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前智,徐晓迟,吴华清,郑园琴
(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在满足国际化教育需求、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开展国际协同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6-04-29).https://www.gov.cn/xinwen/2016-04/29/content_5069311.htm.。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2019-02-23).https://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3)《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EB/OL].(2020-06-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为中外交流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截至2020年,国内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在读学生超过30万人,全国共有本科教育中外合作项目890个,覆盖28个省份、涉及440所高校、35个国家和地区(4)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EB/OL].(2021-12-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12/t20211217_588017.html.。
当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效益的提升阶段[1]。张舒和凌鹊对26份政策文本、83 450个汉字的政策文本语料库进行分析,发现“教育对外开放”“办学质量”“监管”等已成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文本中的高频词[2]。
近年来,教育部采取定期评估、年度报告、专项核查等多种措施不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2018、2019年教育部共依法批准28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办学,这表明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已逐渐将重心转向办学质量,更加注重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为根,本科教育是一流人才的基础。因此,如何在现有中外办学资源条件下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学界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研究大多围绕设立评估体系的原则及方法展开。
从评估体系建立的原则看,大多数学者比较重视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认为应当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合作办学质量进行评估[3-6],并在评估体系的构建中采用多维评价指标[7-10]。此外,部分学者认为应当通过质量评估,对退出机制进行优化。湛中乐和郑悠然通过梳理相关法规和实践,厘清退出机制全貌,以制度正当化视角予以检视,提出优化意见[11]。杨既福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和营利性出发,强调应当通过质量评估,完善“强制退出”制度,强化权益保障[12]。
从设立评估体系的方法来看,已有研究主要包括经验法和调查问卷法。刘梦今通过对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可以借鉴新加坡教育信托认证的制度设计,进一步优化国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评估标准和程序[13]。景婷婷和陈鹏[14]、王丹[15]、郭丽君[16]同样认为应积极借鉴国际上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进行评估的通行做法,如具代表性的欧洲高等教育领域质量保障标准及指导方针(ESG)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学会(QAA)的评估机制。汪建华等[17]、李梅和赵璐[18]分别以上海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评估工作进行分析,并对评估工作中的可复制经验进行总结。部分学者从教学过程出发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如刘扬等借鉴SSI量表,构建了一个教学满意度评价的基本框架和测评量表,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19]。也有学者从教学效果出发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如石芳芳等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在教育部2010年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中名列前茅的四所院校的学生展开调查,通过对其专业素养、外语水平和其他通用能力的衡量,综合比较学生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习效果[20]。
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工作在学术界已引起极大关注。但总的来看,现有研究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缺少实证考察。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现状究竟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将有助于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优化和相关高校明确自身改进方向提供参考,对提升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效率评价时,如何科学确定多维指标权重是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回顾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体系主要是基于多维指标来构建,不同的多维指标权重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评估结果。
现有多维权重确定方法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种是基于专家打分方式确定权重,如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这种方式容易使评价结果受到专家知识结构、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影响[21]。另一种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客观方式确定多维权重,其中代表性的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作为一种著名的非参数方法,它具有无需假设任何权重且无需给出输入输出的函数关系等优点。因此自Charnes等于1978年正式提出首个DEA模型[22]后,它及其拓展型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具有多维评价指标结构的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相对效率[23-30]。
此外,考虑到评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相关机构或项目的政策支持、合作资源、招生生源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切身利益,本文基于博弈DEA算法[31],构建了适用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25家代表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8-2021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开展评价,并进一步基于2019-2021年数据,将合肥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与25家代表性办学机构进行比较,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假定要对n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本文也称DMU)的人才培养效率进行评价。每个DMU投入m种资源(例如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得到s种产出(毕业生人数、就业率等),DMUj(j=1,…,n)的第i种投入和第r种产出分别记为xij(i=1,…,n)和yrj(r=1,…,n)。
根据定义1,如果DMUd利用比其他DMU相对较少的投入资源得到了比其他DMU相对更多的产出,那么DMUd的人才培养效率也就相对较高。
因此,定义1有助于引导DMU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考虑DEA是一种具有无需假设生产函数、多维权重客观确定等优点的方法,本文采用该方法评价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效率具有更好优势。
采用何种导向型的DEA模型评价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效率呢?与投入导向型DEA模型相反,产出导向型DEA模型是在既定的投入水平基础上,考察产出水平的有效性。
当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资源投入水平一般是非减的(例如,我国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经费投入力度上整体在不断加强;在师资力量方面教育部提倡中外强强联合,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师资要求比普通专业更高),因此本文采用产出导向型CCR-DEA模型[22]评价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效率。
基于产出导向型CCR-DEA模型,待评价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DMUd人才培养效率可由式(1)计算:
(1)
利用这组最优权重可以计算得到DMUj(j=1,…,n)的交叉效率值aj:
(2)
(3)
