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论类课程在“山东手造”产教新模式背景下的推动性研究*

2023-10-17 10:54
大众文艺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史论黑陶艺术史

王 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399)

2022年,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山东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山东省委宣传部出台《“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鲁宣发〔2022〕9号),为实现“山东手造”的创新性、提升性、联动性发展做出了科学规划,形成了明确的发展策略和方案。“山东手造”是山东手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品牌,凝结着古往今来齐鲁匠人的经验和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气质,蕴含着新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承传、保护、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山东手造”可谓势在必行。作为依托山东地域美术、工艺美术背景下的艺术史论类课程建设,更应当体现建设与文化传承、产教新模式、工匠精神的“山东手造”品牌作为研究切入点,积极探索传统优秀文化实践养成的育人新路径,将“双造”课程模块嵌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山东手造”产教新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山东手造”作为山东地域民间工艺美术的品牌代言,体现了山东文化创意和齐鲁文化深邃内涵。我们希冀借此平台打造山东地域传统手工艺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手造产业,推动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山东地域优势和特色的艺术史论类课程应当积极、深入地研究课程教学新模式,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造物、造型体系引入课堂,谋划推进“山东手造定制课堂”等产教融合建设,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助力。作为艺术史论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当珍惜现有的教学平台和政策扶持,守护好、发展好山东地域传统文化财富,在教学改革中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接点,以期形成强大的文化力量、产业力量,意义重大。

一是“山东手造”概念的提出推动了艺术类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手造”所展现的齐鲁文化、生态美学、工匠精神、艺术价值等文化预设,既可以让传统工艺“活”起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又可在打造“山东手造”品牌的同时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力量,让传统技艺成为时代发展的“金名片”。此时,以实践、创新为特色的艺术类院校,其课程教学的产教研融合模式,成为专业教学、理论研究、社会服务与“山东手造”方案实施的有效桥梁,实现了从“教”到“产”、从“学”到“用”的转化,真正践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地”。具体到艺术史论类课程,应当积极把握新时代高等院校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从以往填充式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化教学等多元教学模式,提高艺术史论类课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真正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二是“山东手造”在课程创新、产教模式探索、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强大文化动能,为艺术史论类课程产教新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契机与保障。艺术史论类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方面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将山东优秀的手工技艺予以专题化、课题化、工艺化、实物化、动态化等形式呈现,契合当下多媒体载体和“5G”时代的传播特点,着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完成“山东手造”平台整合和产教模式建设,顺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潮流。一方面,任课教师应当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适时拓展“活页式”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创意产业成果、“山东手造定制课堂”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应当摒弃以往单一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造物、造型体系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采用“线上+线下”“课堂+实践”、翻转课堂等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

三是艺术史论类课程在“山东手造”产教新模式背景下,教学拓展空间巨大,前景美好。“山东手造”根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姿的审美意境,对于系统保护山东地域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齐文化、儒家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诸方面都具有美好的前景和无限的潜力。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艺术史论类课程应当及时把握文化创意产业方向标,在教学过程中传承中华传统造型与造物观念,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创新思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杠杆作用。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进头脑、进教材”,积极对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相关需求,推进“专业群+企业群+产业群”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前行。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结合山东地域工艺美术专题,引导学生参与“山东手造”的文化资源调研、吸收与应用,在新创意、新材料、新工艺的支撑下解决社会生活层面的创新与实践。

二、艺术史论类课程在“山东手造”背景下展开产教新模式探索的优势所在

艺术类院校的艺术史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专业性、时效性、地域性等特点。因此教研者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课程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山东手造”工程的落实推进下,对艺术史论类课程在“山东手造”产教新模式背景下的推动性研究进行深入探析。

1.艺术史论类课程内容为“山东手造”产教模式探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艺术史论类课程一般包括“中国艺术史”和“西方艺术史”两个板块。其中“中国艺术史”作为艺术史论类课程的核心,以人类诞生为起点,直至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横跨几百万年,内容充实、厚重。课程涉及绘画、雕塑、书法、建筑、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以呈现艺术精品为主,多角度、动态化、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山东艺术的发展,历史渊源,种类多样,精品频出不穷,这便为艺术史论类课程与“山东手造”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山东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在山东首次发现,这一地区的大汶口彩陶、龙山黑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为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之精品。在汉代,山东省是我国汉代画像石遗存最多的地域,内容涉及汉代社会生活、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祥瑞异兽等多方面,采用了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精湛的雕刻技法,造型生动逼真且富有装饰性。时至21世纪,山东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特色省份,手工艺产品种类繁多,承传基础稳定且发展均衡。根据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国家首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首批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等数据统计,山东省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承传与发展方面成绩斐然,并且其工艺美术行业的整体收入也位居全国前列。稳定、科学的技艺传承以及山东手工业在中华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振兴方面的优势性发展,为“山东手造”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与支撑。

2.艺术史论类课程特质为“山东手造”产教模式展开提供了先天性优势,既有助于授课主体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显现了此类课程教学内容与“山东手造”产教模式的有效互为。

一方面,从课程性质来看,艺术史论类课程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标准设置、教学内容建设等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艺术史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域优势,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养成的育人新路径。艺术史论类课程群的核心课程“中国艺术史”,其教学目标即通过对中国艺术史的学习,掌握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国艺术发展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根源,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常识、不同艺术表现表现形式,增强文化素养。艺术史论类课程群的核心课程“西方艺术史”主要讲授西方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近代艺术、现代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增强学生的艺术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内涵。结合艺术史论类课程性质,该类课程应当引导学生实时关注世界艺术发展流变、艺术思潮等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并自觉联系本地区、同时代的艺术创作热点,形成较为开阔的艺术审美视野。而“山东手造”产教模式的融入能够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高度,引导学生夯实专业、建立前沿化学术思考意识,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打造“教育”“研讨”“产业”多位一体的实践育人课程。

