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德霞
(武威职业学院 甘肃 武威 733000)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抽象性和概念性较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其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从而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对中医课程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新时代人才市场的需要,培养更多职业道德高、工作作风良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专业人才。因此,本文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探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有效缩短初级中医药技术人才的培养周期,提高中医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更加适应中医药经营人才市场的需求。
本文针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课程的学习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情信息,分析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中医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并基于学情分析,创新中医课程教学措施。研究对象主要选择某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3 个年级的学生,共计100 人,发出问卷100 份,回收90 份,有效问卷为90 份。
针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选择问卷调查的方法,借鉴“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由于该工具经过了较多学者的效力、信度检测,科学性较强,并根据该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特点设计一份针对性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含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目的、教学方式方法、学习环境与氛围、学习评价等方面,从而全面分析并掌握该专业学生的基础学习状况,同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有77.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中不够努力,对中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足;7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存在不足,并且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不够了解;11.3%的学生对该专业不感兴趣,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该专业;5%的学生对中医课程教师的教学不满意,认为课堂枯燥乏味,学习兴趣较低。
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分析,针对“是否存在逃课、缺课”的调查结果,有87 个人从未逃课、缺课,并且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学习,只有3 名学生存在应付课堂点名而上课,同时在课堂上未主动学习。另外,有59 名学生针对中医课程学习制订了相应的学习计划,但是在实际学习中仅仅有31%的学生按照计划认真学习,完成了学习计划,而其他31名学生未制订学习计划。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基本都能够认真学习,但是在课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执行力较低,存在一定的懒惰心理。
在中医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便于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措施,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只有5%―10%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主动和教师进行沟通,表明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这也是当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表明了学生缺乏探究思维。
另外,针对“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讨论”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中,主动参与的学生仅占23.5%;偶尔参与的学生有71.8%,从未参与的学生有4.7%,充分表明了中医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因此,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采用针对性措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从而有效改善这种情况。
针对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调查,学生为了毕业后更好地就业而学习的占比有75%;学生为了实现救死扶伤,为和谐社会稳定发展做贡献的梦想占比20%;3%的学生主要为了获得文凭;还有2%的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学习目的。另外,95%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学习动力来源于自己的前途和今后更好的发展,充分表明了学生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社会中,考虑十分现实,更注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期望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教学方式要求较多,如增加案例、生活联系、授课幽默、趣味性较强等,同时在课堂上增加互动,不能照本宣科,兼顾生物重难点知识和课外知识的延伸。另外,学生在中医课程学习过程中,希望获得更多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网络资源、互联网教学平台学习资源等,但是对于学术类教材和参考书的要求较少。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认为班级学习环境与氛围对自身的学习有很大影响的学生有34.5%;55%的学生表示学习氛围对于自己学习带来的影响一般,只有10.5%的学生认为学习环境与氛围对自己学习毫无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相关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信息时代,网络对于学生课外学习和生活具有较大影响,从而启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借助互联网,创新中医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开展,提高教学效果。
问卷调查中设计“认为自己在学习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这一问题,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需要改进和完善、学习目标不明确;较少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欠缺。同时,学生对于自己在中医课程的学习评价中,普遍认为自身的缺点表现为“交流能力有待提高”“记忆力和自律性差”“中医思维欠缺”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要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详细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制订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中医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实行差异发展教学,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强化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开展中医课程课堂教学之前,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选择符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并以多元化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订相适应的课程教学计划,将各项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知识汲取和能力提升情况,并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持续性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措施,并针对性设计下节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中医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性改进和提升。
高校在制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专业前沿,并结合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全面优化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中医课程教学特色,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发展需求,不断改善和创新应用型课程体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对中医课程教学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情况,同时分析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认可、满意度[1]。另外,高校可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习中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人才培养、毕业生质量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分析中医课程教学目标和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结合实际学情,合理设定中医课程的教学目标。
中医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需要教师全面整合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综合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更多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学习情况,并结合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密切联系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全面把控人才需求要素。另外,教师还要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增强校企合作力度,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联合教学机制,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新科技成果融入中医课堂教学中,全面创新和优化中医课堂教学内容[2]。高校在不断推进中医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一线人员进入中医课堂,用他们的工作经验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资源,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提高中医课堂的教学效果。
校企融合背景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在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之下,积极开展多元化学术研讨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理念,在学术研讨活动中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推进中医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提高中医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高校要发挥自身在教学、科研中的优势,在校企融合视角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企业发挥自身实践能力的优势,增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校企融合背景下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企业和院校共同创新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其具有良好的时效性,保证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课程更加符合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中医课程初步设置的过程中,需要从企业邀请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共同探究和研讨,保证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从课程中能够获得有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订中,院校主要负责学生基础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企业更多负责学生实训教学,保证在整个基础和专业理论教学、实训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结合实习”,促进两者相互融合,进一步保证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市场需求相匹配。
①构建中医课程智慧课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构建中医课程智慧课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生学习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②情境教学法。中医课程实践操作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探索空间,锻炼学生归纳、推理等能力。实践操作活动情境是一种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精心设计的实践操作环节,能促进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中医课程知识的形成,更加深刻地理解记忆中医课程知识。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和他人、社会进行互动,有效发展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水平。
本研究在中医课程教学实践中,基于学情分析,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需求,制订针对性教学措施,并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集合,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积极构建实践教学基地,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