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模式下高校“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2023-10-17 00:28
长春大学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创协同育人

魏 军

(首都体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91)

1 创新创业教育综述

1.1 特点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实践性三重特征,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创新行动素养。以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表现为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学生创业勇气和魄力不足,导致就业竞争力随之下降。而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性为核心开展教育转型,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作为,这对于学生的成才、成长极为有利。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主张探索性,这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双创”教育中教学方向和内容多紧密围绕现实问题,教育内容和培养方案更具人性化,有助于挖掘学生探索个人潜力,释放潜在动能,实现自我素质的开发和提升。最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表现为高校与企业合作交流更加深入,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更为契合,不限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侧重与社会接轨、与企业对接,这对于学生择业能力和个人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推动效能[1]。

1.2 价值作用

创新创业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载体,关乎学生择业能力和个人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意蕴。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落脚点为学生的高质量培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确保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扎实的职业技能以及健全的创新思维,从而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理念和创业教育为抓手,旨在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原始矛盾,以期共同维护二者的根本利益。这不仅拓宽了优秀人才培养数量,而且能够为企业积累、输送有效的人力资本。最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以协同融合模式为主,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打造实践见习平台,不仅打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壁垒,而且推动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科学精准衔接[2]。

2 协同理论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2.1 执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旨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为强化思政育人效果,国家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方针,旨在激活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确保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产生一体化育人优势。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与时俱进地加快课程思政布局,做好二者协同设计与管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完成好时代赋予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现今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知识讲解和技能锻炼占据主体地位,在对学生价值引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或许该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专业实践人才,但却难以培育出具备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和商界精英。为此,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极为必要,且迫在眉睫[3]。

2.2 高质量人才培育的迫切需求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面临互联网的冲击,意识形态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也导致思政教育正经历严峻挑战。一来对思政教学效果产生些许影响,二来会对学生价值观带来不利干扰,进而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最终造成高校人才培育目标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究由于此,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将其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之中,从而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显得尤为迫切。在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无论是国家的长治久安,还是社会的和谐稳定,都需要大量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初衷。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结合,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高质量人才培育的迫切需求,旨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2.3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的关键

随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多元主体的积极努力下,目前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高校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发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实践活动更为贴合学情和社会需求。然而其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仍不容忽视,例如,在“双创”教育中,职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等价值引导不够突出,实践教学表面化现象依然突出,课程中“重智轻德”的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此外,教育和激励不足,实效性较差,针对学生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层面的教育还很匮乏。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将其充分贯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由此解决上述一系列的问题,确保让学生在习得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收获思想领域和意识层面的硕果,具备开拓精神、抗压能力,做到能于创新、敢于创业,从而争当和谐的时代新人[4]。

3 协同模式下高校“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3.1 内容协同:构建高校“思-创”贯通融合教育体系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做到深度协同发展,其前提就是强化理论性引导,借助科学、通俗的理论教育和感染学生。为此,应基于内容为王的主旨,将立德树人作为协同交融的纽带,从而最大限度地深入挖掘二者的融合点,构建高校“思-创”贯通融合教育体系。首先,协同模式下,高校“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将其作为教育的先决基础。由于核心价值观涵盖了新时代“双创”的基本指向和内在要求,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家国情怀认知,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自觉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不断为中华崛起而持之以恒地奋斗。其次,协同模式下高校“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侧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入。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旨在于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体现出具有集体主义和奉献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结合其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道德问题,通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夯实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再次,协同模式下,高校“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有针对性地融入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双创”教育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提升对法治的尊崇,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并自觉践化为一种本能行为,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做到遵纪守法,自觉履行法律义务。最后,协同模式下,高校“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致力于融入诚实守信教育。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有大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才能在社会中扎根立足。由此可见,高校应将诚信守信教育作为实践的主旋律,做到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增强诚信意识,认真履行其他社会责任。此外,协同模式下,高校“思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实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对学生心态和思想领域的疏导和帮扶,由此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具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

3.2 队伍协同:组建具备综合素养的师资队伍

首先,在队伍建设机制中,高校应全力以赴汇集本校思政教师力量,改变以往创新创业教育单边作战的模式,逐渐向思创团队协同融合转型升级发展。通过依托创新创业将课程思政作为核心驱动力,在集结专业课程教学精华的前提下,主动精准融入思政元素和资源,从而开创思政大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研讨交流、集体备课的作用,定期组织观摩授课等多元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快“双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由此促进育人效果提质增效。此外,高校还要积极拓宽协同队伍的选聘机制,鼓励有意向从事该项工作且思政素养高的优秀学者、工匠加入教师团队,从而全面释放教师队伍的教育帮扶和引导作用。其次,高校应积极组织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基培训,确保师资队伍不断向专业化、综合化迈进。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以相关课程思政培训为契机,鼓励“双创”教师在学术会议交流成果和经验,积极参与不同类型的项目大赛,从而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最后,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强化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鼓励教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实际中去,确保“双创”思政工作更具时代感和感召力。只有教师不断夯实信息化素养,善于运用新兴技术,才能在“双创”课程讲授、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为高效、精准、个性化的帮助和服务[6]。

3.3 形式协同:搭建积极的“双创”生态环境

随着国家对“双创”教育的日益重视,国内高校纷纷开设了创新创业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形式丰富的“双创”课程。但是通过研究发现,一些高校的“双创”课程仍相对单一,主要延续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课程思政理念提出要滞后于“双创”教育,为此,“双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短板,具体表现为教师理论讲解过多,很多案例与现实的贴合性不足,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致使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双创”课程思政建设应积极寻求变革转型,在紧跟时代之变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主动开展多元融合形式改良,积极打造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搭建积极的“双创”生态环境。例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模式等,从而营造无处不在的“双创”课程思政教育新氛围。

3.4 平台协同:打造协同育人实践基地

首先,高校应有效发挥自身创新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的价值优势,为学生提供多形态、高效率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给予大力支持、投入,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助推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其次,高校应继续强化产学研机制,在争取政府、企业的支持下,以实践、实训中心为切入点,发挥各方优势资源,打造“双创”平台发展的新路子和新高地,确保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一体化融合。最后,高校应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理念,恪守共同配合、共同提高的原则,积极加强与“双创”改革示范高校的联系,共建育人新格局,从而实现集群结对。

3.5 保障协同:做好课程思政融入的制度保障

考核评价机制是反馈“双创”课程思政建设的晴雨表,如何全面、全过程地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的效能,还需要高校及师资队伍全力改变传统顽疾,从而做好课程思政融入的制度对接保障。首先,高校在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中,应明确选拔标准和育人使命,同时开展健全的考核管理模式,重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考核,将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有机渗透于教学体系中,同时纳入教师评奖评优、职称晋升指标体系。通过强化过程评价,提升“双创”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质量。其次,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合理把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元评价方式,重构立体化考核评价机制,形成知识架构、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成效。此外,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应加快贯通融合步伐,形成全新的一体化教育实践体系,使学生坚定伟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势。通过打造积极的“双创”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双创”人才。

猜你喜欢
双创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双新双创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