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琴
(启东市鹤城初级中学 江苏 启东 226200)
旨在研究基于历史人物素材的初中生人格培育策略,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核心,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积极师生互动教学氛围,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挖掘符合正能量的历史人物素材,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笔者借此交流空间,浅谈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点滴体会,以达抛砖引玉之愿景。
它是指涉及历史人物的原始材料,历史人物不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如下特殊作用:一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与发起者;二是实现某一历史任务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三是历史进程过程中的重大影响者,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总之,这个群体在经历各种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现出奇特的人格魅力,对后人有模范与警示作用,这些素材在培养初中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健全的人格是核心目标中的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三个领域:
(1)认知领域:做到与人为善,能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礼让文明,拥有一颗宽容的心。
(2)情感领域:不仅能够奋发向上、乐观自信,而且乐于助人、崇德向善;
(3)行为领域:胸襟开阔,具有较强的意志力,懂得尊重别、克制自己的道理,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毫不退却,勇往直前。
国外涉及人格培育的研究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文雅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格的塑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围绕如何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话题得到各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着手研究人格教育的理论;十年后,许多学者研究视野纷纷聚焦于此,而且出现了层出不穷的人格教育研究现象,从目前搜索的发表文章而言,大多从现实意义出发,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实施建议,为当今历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不可低估的借鉴。至于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为读者提供了宝贵人格教育方式;二是为大家揭示了历史教学在人格教育中的巨大功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滚滚向前,广大一线教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把德育教育放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教书育人”是人类灵活工程师的神圣使命,尤其育人工作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务必把德育工作抓紧抓好,这不仅体现了时代感,而且呈现出使命感,他们为了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全球化社会变迁,方法采取多元文化并存方式开展人格教育,逐步让道德教育融入生活,回归生活,促使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除了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之外,还以“八荣八耻”为准绳,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风尚。无论是著名学者叶澜《新课程理念》,还是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都坚持德育教育的优先发展的原则,这些理论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点。
初中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国的人才,但历史传统化教学模式片面强调历史知识点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格塑造的重要环节,甚至忽略了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和历史学科的本质,不能借助历史优秀人物素材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本课题研究着重初中历史教学中挖掘人文资源,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健全学生的人格奠定基础。
3.2.1 促进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健康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与人的心灵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互相促进与共通的,一旦学生的心灵在受到伟大历史人物心灵的熏陶,心中就会产生情感涟漪,萌发心高尚、正确、积极的情操。可见,挖掘历史人物素材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2 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初中历史新课标的重要目标:符合正能量的历史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人格教育优势,才能圆满完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初中历史新课标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如下要求:“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进一步提升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可见,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3.2.3 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是课堂高地建设的重要目标:历史知识包含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其中,历史人物是核心所在。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需要通过历史人物剖析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影响;同时,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不仅制造了重大历史事件,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中注重人格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2.4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素养。通过挖掘文本中的人文资源,能够锤炼教师的精神品格,主动走出促功利主义的“围城”,乐于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逐步实现学习与成长、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门径,极大地发挥历史学科育人的应有功效。
初中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素材,展现了别开生面的历史视野,积淀了人类宝贵的生活与生产经验,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诸如霍去病打败匈奴班师回朝时,汉武帝专门为他建造豪华住宅以示奖励,但他断然拒绝接受,从而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操;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忠于职守的壮举;大禹全身心投入治水过程,“三过家门而不入”行为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赢得了后人的膜拜;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我何惜此头?”彰显了视死如归的报国之志,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经典素材。为了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生价值观,教师应该通过历史上正、反面人物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对美与丑、善于恶的灵魂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逐步养成善于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良好习惯。可见,教师只有深挖人文资源,才能高效达成育人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人格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一定要学会用人格来塑造人格。随着启东市课堂高地建设的蓬勃发展,奋斗于三尺讲台上的园丁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构建师生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不断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增长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建构优良的人格。
初中生学生历史往往出现形式主义现象,不能全身心投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之中。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描述千差万别,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地予以点拨与引导,在基本还原真实性历史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健全的认识体系,并针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评价。假如教师采取注入式教学方式讲述所谓的重点与难点,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只有与学生的加强互动和沟通,才能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围绕探究的问题进行广泛地讨论;同时,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教师也要巡回插入到小组讨论之中,主动与各个小组成员沟通交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营造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合作氛围,从而为圆满完成课堂核心教学目标铺平道路。
理想是暗夜航行的指路明灯,是人类奋斗的发动机,是展示困难的法宝。一个缺乏理想,人生也会黯然无光。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涌现出来可歌可泣、胸怀大志的英雄人物,无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还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总理,其中,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当是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于1914 年赴美留学后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后来,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参与坚持教育研究,深受师生们的青睐,最终荣获教育硕士学位。1917 年秋,陶行知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回国从事教育生涯,陶先生口述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曾经感动无数爱国志士。笔者就读初一时候就知晓了陶行知立志从教的事迹,后来激励许多学子报考师范院校深造,义无反顾地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这是陶先生的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感染着一代代的青年学生硕果,值得发扬光大。
随着教育部印发“双减”文件精神的全面贯彻,初中历史教师务必与时俱进,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资源,力争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求知所需,灵活创设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情境,激励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翅膀在初中历史知识的星空中翱翔,为全面健全学生的人格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