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构建研究

2023-10-18 23:22夏瑞芳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现代企业文化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夏瑞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1]。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技术应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技术技能创新与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校企共同体是行业企业与高校不断深入合作、共同发展衍生的一个新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协作,在产教融合中,高校负责“教”,企业负责“产”,二者共同培养人才。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换代,都需要更加专业和创新性的人才。而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人才就业为导向,整合校企不同教育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双方合作培养出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主要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应运而生。国外高等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由来已久,如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 模式、美国CBE模式等著名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均是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为主要方式。产教融合主要分为两种模式。

(一)产教融合的第一种主要模式是学校主体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创业加速器”等体系化项目孵化生态,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产教融合”的合作教育模式,由政策支持、融资辅导、助力双创共同提升产教融合质量与水平[1]。比如衢州学院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院校,学校立足“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发展定位,致力于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学校确立开放融合发展战略和“三步走”战略目标,聚焦“1455”战略任务,奋力打造城市发展的名片、省际高校的名牌、产教融合的名校,力争成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重要窗口”。

(二)产教融合的第二种主要模式是企业主体

政校企多方以“订单式”“项目制”“顶岗实习”“引企入校”“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建等稳定密切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常熟理工学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凝练了“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困境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主要是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知识体系是核心,大学四年下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地图很重要,学生很少参与企业提供的实践,这就导致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践依然处于初级阶段,面临诸多发展困境。

(一)特殊时期背景下的校热企冷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对供给端和需求端短期内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高校也因受管控的影响,与企业的产教融合项目的发展步伐也一度放缓。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反映,现在的产教融合,大多是学校找企业,企业找学校的少。有的地方受企业规模、用工需求的制约,深度合作的难度较大。现行鼓励企业参与合作的政策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大,企业获得感不强。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地方产教融合还停留在签订协议、提供实习岗位、安排企业人员授课上,合作关系相对脆弱,对后续深入合作、可持续发展谋划不够,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等等。

(二)融合的形式化、碎片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中稍有创新,但是产教融合的内驱力不强,缺乏合作的深度,部分产教融合覆盖范围不足,创新项目在政策层面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不到位,仅仅是学生顶岗实习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企业参与很少,处于被动状态。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尤其是小微民营企业。所以,现阶段产教融合还处于碎片化状态,成熟的互动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再加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企业实践的需求度高而技术能力服务企业的能力较差,科研创新优势不明显,在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导致产教融合的实践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很多还是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建实习基地、辅导毕业论文、设立企业奖学金、专利转让等浅层次的领域,使得产教融合呈现形式化、碎片化。

(三)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为推进企业与高校之间深化产教融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虽然目前国家积极推动产教融合,陆续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但是产教融合的一些政策在实施的层面上还未能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操作路径。首先,地方政府与国家政策衔接不紧密,在推行过程中没有形成适合地方推行的政策文件和实施策略;其次,已经出台的政策还缺乏具体落地的措施,有的政策制度太过宏观,缺乏实际的实践指导,在操作层面上比较难以把握;最后,涉及区域行业及相关主管部门结构比较复杂,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落实不到位。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构建策略

(一)创新育人

第一,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构建应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特点和建设思路,通过等多种途径,比如可采取建立跨专业、跨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调整高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探讨实践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其中,产教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只有首先做好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才能为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第二,服务定位。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人才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构建,需要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采取多种有效举措。第三,多方共赢机制模型。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多方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企业、教师、家庭、学生多方高度合作,产教学深度融合,达到多方共赢的新型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2]。依托产教融合联盟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条、显著专业特色、庞大市场规模的优势产业群,包括通过学校和企业联动、教师和企业联动、学生与企业联动、学生与学校联动、学生与教师联动、学校与教师联动、学校与家庭联动等,达到多方共赢。第四,产教融合共同体意识。学习和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可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崭新的思维方式、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以及明确的责任主体及主体责任[3]。通过唤醒校企命运共同体意识,可强化高校和企业的第一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提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能力。在产教融合发展中,树立校企命运共同体思维方式是提高产教融合发展水平,保障产教融合发展质量的根本,通过构筑共同的利益联结点,强化产教融合的内容、形式和路径,可以使校企合作走得更深入更持久。

