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华
盛夏时节持续高温,这其实也是人类所面临的一种气象灾害。现在我们有空调、电扇、冷风扇陪伴,然而,古代却没有这些设备,炎炎夏日,古人是怎样纳凉避暑抵御炎热灾害的呢?古人主要釆取了以下几种避暑消灾方式,十分低碳、环保。
古人避暑消灾首推的当然是用扇子扇风,古人称扇子为“摇风”“凉友”“ 揺友”。一把扇子在手,轻轻摇动,凉风轻拂,便把人体暑热驱散,起到避暑消灾的作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白羽扇》诗曰:“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诗中描述了扇子的形状及其功用。
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瓷枕便是古人用于夏季纳凉祛暑的一大发明。瓷枕最早出现在隋朝,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一尺(约33 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枕表面有一层釉面,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觉当然凉快,它便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热情讴歌。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阴》里有一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此处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了。
“竹夫人”是一种用薄薄的、光滑的竹篾纵横交错编成的似圆柱形的长竹笼,长约150 厘米,直径约20厘米,中空,四周有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竹笼空气流通,竹篾生凉而通风散热。古人还会在“竹夫人”里放些薄荷、栀子、茉莉、芙蓉、藿香等香草鲜花,具有清神、怡情、驱蚊的效果。苏东坡曾写过好几首与“竹夫人”相关的诗,他在《次韵柳子玉二首》中写道:“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在《送竹几与谢秀才》中写道:“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
唐代司空曙在《江村即事》里写道:“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划着小船去钓鱼,安安静静地等鱼上钩,心静自然凉,加之水中凉风习习,凉爽惬意;天黑时,把船往池塘边一泊,用自己钓的鱼做下酒菜,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这种闲适,真是羡煞神仙。
凉屋亦是古代人们避暑消灾的方式之一,唐代便出现了这种供人消暑小憩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避免阳光照射,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这样,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此法比较耗费财力、人力,一般皇室及达官显贵之家多用,唐宋皇宫中就设有凉殿。宋人李嵩所作的《水殿招凉图》,即描绘历代帝王多利用临水之地建造通透的宫殿凉屋,借助水气获取清凉。
中国在古代就已经有“冰箱”了,《诗经•七月》中,就有“凿冰冲冲”窖储冰块度夏的记载。周朝设有专掌冰块藏取的官吏,称为“凌人”。西周时期,“凌人”更是上升为朝廷中的一个职位,这足以说明当时冰鉴之珍贵。富贵人家在冬日开始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冰鉴类似盒子,内部是空的,便于贮物。每当寒冬季节,人们事先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室”或“冰井”之中,炎夏取出,把冰放入冰鉴,再把食物放在冰的中间,防腐保鲜,食之清凉解暑。
古人在夏季十分注重饮食祛暑,对冷饮很有兴趣。汉代已有清凉蜜水,口感类似于现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药或果品熬制的饮子;宋代有沿街叫卖冰及冷饮的专业户,为夏季市场宠儿。有诗曰:“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明清两朝,最盛行吃莲子汤避暑消灾。据《帝京岁时记胜》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者二:内河者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干用。”吃西瓜、食百合绿豆羹、喝冰镇酸梅汤也是古人常用的避暑方式。清朝北京地区还有人选择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消灾。
唐宋时期,巴蜀地区和长安、洛阳一样,大街小巷都有茶铺。傍晚,人们围坐在树下,煮壶热茶、谈天说地。他们用的是类似于沱茶的茶饼,加上橘皮、夏枯草及消暑药材煮沸,清热解毒,帮助人体抵御酷暑的侵袭。江南一带则喜欢将新收获的大麦炒制焦黄,冲泡成大麦茶,随时饮用降暑气。
“大暑赏荷”是古人安全舒适度过三伏天的习俗。炎炎夏日,田田莲叶就是最好的遮阴物。午后,驾一叶轻舟,在莲花深处停下,藏在莲叶下,闻荷香缕缕,纳凉风阵阵,美美地睡个午觉,亲水作乐,好不惬意!或是,凭栏而坐,面对着田田莲叶、清雅荷花和一湖碧水,心中自然会多一份清凉。
古人避暑纳凉,多到深山密林及有瀑布、寺庙处,这是古人避暑的最佳方式之一。宋代秦观《纳凉》诗曰:“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元代释英《山中景》诗云:“六月山深处,松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唐代诗人白居易乐去深山密林中寻访寺庙禅师,谈论佛理经文,“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李白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难忍盛夏酷暑,来到山间,让山间的清凉与身体接触,这是何等的惬意。
凉席是古人纳凉消暑的必备之物,也是最古老、最原始的纳凉器具。古人纳凉常“席地而坐”,称纳凉的凉席为 “凉簟”或“夏簟”。其中,两种凉席尤受人们青睐。一种叫“桃笙”,用四川阆中山的桃笙竹篾来编织,暑天睡在上面不会出汗。还有一种叫“黄琉璃”,加工方法更为精细,竹篾需经过精细打磨,编织出来的竹席黄亮似琉璃,席地而坐,凉爽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