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
杨华是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派驻金华市婺城区的科技特派员,从派驻至今已经有10个年头。作为科技特派员,他的初心是走进田间地头、深入生产一线,用科技知识助力农村发展,助推农村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
杨华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工作,10多年以来,累计主持各类项目13项,获省科技進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6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3件。
刚派驻就应对大“烤”验
2013年,杨华刚派驻到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没多久,那里就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极端干旱天气。上千亩的粮食作物和4000余亩的经济林木因为缺少灌溉,均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形势十分严峻。看着干涸的土地,杨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思考怎么应对这场“烤”验。
灾情就是命令,坐在办公室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杨华冒着酷暑,赶赴沙畈乡,开始了连续半个多月的抗旱救灾工作。一到沙畈乡,杨华就带上草帽、穿上胶鞋,走进田间地头,“一对一”为农业企业及种植大户开展送科技、送政策、送温暖“三送”服务,把最新的“抗旱抗高温技术措施”“竹林旱灾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等技术资料发放到农民手里。杨华多次参加乡里的防旱抗灾座谈会,边抗灾边积极向乡政府建言献策。
记得抗灾期间,听说要进行人工降雨,杨华和猕猴桃苗种植户都很激动,心想这下猕猴桃苗有救了,可是从早上等到下午,除了听到几声“雷声”,半滴雨水也没有下到田里。看着种植户脸上失望的表情,杨华的心里也十分失落。但杨华还是笑着鼓励大家:“天气条件太差了,人工降雨都不关照我们这里。我们只能辛苦点,一株株地浇灌山上的猕猴桃苗了。”说完,便撸起袖子,拎起水桶,挑水浇苗去了。杨华的干劲鼓舞了大家,大家拎起水桶干了起来。就这样,上百亩的猕猴桃苗被一点一点地灌溉完了。不仅保住了猕猴桃苗,更保住了大家的希望。后来,大家每次见到杨华,就像见了亲人一样,总会亲切地邀请杨华到基地坐坐,看看长起来的猕猴桃,尝尝美味的果子。
此后数年时间里,婺城区也经历过数次恶劣天气,杨华每次都能从容地面对,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户的损失。2022年,根据婺城区科技局的统一安排,杨华的特派员驻点轮换到了长山乡。得知杨华要走的消息后,沙畈乡的农户着急地问道:“你以后还来不来沙畈乡了?”杨华欣然地说:“我虽然换了一个服务乡镇,但不论我在哪里,你们这边有问题还是可以随时咨询我,就算让我现来场指导也没问题!”
让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包根玉是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的一名金线莲种植户。金线莲被称为“南方的冬虫夏草”,对种植的要求非常高。由于管理和技术跟不上,田里的苗木长势并不好,药材被动物吃光、被雨水冲走和冻伤是常有的事,这让包根玉伤透了脑筋。后来,听说杨华是搞林下种植的,就主动找到杨华,希望能在金线莲种植上给他一些技术支持。把技术落到田,把论文写在地,把成果送到家,这是杨华作为一名特派员的使命,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此后,在杨华的帮助下,包根玉的林下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种出来的金线莲品质也越来越好。包根玉见到杨华,总要热情地跟他聊几句,“杨老师,多亏了你的帮忙,今年金线莲干品的批发价每斤已经超过了一万元,你真是帮我们实现了大树下有‘聚宝盆啊!”。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名有10余年特派员工作经历的科技人员,杨华扎根欠发达山区,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派驻点发展油茶、香榧、猕猴桃、薄壳山核桃等产业,累计引进优良品种20余个,传授栽培技术10多项,举办各种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培训班20多次,培训农户近千人次,建立示范基地4个,推动当地种植面积提升了近40%,效益平均提高80%以上,极大地提振了农户生产的信心。此外,依托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杨华还在金华推广了8000多亩的杜鹃,为当地新增产值2亿多元,真正实现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让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用”“心”“工”“作”
总结梳理10年来的工作经验,杨华觉得自己真正做到了“用”“心”“工”“作”这4个字:“用”,就是用对成果、用对人,实现科技转化“0公里”;“心”,就是心系基地、心连心,确保科技工作“0延误”;“工”,就是背靠单位、向农民,积聚智慧“全支撑”;“作”,就是整合渠道、作宣传,实现增收宣传“两促进”。
接下来,杨华将在“互联网+”“数字经济”“云上”等新理念新业态上发力,力争建立更多的示范样板基地,培育更多科技型企业,造就一批乡土人才和新型劳动者,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据浙江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