然而,基于模型(1)所得到的最优权重可能并不唯一,这就导致式(3)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可能并不唯一。此外,相较于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监管更严格。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竞争更激烈,其不仅要与其他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竞争,而且更要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竞争。而人才培养效率是衡量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取得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Liang等提出的博弈DEA方法[31],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效率开展研究。
(4)
(5)
基于博弈DEA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效率评价步骤如下:
由上述三个步骤可知,其算法是收敛的,其解是纳什均衡解。
本文将投入导向型CCR-DEA模型拓展到产出导向型CCR-DEA模型,以使模型符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
本文采用博弈DEA对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效率开展研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我国25家代表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8-2021年的数据为样本,其中6家机构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余为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在指标选取方面,综合参考国内外高校培养质量研究中指标的选取[36-37],最终选择师资数量和学费作为投入指标,选择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为产出指标。
相较于普通高校(非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呈现外教占比高、毕业生出国比例高的特点。但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对比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之间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对效率,而不是对比分析中外合作办学与非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的相对效率,同时也是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未进一步将外籍教师占比及毕业生出国占比作为投入产出指标,所得结果能够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表现。
根据上述所选择的评价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各机构官网公开的数据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各指标的统计性描述见表1所列。
表1 2018-2021年25家代表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投入产出指标统计性描述
由原始产出指标数据可知,2018-2021年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毕业生人数的均值不断增加,年平均增长率为6.584%。而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网站的数据计算得到,2014-2017年间高考录取人数年增长率仅为1.820%,远低于对应年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招生人数增长率。说明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参与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外合作办学规模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
(1)总体评价结果 本部分利用博弈DEA算法计算25家代表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值,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总体本科人才培养效率现状进行分析。
以模型(3)计算的效率值为初始评价方案,设定计算精度ε=10-4,根据博弈DEA算法计算2018-2021年25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效率值。
评价结果及各机构的排名见表2所列,其中前6家机构(即DUM1至DMU6)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余为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表2 基于博弈DEA算法的25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评价结果及排名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潜力。2018-2021年我国25家代表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平均本科人才培养效率为0.645,在此期间绝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值处于DEA无效状态,仅有DMU14在2021年的效率值为1。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值大多分布在0.5~0.7之间,处于中等水平。这反映出我国大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人才培养表现与效率前沿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说明其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
总体来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整体表现良莠不齐,部分代表性机构实现了相对较高的效率值,但仍有不少机构的培养质量有较大提升空间。例如,2018年效率最大值(DMU7)为效率最小值(DMU5)的6.235倍。同时也说明我国已有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现了相对较高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水平,其他机构可以将以上机构视作行业内的效率改进标杆。
(2)异质性分析 首先,按机构属性划分,样本可以分为是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表3展示了两类机构评价结果的均值与方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整体来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表现并不比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占优。2018-2021年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平均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值为0.645,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为0.504,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为0.689。
从趋势上来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样本观察期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表现基本保持平稳。具体来说,从表2的第3行至第8行可以看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2018-2021年间的效率值多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如DMU2、DMU3、DMU4和DMU5。样本观察期内每一年效率值的年增长率均为正值,其中DMU5变化最为显著,效率值由2019年的0.159上升至2021年的0.450,效率水平增加了1.83倍。相对来说,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效率表现较为平稳,鲜有在样本观察期内效率值大幅上升或下降的情形出现。
从效率结果和排名结果来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表现两极分化严重,如本科人才培养效率表现相对较好的DMU1和DMU2与本科人才培养效率表现相对较差的DMU3、DMU5和DMU6,见表2所列。
表3 按机构属性划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价结果均值及方差
其次,进一步分析样本机构的成立年份对其本科人才培养效率的影响。根据样本机构的成立年份,为便于分析表述,假定2010年后成立的机构为成长期机构,2010年及以前成立的机构为成熟期机构。表4展示了两类机构评价结果的均值与方差,可以得到以下发现:整体来看,成熟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表现优于成长期机构。这可能是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和退出机制叫停了部分办学水平低下或不符合规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所致。同时,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迅速增加,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淘汰了一些办学水平低下、缺乏竞争能力的机构。从趋势上来看,观察期内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变化基本保持一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稳步提高是相符的。成立年限较长的机构效率值分布更集中,而成立年限较短的机构效率值分布较为分散。表4的方差行也可以看出成长期机构的效率表现差异更大。
最后,按学校类型划分,样本所在院校可以分为“985”“211”及其他院校。表5展示了三类机构评价结果的均值与方差。从均值来看,“985”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均值(0.702)最高,其他院校次之(0.642),“211”院校最低(0.611)。从方差来看,“985”院校和其他院校的方差几乎相同,明显高于“211”院校,说明“985”院校和其他院校不同机构间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波动较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985”院校的品牌号召力、师资质量、资金支持等整体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院校机构,使得其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均值整体表现相对最好。但是客观来说,“985”院校之间差距也较为明显,尾部“985”院校的品牌号召力、师资质量等不一定比头部“211”院校占优。因此造成“985”院校不同机构间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波动较大。
