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023-10-18 23:22:55李艳双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企业文化 2023年15期
关键词:参与者人才素养

李艳双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昭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东城区职工大学

从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职业教育的角度,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企业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快速地与企业保持一致的战略发展目标,更加有效地为企业和团队做出贡献。然而,企业人才培养所面向的企业人员,其在知识结构、技能需求、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应用,可以增进企业人才培养参与者和企业人才间的共识,丰富人才培养内涵,增加企业人才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积累,促进人才对知识主体内容的理解、吸收和认同,进而推动企业人才文化修养提升,促进其对企业工作和企业文化的了解及认可程度,进而促进人才自身和企业的协同进步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髓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世代延续、传承下来的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力的形态相对稳定的文化,它影响和制约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生活实践。传统文化并不是静止不前的,它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在保留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1]。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翻开历史画卷,有这样一个清晰的文化脉络,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文化上呈现着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墨家、兵家等诸多学术流派,其中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刻。战国后期,秦统一六国,法家思想成为思想的主体;此后,从汉代,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统治的核心思想,随着文化的逐渐深入,儒家思想深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思想中的主体组成部分。

诚然,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思想和文化在社会结构中越来越趋于统一,这在历史进程中一方面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使中国得以长期发展和进步,但另一方面,这种社会上的趋于一种声音,结合中国历史的经济社会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天然禁锢。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任何文化和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重新诠释,再到后来的宋明理学的发展,实际上都是儒家文化不同的历史形态和发展。同时,中华民族在接受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同样受到道家、墨家、佛教文化等诸多文化来源的影响。即便在儒家文化体系中,除了强调权威和保守的思想外,也强调“忠孝”“有为”“坚韧”“仁爱”等优秀内涵,这些优秀的文化内涵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忠诚、坚忍、诚信、有为”的优秀品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精髓即精华,精华是事物最重要最核心、最优秀的部分[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产生积极影响的价值理念、根本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忠君孝亲”等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经典理念,是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宇宙观[3]。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4],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则强调“天人合德”,其认为人应该修身达到自觉履行道德规范的境界,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5]。随着时代的发展,“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国家内部的和谐、国家与国家的和谐等。如,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了“天人合一”宇宙观以及和谐观的重要性。受“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影响,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论,提倡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尽量避免或减少因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此外,中国人及相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推动企业良性发展,还强调“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企业与社会、企业员工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和谐沟通相处等。可见 “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从人自身出发,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和尺度来考虑问题,注重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肯定人的世俗生命的思潮。”[6]“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于西周,发展兴盛于春秋战国,此时期以儒家“爱人”思想最为突出。在人神关系上,强调“民先神后”,即人事优于神事;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倡“人最为天下贵”“人贵于物”“惟人万物之灵”等说法;在人际关系方面,主张“仁爱”“和谐”“平等”等思想;在政治层面,倡导“民贵君轻”“民惟邦本”“仁政”等理论[7]。时至当下,“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仍然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政治层面发挥着积极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对企业而言,企业管理者要以“仁爱”“平等”之心关爱员工、尊重员工,要给予员工完善的福利待遇、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等。从客户角度讲,企业要关注客户的需求,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经营管理企业。

3.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大智慧、大哲学。张岱年先生曾经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大地宽厚温和,人应当效法大地,以宽广深厚的德行包容万物、宽厚待人。“厚德载物”阐述了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时至当下,厚德载物更多是指道德高尚且能够担当大任的人。千百年来,“厚德载物” 承载的宽厚待人、兼容并蓄、宽宏大量等和谐思想,成为处理人际关系、调节事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包容的心态吸收融合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不同意见,以和谐的思想构建同事工作关系和工作环境。

4.忠君孝亲

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忠”即忠君,“孝”即孝敬父母,是儿女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忠孝文化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伦理道德规范,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的社会准则[9]。

