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特征,从岗课赛证的视角出发,协同培养数字技术应用人才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将阐述岗课赛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论述计算机专业数字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岗位为导向、以课程为中心、以竞赛为核心的方法将被探讨,目的在于通过竞赛促进技能提升,最终实现以“岗课赛证”取证为目标,探索建立数字化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岗课赛证;数字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及一批旨在推动中职人才融合发展的“岗课赛证”创新模式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这样的大环境,对当前我国中职计算机数字技术应用人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并从课程导向、竞赛提升技能、取证导向等方面论述了以“岗课赛证”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训模式。
一、“岗课赛证”视野下数字化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必然性
(一)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需要
我国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人才数量不足、组织不够完善、领军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中职是一种新型的中等学校,强调要大力推进新时期中职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健全中职学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为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此外,还要实行发展中职教育,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主的教育模式,促进城镇和农村新增加的劳动力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来促进地区的发展。
(二)数字技术应用人才创新模式的需要
随着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传统教育方式正在不断创新、深化和完善。除了继承优秀传统,中职学校也要适应新时期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人才的新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可以借鉴国外先进中职学校的成功案例,归纳总结出适合我国中职学校的创新教学案例。如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策略的变革,推广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和模块化教学等形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
同时,通过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途径,探讨培养数字化技术应用人才的新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习活动使“工学结合”下的校企合作实现了互惠转化为交换关系。但由于实习活动缺乏长期、连贯性和高效的配套措施,导致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典型特征,校企协同育人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持续性、连贯性和长期性。为此,要加强中职学校的办学类型特征,重构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与人才素质,重构中职学校专業规范与知识体系,重构科技综合与能力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人才培育和发展模式进行改革。
二、计算机专业培养数字技术应用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人才目标与产业发展不足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严重的供求关系:一方面,虽然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却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难以获得相应的就业机会,即便有些人能获得相应的就业机会,也需要进行再培训。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前中职学校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特点和优势还不够突出,与行业发展的深度结合不够紧密,造成了中职学校人才培训不符合企业的岗位需要。为了扭转现状,中职学校要积极加强企业急需人才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并与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岗位需求相适应。同时,在实习基地建立和其他领域的合作中,要实践探索“岗课赛证”协同型的培训方式,以满足职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建设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紧密度差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尽管在开设课程时进行了企业调研和课程论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专业培训设备不完善、教师专业技能不高等制约,仍存在课程内容相对宽泛、深度不够、系统性差等问题。由于与岗位不相适应,与市场和岗位的需要不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多而不精”,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质量、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PhotoShop、CorelDraw等课程来进行基本的平面广告制作。然而,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常常仅开设一些校本课程,而没有职业相关的实习活动。学生仅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却不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
(三)教学实践与技能竞赛有效度不够
实训教学能提高中职学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培养高技能的关键。因此,中职学校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加强实践课程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水平。职业技术竞赛是中职学校实践活动的“展示台”,是中职学校综合素质提升的“催化剂”。在调查了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后,发现一些中职学校在注重实习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参与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技能比赛呈现“精英化”倾向,普及教学与技能大赛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关系,导致中职学校无法将大赛训练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技能大赛在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生技能发展方面发挥不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缺乏深度
当前中职学校与企业界对于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关注不均衡,企业在引进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取得资格证书的问题,而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则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从中职学校学科角度来看,许多中职学校在制定课程时,未能按照中职的考试大纲制定课程标准,混淆了中职学校的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和标准。通常都是在考前安排一次临时补习,造成考生的及格率不高。此外,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技术资格证书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不符,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当前的中职学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较为单一,仅限于办公软件应用、图形图像处理等一般的技能,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要。即使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在求职中也很难占据上风。
三、“岗课赛证”融通下数字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以岗位确定优化课程体系