另一方面,从课程分布来看,艺术史论类课程在艺术史论专业的正态分布,符合产教模式与专业体系建构的有效结合。“中国艺术史”“西方艺术史”课程作为艺术史论专业教育课程群的必修课程,各分为“中国艺术史I”“中国艺术史II”“中国艺术史III”和“西方艺术史I”“西方艺术史II”“西方艺术史III”,以时间顺序从古至今拆分为三个阶段授课,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开设。在艺术史论类课程开设期间,往往在低年级同时穿插“艺术学概论”“美学导论”“外国文化史”“艺术经典作品”“技法表现”“造型基础”等基础类理论、实操课程。另外,“传统造物研究”“民艺学概论”“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艺术市场”等实操性更强的课程在中高年级开设。此种课程分布方式由基础性史论课程逐渐延伸至调查、探索、实践类专题,由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学习上升到实操性讲解,符合现代大学将实践与专业基础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设置方向。另外,从专业性课程的正态分布来看,这一课程设置、分布模式,从“讲授”向“实践”、从“引导”向“研讨”过渡,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这既实现了由浅入深、由“教”向“学”的层递式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产教模式与多样化课程教学的良性互动。

三、艺术史论类课程在“山东手造”产教新模式中的具体实践

艺术史论类课程在“山东手造”产教新模式背景下的创新建设,应充分参与“山东手造”推进工程,积极探索传统优秀文化实践养成的育人新路径,将“双造”课程模块嵌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实践中深度学习导向理念和市场走向,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第一,适时将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山东手造”产教模式。以“中国艺术史”课程为例,该课程以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发展史为纵轴。在上百课时的教学内容中,任课教师便可有效利用不同教学阶段中涉及产教模式的有效因子,设定教学方案,将“山东手造”产教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例如针对“史前艺术”课程内容,当涉及新石器时代的龙山黑陶时,授课教师便可在讲授龙山黑陶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之后,将“山东手造”中的齐河黑陶、夏津黑陶、成武黑陶、胶莱黑陶、日照黑陶、诸城黑陶等众多黑陶制作工艺细致讲解。具体来说,教师在讲授以山东龙山地区为代表的黑陶艺术时,可以凸显其“黑薄光钮”的艺术特征,重点讲解轮制法、烟熏、“蛋壳陶”等典型工艺特色。之后便可引入“山东手造”的概念,向学生讲授“山东手造”作为山东民间工艺美术的特质,传承了渊源的历史底蕴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民间性、艺术性等多重特征。再以诸如日照市东港区黑陶非遗传承人张守排的黑陶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德州黑陶的硬刻技艺、“山东手造·优选100”入选产品龙山德功黑陶等当代特色工艺美术技艺为案例,对照视频、图片向学生讲授黑陶制作技艺的发展。

第二,让书本“动起来”,“动”“静”结合,将课堂延展到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在实操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在此,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所谓在艺术史论类课程中探索“山东手造”产教模式,不是机械的“植入”,更不是“摆拍”“作秀”。教师主体应当秉承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忘初心,在备课过程中主动钻研、积极对接涉及相关课程内容的产教研基地,将鲜活、立体的教学方法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中,方能实现静态教学内容的动态化、实用化。具体到课程教学上,任课教师应当深入解读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性延展。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解的方式,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工艺美术形态进行时代化挖掘,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知识点记忆、图像体味中脱离出来,在当下手工艺操作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以“中国艺术史”课程中的“秦汉艺术史”为例,教师在讲授汉代画像石艺术时,可以将课堂移到济南长清区、济宁嘉祥县、山东博物馆等汉代画像石实地,并在手工艺人实操下进行现场授课,近距离体悟汉画像石传拓技艺的当代改进与传承,将艺术创意、设计思维与当代艺术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在专业知识学习、传统技艺观摩之后,学生们眼中的汉代画像石便会不由自主地“活”起来,落脚到蛋雕、刺绣、扎染等多种手工技艺中。在专业知识、头脑风暴与传统技艺的碰撞中,艺术史论类课程的理论优势便可与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有机结合,将知识转化为大众的艺术需求,不断实现资源转化,以期探索出一条集学术、教育、创新、产业于一体的发展路径。

第三,将产教融合评价环节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目前,艺术史论类课程多采用“考试+考查”的课程考核方式。常规静态考核方式一般通过专业课程试题的方式检验学生在艺术史论领域掌握、评析某一时期艺术现象和艺术理论的能力。这一传统课程评价机制更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却忽略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技艺专长的能力。根据2022年山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通知》的相关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勇于突破以往教学考核定势,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中心到“知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并重的转变。课程考核体系也要从以往单纯的知识点记忆、单一化评分体系转化为“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等方式,以期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考试型”学习到主动学习、“创新型”学习的转变。结合当下“山东手造”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任课教师在课程考核中,要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科学、合理地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一方面,任课教师应结合课程特色将课程考核方式分为日常考核(包括课堂表现、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单元测试(含期中考试,考核形式包括知识测验、主题论文、调研报告等)、课程考试等几个模块。每一模块成绩一般不超过50%,且具有足够的区分度,不拘泥于形式改革。另一方面,实施推行“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任课教师应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通过知识点考查、开放性实践课题、案例分析等方式,将课程考核的重点落脚在学生运用艺术史论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破除“高分低能”弊端。

猜你喜欢
史论黑陶艺术史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治理思想史论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简论龙山黑陶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