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艳
(甘肃省兰州市兰化一校,甘肃 兰州 730060)
劳动教育的核心应当是通过劳动实现育人,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使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劳动品质.初中生物课程中蕴含大量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实现生物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在渗透性、适度性、实践性、发展性原则的指引下开发多元劳动教育路径,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1].
劳动教育是培养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教育,其中包括劳动、技术、生产等多个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徐长发认为: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其更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收获幸福感为目标.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劳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体验劳动生产的重要过程,具有规范学生道德、提升学生智力的作用.综上所述,不同的学者对劳动教育有着不同的界定,但究其根本都是以劳动和教育为核心,两者相互融合、互相补充.
2.1.1教师忽视劳动教育
随着加强劳动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台,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类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立也表明了这一点.但教师作为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者,其对劳动教育的概念认知有所欠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部分教师根本不会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
2.1.2教师教学结合劳动教育的途径单一
当前初中生物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讲解生物课程内容、传授生物课程知识是自己的首要职责.随着劳动教育理念的兴起,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开始尝试劳动教育与生物课程相结合,但因为当前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创新精神不足,导致生物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形式单一[2].
2.2.1学生对劳动教育认知匮乏
新生代的学生对劳动的了解越来越少,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劳动只包括体力劳动,这间接反映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学生的劳动意识较差,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匮乏,部分学生甚至没有做过家务,这使学生对劳动的定义有一定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2.2学生对劳动教育实践兴趣较高
学生虽然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匮乏,但他们对劳动教育有着较高的兴趣,也支持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与生物课程教学相融合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自由成长,这使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较高的兴趣,对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也有更高的期待感.
劳动教育并不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劳动,而是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在适度性的原则下辅助学生理解劳动精神.在初中生物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以生物课程为主,以传授知识点和渗透劳动教育为基础,把握好两者的结合“度”,才能使劳动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围绕教学主题适度开展劳动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掌控劳动教育的方向和“度”,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劳动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趣味性[3].
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品质,能够将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但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科的结合需要遵循渗透性原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课程内容渗透劳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培养初中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初中生养成劳动习惯需要借助初中生物课程的实践性,充分利用生物课程的多样性,改善学生的劳动体验.具体来说,生物课程中包含植物成长、动物成长等诸多内容,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综合学习,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点,生成劳动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开展劳动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使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因此,初中生物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遵循发展性原则,以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生物课程中的许多知识和原理都可以直接运用到农业劳动和养殖业生产中,如插秧、嫁接、播种、施肥以及动物的孵化和驯养,这些生物技术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服务农业.在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转变自身教育理念,主动提升自身劳动意识,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目标之中,以此来促进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生物课程是一门自然基础类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密切,而劳动是学生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事项,教师不妨尝试着将生活作为切入点,实现生物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4].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人生信念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劳动意识的提升是促进学生劳动精神生成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学习并深入研究国家发行的劳动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文件,深刻体会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实现劳动育人.
生物课程教材中包含部分劳动实践内容,如插秧、嫁接、小动物孵化等.因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并不会深入讲解这部分内容,导致劳动教育的渗透不够彻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转变自身教学理念,针对生物教材中包含的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讲解,并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补充,从生物科学史、生物技术、实验设计与研究等多个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劳动精神,以此来提升劳动教育的深度和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主动丰富教学手段,选择灵活性更高的教学手段开展劳动实践,如实验研究法、假设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师可布置“设计校园里绿化带”的任务,让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因为学生相关能力较为薄弱,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团队的智慧,发挥合作精神,进而提升团队的创造能力.
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通过引导使学生动手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生成劳动精神.生物课程有各种各样的实验,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记忆、理解、探究能力提升的重要步骤.将初中生物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可有效拓宽生物实验的渠道,丰富学生的实验体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生成劳动精神.
完善的劳动评价机制能够增强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促进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提升.但在当前初中生物劳动教育中,教师过度注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忽略了学生的劳动过程,导致评价方式单一,学生难以从评价中获取成就感,也无法根据评价确定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便是学生主动向教师分享自己的劳动过程以及收获,教师反馈给学生的评价也极其单一,这会使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性越来越低.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以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为基础,结合学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多个渠道进行研究和调查,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评价反馈.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事项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比例的分化,如学生的劳动方案、具体劳动过程、劳动结果、劳动精神以及态度,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不同,评价占比不同,其中劳动方案可占比10%,具体劳动过程占比50%,劳动结果占比20%,劳动精神以及态度占比20%.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细微的修改,重点在于激发出学生参与劳动的欲望和热情,并引导学生寻找自身问题,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来实现自身劳动技能水平的提升[5].
教师作为教学策略的实施者,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应当具备勇于探索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科教学融合路径的精神,能够利用生物学科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将劳动教育渗透到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主动提升自身劳动意识,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并通过深入挖掘生物教材、丰富教学手段、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等措施,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