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元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就儒家思想而言,就有许多妙言警句涉及校风校训、师德师貌、学风学气建设等诸多方面[1]。因此,如何将其融入我们的高校管理中,既满足我们教育管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又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是我们探索的重要路径,对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高校四有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基础,但对社会的认知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其人生观、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平权意识和规则意识逐步增强,对于高校固化的管理理念会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和抗拒心理。尽管我国许多高校开始逐步倡导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特点制订适宜的学生管理理念与模式,然而,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理念大多仍沿用传统的以师者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师道尊严”或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为主,未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2]。这种传统管理理念,一定程度上与“一切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高校管理理念相悖,长此以往,会增大学校管理与学生需求之间矛盾升级的几率。在长期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传统管理理念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暴露出较大的弊端,高校“浅尝辄止”式的改革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理念僵化所带来的局限性,这也使得基层学生管理者在工作落实过程中面临巨大阻碍。
当前,辅导员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尽管高校辅导员招聘学历已限制为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一定程度上说,他们已具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储备,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所要求的重要素质是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经调研发现,当前高校辅导员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有限、对辅导员工作认识不深刻等问题[3]。我国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会要求应聘者过往经历中有学生工作经验,然而本科、硕士阶段所具备的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绝大部分都是以辅为主,即辅助辅导员处理基础的日常事务工作,对于专职辅导员所需要具备的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仍较为缺乏。同时,高校辅导员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受时间、工作任务等限制,缺乏严格、系统化的培训,且上岗后直接一线对接学生,未充分接受新老辅导员帮带过程,对于新入职的辅导员而言,专业能力尚达不到管理学生的要求。
我国高校的机构设置大多是基于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双头领导”模式,在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下分设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形成学校层级的高等管理机构,在校行政机构和校党委下又设立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为目的的二级学院等中层管理机构[4]。虽然这种以垂直层级管理为主要形式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决策的效率、指挥发展方向,但最高层级的领导要了解学生基层情况,就需要职能部门通过一层层的上传下达,各职能部门在“美化”自我工作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信息的失真,导致最高层级的领导在做决策时因不了解基层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脱离学生需求。在新时代高校发展中,一些高校也意识到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根据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逐步改变管理组织结构。但对于中层管理机构而言,组织架构职能的横向拓展,就要求每个岗位的人员对于部门、学院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所了解,一人扛多职的任务压力下,不仅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基于这种现状,横向管理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
“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蕴含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它是以重视人为出发点,以尊重人为基点,对人进行管理。这一观点最早由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在《管子》一书中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一思想借鉴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体现了学校重视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
要把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校必须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学生管理的切入点,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扎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全面、全方位的育人方针。高校应尊重学生,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启发学生找到实现梦想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5]。
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修身正己”是指管理者要端正自己的品德和修行,《礼记大学》中也提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一思想落实到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注重言传身教,时刻将以身作则作为工作的原则;学生自入校开始,与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形成密切的接触,如果说学生是一艘艘在海上自由航行的船,那学生管理工作者就是船上的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前进的方向。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标杆,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及塑造健康人格的使命。学生管理工作者“修身正己”的榜样力量尤为重要。因此,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注重德行一致,不仅要以严格的标准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同时,还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这样更有利于高效地培育出具有高尚品行的栋梁之材。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因材施教”,讲的是凡是学生就一定会有优缺点,不能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要开拓思维,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适合的学习方法。这一思想反映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中杜绝“一刀切”模式,管理工作者需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式,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培养,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新时代,大学生个体意识逐渐增强,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坚持“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短处,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作为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结合所接触的学生群体的特点,大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通过阅读名人古籍、借鉴兄弟高校优秀实践案例等形式对自身管理现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开发。
其次,管理者需夯实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而善其事的理念,在充分挖掘我国优秀教育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他国家的优秀思想。以学习的态度借鉴国外成熟的管理理论,如此可以全面地利用优秀传统思想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形成符合于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是教师传递知识和学生表达想法的重要载体。高校管理者同时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和学生工作中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部分,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入挖掘相关内容,做到“以文化人”,强化思想传递。作为课程教师,课程设计要灵活多变,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落实因材施教理念,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要结合实际工作,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升课堂效率,真正做到将传统入脑入心。将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做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身临其境感受其魅力,激励学生重视思想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将文化转化为自身发展能力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引导学生的行为和言行,帮助他们发展和成才[6]。
3.3.1 借助新媒体,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几乎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信息化时代的这一特性,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以一种全新的、更加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形式,在提升知识直观性的同时,也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参与课上思考以及课下活动的积极性。
3.3.2 利用学生活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在课堂中的学习之外,更多的知识、能力提升来源于第二课堂的活动,第二课堂的作用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活动形式,将学院的特色活动与其相结合,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洗礼。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之际,学院大力开展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比赛等。同时,与学院专业特色相结合,用形式丰富、内容有趣的活动,更大程度地调动所有专业的学生一起加入,以学生与其面对面接触的形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力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高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传统精神的融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应该盲目照搬原有的应用案例,而应在充分了解自身发展的情况下,结合学生发展需求,适应性地改进和完善,优化应用策略,通过改革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真正使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