制定“实习任务书”的目标和内容安排,使后续实习落到实处。
2)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利用校内的课程实验、实训等,强化专业技术的动手应用,与企业生产实践对接,同时讲解技术要求、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
3)企业专家面向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活动,介绍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前景,人才需求与职业发展规划等,引导研究生明确实习目标及做好个人长远发展规划。
3.2.2 实践中,研究生进企业环节
校外实践时间为6个月,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研究生均由双师进行指导。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双向沟通,保证了企业与高校达到有效联动,使研究生的实习心态更加稳定,实习过程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实习质量有所保障,真正带来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
1)研究生校外专业实践过程中,派遣青年教师进驻企业与研究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以减轻企业对实习学生日常管理的压力。
2)研究生的实习开展周汇报制度。实习期间,每周通过书面形式,向企业及学校进行工作汇报。涵盖:本周完成工作内容,需要校企协调解决的问题,专项重点工作进展,相关问题和建议,下周工作计划等。研究生还要撰写实习期间的“实习日志”材料。
3)开展实习中期检查。由学校组织教学管理、专业负责等人员,到企业进行走访检查。一方面了解研究生实习情况,协调解决合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实际项目需求和教学管理要求,适时调整实习内容和安排。本阶段研究生需要填写“中期检查表”,并由校内和校外导师分别写出检查意见。
3.2.3 实践后,多层面的综合评价
实习效果的多层面评价,是对研究生实习情况科学合理公平的考核。一方面可以改进专业的培养方案,更好地让培养的研究生适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合作效果的有力保障,推进了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
1)根据实习任务开展校内外导师的成绩评价,即“实习鉴定表”包括两个分数,这两个评价的分数结合学生答辩情况,构成定量评价的基础。
2)在实习结束时,到企业回访,以及发放调查表到企业,进行工作同事和管理领导对研究生“工作表现”的调查,形成定性评价的依据。
3)最后,学生撰写“实习总结报告”,学校根据多方评价结果加权获得本次实习研究生的校企实践总情况。
4)另外,如果研究生的毕业课题与企业项目进行了对接,则研究生可以延长实习时间,继续由校内外导师指导,留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直至次年5 月返回学校进行毕业答辩。
校企联合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在落实过程中还需要长期不断探索和完善。积极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周期全过程评价模式[4],继续深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坚持学以致用[5],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层次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