(二)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创新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专业群成为非常有必要的建设。现在大部分向应用技能型转变的高校,必须具备自己独特的新型专业结构组织形式,应根据社会新兴及区域经济核心产业进行专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打造与产业可持续的专业群。

1.专业群定位产业链

目前专业群存在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最为紧要,对于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以后要做什么,学校的专业定位不清晰,没有精准定位。然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专业定位的重点,与产业高度相对接的合适的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学习知识理论和定向岗位技能的实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形成独特的育人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得到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优秀员工。所以专业群定位与产业链要紧密相连。

2.专业方向对接区域龙头企业

目前,高校专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协调性不高、交互性较差、融合度较低等主要问题。鉴于此,应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择优选择区域龙头企业,共建优质教学的产教融合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要与区域龙头企业对接,保证是区域产业中的佼佼者,有效做到高起点高标准的融合。二是选细分专业对接吻合的企业。专业细分领域很广,所以选择最基础、最重要、最本质的核心专业内容与龙头企业对接,才可以确保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口接轨。三是选择价值观相近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可以达到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尊重,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保证校企合作基地的顺利建设。

3.特色品牌产业学院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各种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所需人才供不应求。各大高职院校为了争夺生源而盲目开设一些热门专业,从而导致专业性没有特色。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只有开设具有自己独特的品牌专业,进一步彰显独有的办学特色,才能缓解职业院校间的专业同质化竞争现象。

(三)产教融合课程体系重构

1.行业企业需求

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进入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里来。企业和高校两者要强强合作,将高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熟知的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产品开发流程等实践知识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另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实际科研项目、技术课题导入到高校的教学中来,在帮助学生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的同时,解决和完成企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课题,实现共赢。

2.信息技术创新

产教融合的特性决定了自身的跨界性和科技属性。产教融合除了需要物理空间上的资源支撑以外,同时还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载体支持。一方面,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融合,推动专业升级,以适应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院校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造智慧校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校企共建课程

为改变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平衡的现状,高校和企业应通过合作,共同建设特色课程,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目前高校很多专业教师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但是实践经验不足,相反企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而理论知识不足。通过专业课程共建,让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同时通过派遣高校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方式,加强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积累。

(四)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1.实践环境的生产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相关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环境,并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等形式,产出大量优秀成果。尤其对应用型专业的发展,要突出体现一个“特”字,即具有专业定位的特殊性,培养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掘现有设施条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场所建设,打造专业展示亮点。

2.实践环境的创业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的构建,应为学生创业搭建良好的实践环境,营造创业的舆论导向,指导学生参与来完成。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科学院青年创业大赛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大学生投资创业优惠政策,创业必备硬件等,降低后期创业失败的概率。高校可积极挖掘相关专业工作室、实验室、工坊等实习实训场所的功能,结合创新创业的要求,发挥其相应的作用。

3.实践环境的学习性

在实践环境的学习性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搭建混合式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等,找到适合专业发展的一条路径。同时,也可以通过课题申报,购置相关石材、灯具样品等材料,对学生提高专业认知起到更加直接的作用。通过《定岗实习》《毕业实习》《专业认知实习》以及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到各类学习交流,现场考察,测量等活动,通过实践环境的营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双师双能队伍引领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首先应构建起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是关键,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关键。

首先,应打通企业行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渠道,依托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和校企合作等平台,建立一支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在不变更其所属人事关系的前提下,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实行“一 人一策”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数量。同时,高校应鼓励各学院聘请优秀企事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交流,拓宽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视野。其次,校企双兼双特的推动在于多级多样校外实践基地的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遴选多家企业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落实教师赴企业社会实践制度,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最后,建设创新平台,在于培养时代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聚焦高标准打造创新平台。对接国际认可标准打造教师科研发展平台,对接行业发展标准打造技术技能平台,对接名师团队标准打造“双师型”工作室平台。

(六)多元立体保障机制

产教融合是高校和产业之间的双向整合,是高校进入产业成为产业主体,产业进入高校成为办学主体,是教育和产业之间互惠互利存有共同目标和方向的经营性产教集团(联盟),并兼具教学、科研、产业等三大功能。产教融合需要高校和企业在进行学科内涵建设的基础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合作项目的正确发展。保障机制主要从完善校企领导机制、推动产业二级学院建设、构建队员立体融合评价机制、建立数字化质量检测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保障。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