受“忠君文化”的影响,中国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爱国英雄,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奋勇杀敌”的张自忠等。受“孝亲文化”的影响,有经典古籍《孝经》《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等劝孝书籍,引导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孝道。“忠孝文化”被引入到企业文化中通常表现为“下级服从上级、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员工与企业共存共荣”等。“忠孝文化”使企业员工在思想上、行为上忠于企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但另一方面,忠孝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盲目地追求忠孝而不明事理,禁锢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提倡忠孝文化的同时也要提倡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技能人才培养,特别是企业中的人才培养,存在重职业技能培养、轻文化素养培养的现象。虽然让企业员工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是企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但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文化素养不应被忽视。文化素养教育一方面影响着企业人才的社会公德、个人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企业人才在工作中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职业技能水平是企业人才在工作中的核心能力,决定着人才在工作岗位实现价值和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也决定着其在企业能达到的高度,但文化素养却是人才能够走多远的关键因素。如果工作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或者没有良好的道德观念,长期来说不可能在工作中持续发挥正能量和正向作用。

就文化素养教育而言,传统文化教育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必不可少。一方面,从企业人才角度讲,在受训过程中具有接受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的目的角度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风貌,在催人向善、催人奋进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对于企业人才培养目的实现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元素,例如“和谐”“厚德”“爱国”“忠孝”“诚信”“仁爱”[10],通过对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的学习,有利于企业人才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人才在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再如,一般认为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执两用中”对于部分领导岗位学员的领导力修养来说也是重要方面之一。

企业人才培养虽然与学历型职业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性,但在培养、培训和教学的过程中,都应当遵循教学规律和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企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除了面向企业工作内容的教学实训,提升企业人才的文化素养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既包括培养学员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增加传统文化知识,还包括培养学员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

如果企业人才能够较好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诸如“和谐、厚德、爱国、忠孝、诚信、仁爱”[10]等,那么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中,企业人才在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忠实诚信等方面都会有良好的表现,也会促进业务工作有序开展,如果企业人才群体都较好地接受和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企业文化和企业工作氛围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和优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分析

(一)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应不断提升自我

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狭义的人才培养的参与者一般指人才培养的实施者,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培训发展工作者、企业高管、中层管理者、业务专家等,人才培养的参与者与企业人才的关系和学校环境下的师生关系不同,参与者和人才首先是同事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又是师生关系[11]。由于关系的特殊性,就需要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在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体系、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因此,参与者应当尤其注重各方面不断的自我提升。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形态发展迅速,这在产业界尤为明显,这些都需要企业的人才培养参与者在知识和文化上不断与时俱进。

企业人才培养的参与者的自我提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参与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企业的职教培训人员,有的是人力资源板块的培训发展岗人员,有的是业务板块的资深业务专家,还有企业管理者,不论是哪种人员从事人才培养,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一名教育者和受训者的灵魂工程师。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于律己的优良品格,才能为学员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教育教学中才有更好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也只有更好地领悟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更好地指导学员、丰富学员的传统文化知识。二是,参与者要注重自身业务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只有自身业务素养过硬,才能在业务方面向学员有效传授业务知识,另一方面,也只有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参与者才能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教学案例、有节奏地把控教学进度。应当说,不论是道德及传统文化修养,还是业务能力和素养,都是人才培养参与者必备的素质,缺一不可,也不能厚此薄彼,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较好地实现企业人才培养目的。

(二)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构建良性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会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具有深远意义,而良性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对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营造企业及其人才培养人文环境,有利于构建忠实诚信、仁爱厚德、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良性人文环境。构建良性的人文环境,不限于企业人才培养中的道德修养教育中,也应体现在业务和技能教学和实际训练过程中。例如,在道德修养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论语》等经典作品中关于诚信、明礼等内容感染受训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参与者与受教者的心灵共鸣;再如,一些业务或技能培训过程中,结合培训内容穿插布置一些体现发奋图强的传统故事和案例,对培训效果也会起到积极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构建良性人文环境应该与时俱进,不应一味追求古文故事,可利用现当代优秀的影视作品中的桥段和多媒体手段,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培训教学中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

一般来说,企业人才培养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常规性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参观考察、专题讲座、头脑风暴等,其中,常规性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是目前最主要的培训培养形式。企业人才培养中的课堂教学常常应用于新员工入职培训、专题讲座、岗位技能培训、特殊规范培训(如安全培训)等。重视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将有利于激发受训人才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促进人才知识积累和企业文化认同。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企业的人才培养参与者通过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构建良性人文环境和在企业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等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将对企业人才培养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企业人才即受教者的角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内职业教育相融合,对促进人才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也有利于人才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进而促进企业人才与企业的协同进步和发展。

猜你喜欢
参与者人才素养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