“以岗定课”可以实现与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对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来说,应当根据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能力需求来设计课程。在开展“以岗定课”设计时,可以结合人才层次需求、工作内容和工作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训计划,并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适当增加或删减一些专门的课程并进行调整。通过分析界面设计师、图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等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重新审视、整合和分析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系统,能够得出在手机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上网习惯会发生变化,从传统的计算机浏览变成手机浏览,所以微型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2]。因此,可以增设中职学校类的核心课程,如界面设计、版式设计等。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动漫公司都是做3D的,而做二维平面的很少见。所以,可以取消一些比较陈旧的平面动画设计课程,增加Maya动画的课程,使其更符合市场和岗位需求。
(二)以课程为中心做到学做合一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中职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高质量数字技术应用人才的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的系统化教学模式,以“学做合一、岗课对接”为目标,对于推动中职教学的核心和教学改革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开设中职学校课程时,可以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网页设计师、界面设计师、图形设计师、动画设计师、数码视频合成师等新市场需求的岗位。校方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计相关课程,如网络综合布线、网络设备调试、网页设计和生产、图片展示和包装设计、VI设计和应用、3D建模与动画制作、数字视频剪辑和综合(PR)、影视后期制作(AE)等课程。这些专业课程主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已经是工作的一部分。通过这些课程,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构建以计算机行业标准为基础,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技能竞赛和技能等级证书认证的标准,以工作流程为基础的专业化课程体系,对中职学校实施“学做合一、岗课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竞赛提升技能达到技能赛相互促进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是中职学校加强专业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当前,中职专业学校已初步建立起以“校赛为基础、省赛为核心、国赛为主导”的技能竞赛模式,充分展现了中职学校教师的风采,展现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果。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当在技能竞赛准备、培训、竞赛等层面上,通过职业素养提升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等方面的专门训练,使更多的学生在竞赛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稳定地提高人才的素质。为此,在构建“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时,可以将人才培养与大赛相结合,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大赛评价方式融入课程评价,实现以赛提技、技推广竞赛、技赛双向循环互促,从而促进人才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例如,在实施3D MAX的教学中,可以将其中的内容、形式和机制融入教学中,以技术规范为教学准则,以比赛为参考,将比赛的精华变成普适性的教学内容。另外,在实际训练中,可以引进技能竞赛打分规则,要求学生根据选型特点、布线、面数等要求进行训练,通过规范的UV拆分、布局规范性等训练,克服以往学生在建立模型时过分依赖直觉、随意性强等问题,实现课赛对接、课赛相长。
(四)以取证为目标实现课程证书内容全连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1+ X”文凭制的试点,充分利用文凭的优势,为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鼓励学生主动申请多项职業技术资格认证,以扩大就业和创业能力。实行“1+ X”认证体系的变革,必须从确定计算机类学生能够获得的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和难度等方面入手,把“1+ X”考试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中职学校学生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比如,可以支持中职学校毕业生申请 CAD资格证书。该证书是教育部颁发的“1+ X”职业资格认证,与互联网及软件公司接口设计师(UI设计师)所需技能相匹配,主要从事互联网、移动应用、微信小程序等领域的开发。要想获得考证及格,可以将考证标准、内容分类整理,包括色彩设计、构成设计、版式设计、互动设计等内容纳入课程中。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差,因此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采取“多学多练”的方法,使学生更多地进行实际操作,真正实现课程教学和课程证书的融合。
(五)“岗课赛证”融通下数字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施“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把人才培养与大赛制度结合起来,将大赛内容融入数字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以大赛为引领,提高数字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质量。
1.融大赛项目与培养数字技术应用人才方案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与比赛的有机结合,各中职学校可以进行竞赛项目的教学改革。具体做法是将个别的知识和技巧点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并将综合应用作为教学的项目来进行。此外,在二、三年级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人才培训计划中,可以新增创新综合实践、技能大赛和“1+ X”取证等系列活动。为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导师指导和项目实施等方式来进行这些扩展项目。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融大赛内容与课程教学的内容
针对竞赛受惠生的不足,可以通过对竞赛资源进行碎片化、项目化的改革。建立以竞赛项目和“1+ X”认证项目为基础的网上学习课程,以及实现“理实结合”的项目。该专业在竞赛平台和“1+ X”研究平台的支持下,结合竞赛项目与取证要求,编制校本教材、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内容。
3.融大赛评价与课程评价
基于用人单位实施的数字化技术专业人才招聘规范,应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根据专业课程、技能竞赛和行业认证考核的需求和工作的特殊性,应制定评价指标,采用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行业评价、社会评价和技能竞赛评价等方式,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学和培训过程中,教师应将行业标准和规范融入教学与培训中,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基础条件融入考核中,增加经济性、安全性等指标,以反映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要求。在课程评估中应与企业的认证相衔接,完善教育规范。同时,要坚持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产品过程对接的要求,与企业行业认证评价标准相对接,持续更新并推进社会服务产业领域的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的建设和实施。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岗课赛证”在中职教育中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首先,岗位实习可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此外,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和行业认证,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数字化技术人才,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史敏 盐城市经贸高级职业学校
参 考 文 献
[1]陆雪萍,冯子芳.“岗课赛证”四维融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31):84-86.
[2]张洁.“1+X”背景下计算机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J].物联网技术,2022,12(10):139-141.