此外,“211”院校的品牌号召力、师资质量等通常不低于其他院校,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均值最低,主要原因可能在“211”院校对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投入程度和支持力度上较少。实际上,其他院校中的独立法人机构和部分优秀的双非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投入程度和支持力度上远高于一些“211”院校,特别是独立法人机构院校,充裕的资金使得其师资质量甚至超过一些“211”院校,优质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口碑有效弥补了品牌号召力稍显不足的问题。考虑到“211”院校之间差距整体上比“985”院校小,同时其品牌底蕴、师资质量、毕业生市场认可度等较稳定,因此“211”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均值仅比其他院校略低,而且本科人才培养效率波动最小。
其他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效率均值表现虽然略高于“211”院校,但其效率波动最大,充分反映了这种类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之间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差异明显的问题。这种类型的头部机构表现不弱于大部分“985”院校和部分优秀的“211”院校,但尾部机构表现明显较差。
表5 按学校类型划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价效率均值及方差
(3)评价结果对比 本部分将合肥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与25家代表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进行对比分析。
合肥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于2015年首届招生,首届毕业生在2019年完成学业,因此本文只采用2019、2020、2021年数据与25家代表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进行比较分析,见表6所列。
为便于说明,本文参考评价结果三分位点的取值将样本机构划分为三个梯队,分别为[0,0.60)、[0.60,0.77)和[0.77,1]。从均值表现来看,第一梯队的机构有9家、第二梯队的机构有8家、第三梯队的机构有9家。
按此划分标准,合肥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效率表现位于第一梯队,其人才培养水平在众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处于第一梯队。
表6 基于博弈DEA算法的26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效率值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从投入角度来看,评价期内该项目的学费相对较低,学校全力支持项目建设。项目制定了独立的中外合作办学经费管理办法,设立了中方占主导的四层级的管理架构,系统地建立了一套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制度,拥有一支专业的项目管理服务队伍和专门的办公、教学科研场所,有效保证了学生培养质量的稳定性。在师资方面,项目双方高校高度重视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建立了完善的师资选拔和授课评估机制,建立了一支由学院院长和黄山学者领衔的专业教学团队,具有半年以上国(境)外学习交流经历的授课教师占比高。同时项目学生的公共课也得到了学校其他相关学院优质师资的大力支持。此外还建立了一支以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为主体的稳定高质量外籍教师队伍。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于提高项目学生培养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从产出角度来看,项目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项目生源充足、报到率高,项目生源质量稳中有进,全国百强中学生源比例较高。同时,项目积极探索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了“强语言、精专业、通规则、能跨界”的人才培养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2020—2022年度的《合肥工业大学与美国克拉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自评报告》,2020-2022届项目学生平均就业率约94%,升学深造的毕业生比例约61%,项目毕业生的升学率稳居国内第一梯队。其中出国(境)升学深造比例约44%。在出国(境)学生中,69%的学生被QS、U.S.News、Times世界排名TOP 100高校录取。国内深造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就业方面,初步形成了鲜明的工科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以大型国企与外企、高科技企业和金融服务行业三大领域为主的就业格局。
本文将博弈DEA方法引入到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评价工作中,并以我国25所代表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合肥工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样本展开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一是总体来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整体表现良莠不齐;二是随着教育部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在稳步提高,但现阶段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还存在较大的改进潜力;三是在样本观察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人才培养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表现基本保持平稳;四是建立时间较早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总体人才培养效率相对更高,并且效率值分布更加集中;五是“985”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均值最高,而“211”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分布最为集中;六是与众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比,合肥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本科人才培养效率表现位于第一梯队。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优胜劣汰竞争意识,不断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和退出机制。虽然教育部2018、2019年共依法批准28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办学,但它们大部分为经中外合作高校自愿协商并主动提出终止办学申请,只有少部分由于存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在教育部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中不达标而终止办学。在实际情形中,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确存在办学质量不高、竞争力不足问题,对于这样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应坚持适当收缩和逐步终止,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
第二,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建设,不断深挖专业办学特色和潜力。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经由规模的扩大、外延的发展转入到了提升质量、内涵建设的新阶段。截至2020年底,我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 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 230个。在这种背景下,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应坚持做精做专,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合作高校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合作办学专业的特色和潜力。现在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人才培养表现相对较差,与其定位不清、投入不足、管理混乱等有关。因此,要与非合作办学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形成差异化,做有品位有定位的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端人才。
第三,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优秀经验的示范推广平台建设。从研究发现可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表现不一定会低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人才培养表现也不一定会低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所在单位的资源投入程度以及管理体制设计、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等等。中外合作办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都将给整个系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而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数量众多,存在管理者经验水平参差不齐、所在单位内部管理形式多样等问题,对于办学过程中有着很多的经验教训应当有更多的平台和渠道去示范推广,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缩小内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